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下,我们时常在思考我们的许多美术课是否太功利了些,有没有把美术课视为让学生可以尽情地创造美、尽情地去体验美的课堂呢?“美”在于学生最后交出的作品,更在于学生学习或作业的过程.美术课不同于高考辅导班,单调的技法训练或过于苛刻的主题性作业只会让学生远离美术、逃避美术,最终也远离了美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担当新生活教育”的数学教师,我时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数学课堂?该让孩子经历一个怎样的数学学习历程?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所谓“提高课堂教学参与度”就是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活”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如何让每个孩子真正在课堂上“活”起来?我认为:教育者要活化资源,珍视体验,强化倾听,通过正确有效的课堂对话与指导,让每个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强烈的角色意识,全方位地体验教学的真实与愉悦。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在对严厉刻板、放任自流、没有笑声“苦学课堂”的理性反思基础上,我提出了“快乐美术课堂”的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从而使美术课堂更有效,让学生在心动、行动、体验快乐中学习。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还记得自己带着满满的自信走上了三尺讲台。满腹装着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教法的理论,再加上自认为较好的个人语文素养,心想自己对付这帮小毛孩应该不在话下,自己的满腹经纶足以算是一桶水了,暂且可以将再学习搁置一边了。可走上讲台后,我发现拿教育学的理论来教育孩子,孩子不听;用心理学的思维来与学生沟通,学生不睬;用书中教学教法的理论来开展教学,学生不懂……在现实面前我傻眼了,屡屡碰壁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问题在哪里?出路在何方?在失败中我找到了前进的航标灯——再学习。儿童的特点是什么?儿童思维的方式是怎样的?儿童的心理具有哪些特征?我的课堂为什么总是乱糟糟的?为什么我说话孩子们总是不听?如何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什么我预设的教学内容讲不完?为什么我所教的知识孩子们听不懂?带着这些“为什么”,我走进图书馆,向书本学习;走近身边的同行,向经验丰富者取经;走近教育专家,向他们请教……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心中的“为什么”便会迎刃而解;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又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不断的反思中,又产生了新的“为什么”……正是反思唤醒了我的再学习的意识,正是反思让我收拾行囊重新走上了再学习之路,正是反思让我在再学习之路上不断收获、不断质疑、不断求索。  相似文献   

6.
不少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常把家长也捎带上:“孩子成绩这么差,妈妈还涂脂抹粉的”;“你跟你爸爸小时候一样,贪玩厌学”;“作业本上,这么简单的错误,你父母都没发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暂且不论上述说法正确与否。我们必须正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一部分孩子上课总是处于被动的、消极的状态,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在课堂上表现为胆怯,不敢主动举手、不敢发言、不敢回答问题。就是老师请他们回答问题时,也常常不敢回答,表现得很害羞。这些孩子往往被同学取笑为“小笨蛋”,是老师心目中的“学困生”。其实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并不笨.也不差,只是他们思维较其他孩子迟钝一些。更主要的是他们自信心不足。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朱佳燕 《生活教育》2012,(21):62-64
多年的基础美术教学,无数次的批阅学生作业及学生创作指导,常会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时常困扰着我。概括而言,我认为小学美术课堂中"造型表现"领域,学困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抓不住形、把握不住动态、画面缺乏创新"。我也曾尝试通过分析大师、同龄孩子的作品,测量游戏,"给作品找茬"等方式让学生感悟、体验。但是收效甚微,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区"燕青动漫工作室"。  相似文献   

9.
苏强 《华章》2011,(27)
为儿童创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得快乐;绘画是每个孩子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课是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快乐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体验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都无奈于唱独角戏,自己声情并茂。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样的课堂只能是教师的天地,孩子永远都徘徊在课堂之外,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很多教师就埋怨:现在的孩子不爱学习;这些孩子真是“孺子不可教也”;孩子们一批不如一批;真是越来越笨了……面对这些埋怨,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思考:真的孩子们变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发现孩子们除了课堂上,其他时候真的是很聪明,很有能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课堂上,课堂上我们教师想过没有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只顾一厢情愿地讲解再讲解,当然不能引起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孩子、关注孩子,并去吸引孩子。  相似文献   

