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解读《印度之行》的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斯特对待性别的独特态度和认识以及他对性别的艺术处理,是解开《印度之行》某些神秘现象的钥匙。在福斯特的眼里,英国和印度的关系变成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的比喻。性别的高下之分,和种族的优劣之别相互融合,巧妙地服务于小说作者的意识形态的抒发。但与此同时,《印度之行》的两性关系又具有强烈的去政治化意图,该作品在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都同样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评论,原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福斯特小说标题的内在意蕴探析——以《印度之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福斯特对于小说的取名非常注重诗意性,小说《印度之行》的标题不仅富有诗意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张力,它借助惠特曼的简短诗句凝炼多层深刻的内涵:不仅仅是叙述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人生经历的“印度之行”,也是表征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阿齐兹的精神与信仰的“印度之行”、作者福斯特对印度社会“入于其内,出乎其外”的“印度之行”和西方文化的东方之行.  相似文献   

3.
小说《印度之行》从始至终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首先,同存在主义文学一样,"荒谬"和"痛苦"是《印度之行》的基本主题,表现了在广阔的印度背景下的世界的混乱和世事的荒谬以及存在的无意义。另外在艺术表现上,小说运用了象征这一现代手法烘托主题。福斯特笔下的那些山洞与存在主义文学中的许多意象极其相似。无变化、无意义、空荡荡、令人昏乱的马拉巴山洞象征着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无法了解的宇宙。  相似文献   

4.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浅析《印度之行》的人道主义思想王维蓉爱·摩·福斯特在英国文学界盛名不衰,被公认为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根据自己1912年和1921年〔1〕两次亲临印度的经历与感受写成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自1924年发表至今,已被诸多评论家公认为西方现...  相似文献   

6.
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笃信“唯有联结”。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作者延续了“唯有联结”的主题,然而读者却看到作者“联结”的徒劳。本文解读了《印度之行》中几类“联结”的失败,指出殖民主义是“分离”与“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依据,搜索国内20年《印度之行》研究论文,并从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等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力图回顾《印度之行》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流变及现状,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阿齐兹是E.M.福斯特小说《印度之行》中一个寓意丰富而又内涵深刻的人物形象。作为英国殖民权力规训下的欲望主体,阿齐兹对自身"杂糅"的文化身份认同充满着焦虑和困惑,他对自身及印度民族——国家主体身份和文化的认同经历了一个由混沌意识到自觉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使玄学小说化了,借助于节奏、意象、象征、神秘气氛来表达难以用文字捕捉的感情、氛围和心绪,或给予暗示、激起联想、创造美感,或丰富意蕴、深化主题、揭示哲理,《印度之行》中的意象编排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思索和认识,而节奏则是他的表达美感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印度之行》女主人公阿德拉在印度的精神探索,从而揭示她发生精神顿悟的原因,并以此反映作者的真实创作思想。作者意图借助阿德拉把自己对和谐关系,人之自由,平等的思想贯彻到在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然而,这善意的企图在这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是无法达成的。  相似文献   

11.
福斯特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东西融合,天下一家"的主题以英国人与印度人交友为载体,透过交友的最终失败折射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文章通过事物的客观排他性和认识的主观多元性等多个角度,从宗教、文化以及政治背景等方面论述了当时阻碍"东西融合"的诸项因素,并指出教育是"东西融合"得以实现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12.
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长期以来被作为反殖民的经典文本来阅读,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的发表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角度,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作家,福斯特未能避免西方集体意识的影响。对《印度之行》的重新解读证实了小说描写中存在着明显的东方主义话语,西方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13.
胡翠芬 《海外英语》2011,(6):237-238
在《印度之行》中,马拉巴山洞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山洞之旅营造一种神秘和混乱的氛围,暗示了阿德拉和穆尔夫人无法了解真正的印度,西方的理性和宗教无法解读印度的神秘,东西方之间的联结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印度之行》(1924)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惟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福斯特对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和种族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对受压迫的印度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是他的无法摆脱的帝国意识使小说叙述不时地流露出今天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倾向。然而在"殖民"意义之外,这部小说所体现的构建和谐而平等的人类新秩序的理想则更加显示出小说的永恒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东方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的"印度形象",进而深入研究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对英国集体想像中"印度形象"的继承和颠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引起这种距离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的原因及作家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征服与统治的生态危机。小说强烈批判了危机背后所产生的强权意识,倡导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以期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态整体主义的理想渴望。在《印度之行》中体现的生态观表达了福斯特对人类生存的忧思与关怀,对诗意栖居和寻觅更为持久的人类之家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7.
《印度之行》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代表作,小说表达了作者和谐完美的"东西融合,天下一家"的联结梦幻.通过细致文本分析,凸显作品在情节、预见性描写段落和否定句型中隐含的期待与失望这一基本结构模式,并指明其与人文主义和殖民主义矛盾之间存有同源关系.它证明了福斯特通过"善意、教养和智慧"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联结的失败,也让人们意识到通过建立友谊来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文化解读来阐述《印度之行》中“联结”的主题,分析了福斯特试图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19.
姜乘鹤 《考试周刊》2009,(42):31-32
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和视角。可以说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因为它试图从文化领域来探索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时代.以生态文学批评独特和全新的视角来解读福斯特在小说《印度之行》和《霍华德庄园》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一直被当作反殖民的经典小说来阅读。该作浸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印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殖民主义的痛斥。在后殖民理论兴起之后,评论家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解读。本文从小说中作者对印度的描写和人物刻画以及话语分析入手,揭示了作者在叙述中固有的西方立场。福斯特虽然竭力来避免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极力推崇人文主义,但是他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也不能避免的落入了东方主义的视角。在《印度之行》中,作者无意识的贯彻了其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以及西方的优越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