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师说》是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的核心概念如“师”、“道”、“师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广义的“道”指的是一切规律、学问、知识、特长;而狭义的“道”则专指儒家思想;“师”有“儒家之师”和“技艺之师”的含义;“师道”有“为师之道”之解。  相似文献   

2.
《师道》2009,(3):62-62
近一时期,有人认为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因此“师道尊严”已不合时宜,甚至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障碍。对此,宋晓梦在《光明日报》发文说,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辞书对“师道”注释为师承;求师学习之道;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3.
韩愈《师说》第二段以对比方法反复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后,点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相似文献   

4.
邯郸学步     
枫叶 《下一代》2011,(6):25-25
【出自】:《庄子·秋水》 【出自】:“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解释】: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相似文献   

5.
后起之秀     
枫叶 《下一代》2011,(2):23-23
【出处】:《世说新语·赏誉》。 【原文】:范豫州谓王荆州:“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 【解释】:指后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相似文献   

6.
漫谈蒙学     
河边 《中国考试》2007,(2):53-57
关于“蒙学”,《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现代汉语辞典对蒙学的解释是“蒙馆”。学术界所称的  相似文献   

7.
王定保 《华章》2011,(10):25-25
【选文】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8.
典故三则     
牝牡骊黄 【原典】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相似文献   

9.
《辞源》、《辞海》在解释“杀青”一词引用《后汉书》“李贤注”时,因断句不当而造成歧义。又由此衍生出有人认为清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的错误解释为正确解释。其实,只要对“李贤注”作重新标点和理解,以上两个问题则迎刃而解,“杀青”词义也就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文非 《语文知识》2001,(6):18-19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其中的“恰恰”一词,马茂元《唐诗选》、新版《辞海》都解为状鸟鸣声的象声词。但对鸟鸣声的解释,前人早有疑议。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杜诗‘自在娇莺恰恰啼’,今解‘恰恰’为鸣声矣。然王绩诗: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一课的注释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中原”讲作“这里指原野”。而《辞源》《辞海》也有把类似情况的“中原”解释为“原野”的。这种解释值得商榷:一是未释构成成分;二是未释语法结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原”讲作“原野”,而“中”是方位名词。方位名词“中”放在名词之前,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故“中原”应该讲作“原中”,即“原野中”。  相似文献   

12.
在《鸿门宴》末尾有“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对其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今”字教材中没有任何注释,教参上将全句译为“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则“今”字即“要”的意思。虽然基本正确,只是未免失之于笼统,  相似文献   

13.
【主题阐释】 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一种追求,一种信念,一种无畏。“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告诉我们:自古成功在于尝试。不去尝试,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去尝试,虽然不会失败,但也绝不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尝试.  相似文献   

14.
图穷匕见     
枫叶 《下一代》2011,(6):26-26
【出自】:《战国策·燕策》 【出自】:“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解释】: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霹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反复趣话     
《辞海》对于反复的解释有层意思是:修辞学上辞格一。用同一的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情思的修辞手法。如《论语&;#183;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相似文献   

16.
【教学依据】《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对有的知识点解释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现象。学生有困惑请教教师时,有的教师干脆称之为版本不同,将之搁置一边,不予深究,这实在是对宝贵的课程资源的浪费。现以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四中晏殊的《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为例:文本中注解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通常为一尺长,称为“尺素”。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  相似文献   

18.
【教材解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与前几册教材中出现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等课文相比,《黄鹤楼送别》传承着“文包诗”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等特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他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20.
【课题】《手拉手》 【年级】八年级 【时间】一课时 【教材分析】《手拉手》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真情的呼唤”第三课。这首歌曲是1988年第24届汉城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歌。《手拉手》让我们感受到人类追求大同的精神,歌中所颂扬的友爱、平等、自由和人们手拉手的勇敢拼搏精神,正是奥运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