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是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主战场。农林高校应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面向县域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农林高校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顶层设计,建立“项目制”培养管理模式,破除部门、学院、学科之间的管理壁垒,深化校地、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多学科领域交叉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县域乡村振兴领域亟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基于教育适切性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维度分析涉农MPAcc培养单位实化知农助农会计人才培养使命、推进与涉农学科融合、强化乡村财会专业实践与实务研究等现实行动,发现存在适切培育德才兼备会计人才有待加强、与涉农及数字智能等学科融合不够深入、服务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等问题。认为在“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MPAcc教育应强化爱农等思政引领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基于科技产业融合情境推进与新农科等学科深度交融、适切大国“三农”等重大需求提升学科服务经济社会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在长期探索和30余年来培养专业学位人才实践的基础上,以“开放式”办学理念、“分类培养”教育理念,以及“重实践 提素养”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学校通过“中心制”运行管理、“项目制”培养模式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汇聚校内外资源,围绕培养目标和定位重塑课程体系、强化能力拓展、提升职业素养,促进研究生分类培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学校正在推进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形成具有“质量保障、科学评价、特色发展、卓越贡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业博士是面向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而设置的高级专业学位,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趋势和人才培养能力看,我国已具有开展此项工作的良好基础。新农科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开展农业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完善农科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接轨农业教育国际化的高要求,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积累,农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较为完善的发展布局,均为农业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提供了可行条件。未来,农业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强调学术研究与职业导向并重、专业性与应用性共生、跨学科学习与创新能力训练两手抓。  相似文献   

5.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重大意义。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合肥工业大学以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探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两融合、三并用、六协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生培养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针对地方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瓶颈,文章提出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地方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对涉农专业存在认知误区、专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不深、“校农合作”重视不足是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涉农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主动适应乡村振兴对多元化涉农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通过思想引领培养“三农”情愫、专业整合强化人才支撑、依托社会服务搭建“校农合作”平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等途径创新涉农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并提升师生主动服务“三农”的社会意识和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8.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根据申报和批准的专业学位类别及领域,开展针对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浙江万里学院通过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递进式人才培养,开展人才科技产业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推动科研和教学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探索"产—学—研—用"递进式培养模式,提高国家特殊需求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本世纪初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此同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与学术学位"同质化"教学产生的定位游移,学科整体性实践创新能力疲软以及导师有效性指导的缺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勇于创新,在培养高层次电影艺术创作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设置"新人成才计划"和"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等改革举措,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实践表明,只有实行体系化、专业化、项目制培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才能展现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以科技小院培养农业硕士生的培养模式为案例,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从时空维系、社会网络构建、信任知识生产三个方面,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实践共同体在相互介入、共同事业、共享技艺库三个维度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科技小院培养模式为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产教融合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日益受到市场青睐,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专业学位认同度低、高校相关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验,从提高专业学位认可度、创新授课方式和培养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可有效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针对河南理工大学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对区域发展贡献不足等诸多问题,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科建设要求,依托地理学专业开展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融合学校的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等优势学科,利用这些学科在农业信息技术、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村镇规划、土地整治等涉农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对课程设计、培养环节等方面进行革新,从而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将地理学专业建设成为能够适应新农科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兴特色涉农专业,培养新型的、具有深厚“三农”情怀的新型农业高科技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为了适应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大力支持的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但是,因为发展的速度过快,而其培养模式还停留在摸索阶段,因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影响材料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种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位是培养农业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决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题组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企业-地方"三位一体"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情况,即面向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培养能够胜任与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按照“拓展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国际合作”的总体改革思路推进落实各项改革任务,探索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从招生途径、课程体系、实践基地、职业资格认证、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五个层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出解决方案,推进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有效地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日本自2004年开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仅设置法学学科,授予“法学博士专业学位”,其人才培养机制即代表着日本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现状。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从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统一与多样的招考制度,寓行于教的课程及教学,强制实践学分及内外双向评估等凸显了机构专门、多元培养、资格衔接、学位单列的特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博士人才培养方面,应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流线型培养过程,健全三维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做法与成效等方面,介绍了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于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农业人才的特殊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研究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构建的“三双、四模块、七学段”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了进一步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农科研究生教育事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涉农高校在农科研究生教育中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特色,应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优势,结合国家复兴战略对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坚持价值引领,突出知行合一。华中农业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不断践行“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精神,凸显中华农耕文化自信,以精神塑造为引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科教融合、产业实践及农业国际化为路径,建构了农科研究生“四融合”培养体系,培养出的研究生具有突出的知农爱农情怀、强农兴农本领和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欠缺,创新能力有限的问题日益突出,生物新兴产业的升级转型需要大批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通过发挥三明学院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应用型学科的专业优势,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生物技术工学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探索“1357”金字塔式地方应用型生物技术工学人才培养新路径,即“一条育人主线,三面效果评价,五类课程体系,七种元素融合”的改革举措,以期响应乡村振兴和生物产业需要,培育新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