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阿光上六年级了,却总是分不清“届”和“庙”字。有一天,语文老师在批改他的作文时发现这么一段话:“老师,您就像辛勤的园丁,送走了一庙又一庙的学生,现在又将送走我们这一庙……”。  相似文献   

2.
暑假游戏宫     
作文笑话老师批改学生作文,文中写道:“老师,您送走了一庙又一庙的学生,又即将送走我们这一庙的……”其中的“届”被错写成“庙”。老师在作文后面留下批语:“送走了你们这一庙,我就该升为方丈了!”  相似文献   

3.
开心果     
《小读者》2011,(10):18+23+63+66
错别字老师在批改作文《我的老师》时,发现这么一段:"老师,您就像辛勤的园丁,送走了一庙又一庙学生,现在又在送我们这一庙……"原来该生将"届"字错写成了"庙"。老师批  相似文献   

4.
老师在批改作文《我的老师》时,发现这么一段:"……老师,您就像辛勤的园丁,送走了一庙又一庙的学生,现在又在送我们这一庙……"原来该生将"届"字错写成了"庙"。  相似文献   

5.
笑话笑画     
老师升方丈学生作文:老师,您送走了一庙又一庙的学生,又将送走我们这一庙……学生将"届"都错写成"庙"。师在文后批语:送走你们这一庙,我就该升为方丈了。  相似文献   

6.
<正>分不清的尴尬阿光上六年级了,却总是分不清"届"和"庙"字。有一天,语文老师在批改他的作文时发现这么一段话:"老师,您就像辛勤的园丁,送走了一庙又一庙的学生,现在又将送走我们这一庙……"唯快不破课间,阿光跟同桌抱怨:"刘明,我今天才深刻理解什么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刘明问:"怎么了,你都练起武功了?"阿光答:"不是我练武功。是早上我刚喊一声‘妈——’我妈立刻回了一句‘没钱’!"  相似文献   

7.
曾看过这样一篇小品:中国父亲端木,拿着赴美读高中的女儿寄来的美国各科老师的评语,大跌眼镜:这真的是我的女儿吗?!她“有语言天赋”,她“乐观积极”,她“优雅”而有“创造性”,她有“人格的力量”,她是“宝贵的财富”!其中一位美国老师在推荐女儿上大学的信中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这句话让一个父亲的心无比惊讶又深深地震撼。因为仅仅在4个月前,端木送走的那个女儿,是一个被老师批评为“没有数学脑子”,垂头丧气地对着父亲说“我厌学了”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温国蕾 《师道》2006,(3):25-25
人们都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勤劳的蜜蜂。可这“园丁”和“蜜蜂”用在我们的班主任身上,就有些欠妥哦。  相似文献   

9.
那些花儿     
曾在6月份又送走一届学生的时候,无限感慨地在QQ上留言:“送走一届又一届,岁月就那样流逝。”那些朝夕相处的鲜活的年轻的生命一下子就突然从身边离开,真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免不了伤感,可是我的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们记得那些岁月,那些您和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想,您的岁月已留在了这一届又一届的‘花朵’中!”  相似文献   

10.
王婷婷 《考试周刊》2012,(9):172-173
背景描述: 悄无声息中.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那群孩子已渐渐成长起来,他仉中有的已经步人大学,成为一支年轻却不可忽视的力量吸引着来自社会的目光。与前辈“80后”和“70后”一样,这群出生于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一代人也立马被冠上了“垮掉的一代”这个世袭的封号。也许是对年轻人的不信任,也许是不愿接受时代改变的事实.“90后”被社会批评得体无完肤。“90后”不满社会对他们的偏见,纷纷写文章澄清自己后不是“坏孩子”。作为高中老师,我接触的都是“90后”,2009年送走了一届毕业生.他们已经步入了大学.而我又迎来了一届新生。老师在谈论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对“90后”学生表示或多或少的不满。为此,我在网上寻找了大量关于“90后”的文章,试图带领着大家走进“90后”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宋瑞祥 《中国教师》2009,(16):64-64
人类最神圣的字眼.是母亲;世间最崇高的称呼,是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母亲”这一呼唤的内涵更丰富:“老师”这一称谓的寓意更全面.因为——她,既是我亲爱的母亲.又是我踏入校门后的第一位老师。刚上学时,我好长时间都弄不明白:在课堂上,是应该喊她“妈妈”,还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叫她“老师”?以致在我那幼小的心灵里,老师和母亲是毫无分别的。  相似文献   