11.
杨益岷 《成才之路》2009,(11):36-37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注重发现孩子眼里的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快乐,在课堂中能得到各方面美的培养,同时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性格。因此,现在的美术课程要求美术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绘画,而是与各门学科相融通,从而使孩子从各个方面来学习美术,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传统的美育教学观念认为,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绘画就是好的。其实这种教学往往适得其反,达不到教学效果。作为老师,不能总站着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代替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而应该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眼里,和孩子一起去感受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陈艳 《考试周刊》2011,(63):120-120
我任教于沿海的一所农村中学.由于受到私立学校的冲击,我校生源越来越萎缩,借用学生家长的话来说就是“人家有钱,孩子学习又好,都送县城上学了”。因此到我校的学生大都是家庭贫困、付不起高额学费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上总是缺少不了学生的挑衅,老师的喝令和训斥。对于学生这些不良课堂行为,我们应如何时待呢?  相似文献   

13.
一切为了孩子,为儿童创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得快乐;绘画是每个孩子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课是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快乐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史忠平 《教书育人》2007,(2):110-111
我们时常会听有些学生说自己在“画美术”,心中不免有点纳闷。此话出于孩子之口还则罢了,部分家长也会不假思索的说“我让孩子画美术”。听此话,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多少年来的美术教育究竟都干了些什么?观今天美术教育之浪潮,席卷全国,可谓波澜壮阔。学校美术教育已不能满足需要,各类美术培训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面前,可学画的孩子仍然在说着“画美术”的字眼,我们又要发问美术教育你究竟意欲何为?  相似文献   

15.
美术教师要走近学生,关照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程”,以体验式学习圈做绘画表现实践的“学程”设计尝试,用分层学生课堂绘画小练笔作业串联起美术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圈,支招“学程”设计,逐层优化美术课堂作业,给美术课堂带来新的转变。本文从具身初体验,认知学生的绘画基点,反思观察再体验,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主动再实践,涵养学生的艺术表达,多角度关注“学程”活动中学生的“能力点”“生长点”“兴趣点”,基于“学程”的作业实践进行适时的教学策略调整,形成了有效的教学设计策略:趣味观察的引导策略,指向绘画表达的细节美;互动体验的组织策略,指向绘画表达的个性美;情感激发的引导策略,指向绘画表达的精神美。  相似文献   

16.
<正>一、课例设计说明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7年级上册美术教材自学课程《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具有珍贵的艺术研究价值。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教授中容易以讲授知识为主,让课堂显得枯燥,并且很多孩子一听到敦煌莫高窟就觉得它很复杂,太难了,如何以一种简单易懂、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呢?欣赏课是让学生表达感受和见解,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壁画的美并进行评述?我设计了3D漫游莫高窟,让学生感兴趣。以大家较熟知的飞天为欣赏对象,环节中通过学生表演飞天动作,感受飞天动态美。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一节课,应该引人入胜,让学生精力集中并产生兴趣,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得快乐;绘画是孩子抒发自己的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课是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让孩子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快乐是培养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体验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小学美术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 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教学中我时常创设情 境,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铺路搭桥,让学生“学会学习”、“自 主发展”。让美术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使生乐学。精心设计自主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主动探究,引 生好学。最终在课堂生成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与 能力,助生会学,以此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相似文献   

19.
<正>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全校98%的孩子来自农村家庭,其中6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地域差异、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家庭文化素养及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学生接受能力、理解水平、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数学学习上,优秀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在我校较为严重。基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尝试在数学学科开展了"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下面我结合分层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谈  相似文献   

20.
胡嘉利 《考试周刊》2011,(90):222-223
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初中美术学科现状:学校管理松散,老师上课随意,学生学习“自在”,家长不闻不问,导致美术课堂形同虚设。究其原因:初中美术非中考学科,从上到下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规范化管理,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体验活动不足,活动空间狭窄,加之新的课程理念不能有效落实。扪心自问,学生在45分钟里学到了什么?因此,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