12.
敬爱的蔡老师: 您好!今天是教师节,虽然您已经调到别的学校了,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那份师生情. “老师”.多么亲切的称呼啊!老师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祖国的一朵朵花儿;  相似文献   

13.
凌河 《教育文汇》2013,(20):14-14
“我希望老师像导游,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叶,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这段文字,出自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叫作《园丁与导游》。今年教师节当天,这篇作文被班主任老师称为一份特殊的“礼物”。  相似文献   

14.
近日,有媒体以《她是老师,更像妈妈》为题报道了华中师范大学挂职教师张春3年来无私关爱200多名新疆民族生的感人事迹。自古以来,教师被美誉为“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妈妈”一样的张春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蜡烛”的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精神,看到了“园丁”的大爱之心,又看到了“人类灵魂...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却愿意“折腰”,这里的“折腰”,是指见到老师就恭恭敬敬地鞠一躬,然后礼貌地问候一声“:老师好!”说实话,以前我见到老师从来不问好。一是因为我紧张、害怕,见到老师就像老鼠撞上猫,不是用"隐身术"——躲在墙角,就是一溜烟地跑了。二是我在班上的成绩中等,既不像尖子生那样被老师视为"掌上明珠",也不像差生那样和老师"形影不离",所以我对老师怀有一种陌生感,这使我见到老师就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16.
谢云 《师道》2009,(5):51-51
转眼间,为人师将近九年。九年来,我这“园丁”催育出的“桃李”,虽不敢说“遍天下”,好歹也有了一些。他们曾经的种种,让我每每想及,都忍不住想记下来。第一届学生中,印象最深的是王晓书。事隔多年,我仍记得她来报名时的情形。见到我时,她微微地笑着,道了声“老师好”。  相似文献   

17.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18.
鲁燕 《四川教育》2009,(5):25-25
今天,又该是孩子们拿着“回头看”这把“金钥匙”去学习的时间了。走进教室,刚在黑板上写下了“我的复习我做主”几个字,孩子们就开始欢呼了。平常,每学完两三个单元,他们就会缠着我问啊问:“鲁老师,什么时候上我们自己复习的那种课啊?”我们一起给这种“自己复习”的课取了个名字叫“我的复习我做主”。  相似文献   

19.
“报告!”突如其来的报告声再一次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我生气地一扭头,又是他——“迟到大王”张振宇。“怎么又来晚了?”我严厉地问。“老师,我……我起晚了。”他嗫嚅地回答。“你就不会早点儿?”我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简直像狮子吼。“是,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一定早点儿起。”“回去,以后再迟到,就别来了。”他像得到大赦的罪犯一样,赶紧往座位跑去。我这才发现,同学们的目光都有点畏缩地盯在我身上,可能是被我的声音吓到了。我也没有了上课的心思,这节课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结束了。  相似文献   

20.
【问题呈现】 案例一:《在仙台》中的“颇受优待”内涵较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解时.教师告诉他们:只要认真把课文读读,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既而教者引导交流.渐渐地似乎“理解”时.一学生又提出:“老师.我觉得.鲁迅在仙台吃着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住处蚊子又很多,根本说不上什么优待。”此刻,老师有些不耐烦了.生气地说:“这是你的看法!其他同学都认为是优待。”那学生满脸通红.委屈地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