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政府职能必须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向转变,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经历了三次突破性转变.当前,应在培养和提升政府能力,完善政府规制方面加大力度,如此才能切实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政府应当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方法适应职能转变,着力构建新的政府文化.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范围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都在重新分析本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对其政府职能做出适应形势的改革。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不仅存在不足和缺陷,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压力和挑战,面对这一趋势,我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和目标,并将“经济调节、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定为政府的四大基本职能,以期实现我国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政府职能转变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今后,需加强政府和创新社会管理,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改革,为政府职能减负;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流程;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政府公信力;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真正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加强政府职能建设,转变官员角色观念,坚持公共行政的独立程序与技术性,加强公务员建设, 以此改进我国公共行政,重塑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政治体制也必须作相应的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转变城市政府职能 ,进行城市政府机构改革。本文分析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及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和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 ;运用政治学理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进行了探讨 ,初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政府的行政职能是什么 ,怎样做以及履行政府职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朱光磊 《高校理论战线》2013,(4):145-155,159
全面履行职责,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对中国政府职能的新定位,是对二十多年转变政府职能工作的总结。强化公共服务,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新阶段。从理论上说,提供公共服务既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也是增强国家社会属性的要求;从现实上讲,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政府职责是有差别的,要适时调整。中国在经济不断发展,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要通过对政府职能认识的深化和定位的细化,把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推进到新的阶段,并带动政治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政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是政府职能的重要构成。从世界范围看,政府政治职能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强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政府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当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面临着来自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结构调整、利益分配均衡化、维护社会公正、应对社会危机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也成为构成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外部动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治体制也必须作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转变城市政府职能,进行城市政府机构改革。本文分析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及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和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运用政治学理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进行了探讨,初步回答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糊分析的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客观要求.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与力量投入到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是深化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要求.农村公共服务的评价因素主要有: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动力结构3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应用模糊数学原理,得到农村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绩效评价模型,为提高政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五个分界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职能,适应入世后过渡期的需要,以便尽快融入国际社会和步入国际经济舞台,是当前我国机构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从探索合理划分政府的五种职能关系出发,提出从五个分界点上转变政府职能,为正在进行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廓清方向。  相似文献   

11.
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 ,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资本主义尾巴”、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的变革过程。这一过程演绎出了重要的历史结论 ,那就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作用的逻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其中,乡镇机构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必须要求和应有之义。新形势下,我国乡镇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职能的严重缺失。因此,当前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彻底改变伴生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乡镇政府机构,设置合理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机构,并强化其公共服务职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而最早从农村兴起的改革和形成的路径,却没有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实际而与时俱进。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在绝大多数地方已经崩溃,产生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名不符实。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农户必须成为具备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独立主体。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归宿,是新形势下农村公有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各级政府帮助指导农民发展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多种生产经营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公共型财政体制和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鲜明的区别和本质的不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实践,越轨和各种社会犯罪现象屡屡发生,许多早已绝迹的社会丑恶行为又死灰复燃。当前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应怎样进行社会控制,第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规范体系;第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控制手段。当前最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应当是舆论、社会化、信仰和执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整个国家中占较大的比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越加突出。在贫困地区,农民产生一些非理性行为有其必然的原因,应理性的分析和看待。只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市场服务体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作用,增强农民的法治意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才能正确引导农民走向理性,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按学分收费是学分制管理改革由单纯的教学关系走向教学关系与经济关系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教学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提高教师、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实行按学分收费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分的“含金量”,同时要改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学习和再认识 ,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反应 ,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形式的有效途径 ,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有效途径等 ,从而证明了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整个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个优良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切实有效,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保质保量的完成其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等工作。  相似文献   

20.
公共财政体制转型及其法治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带来财政职能的调整和转换。我国的财政机制必须相应地从原有的“国家财政”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类型。公共财政直接引起我国政府经济行为的变革,必将推进财政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文章阐述了公共财政体制转型的意义、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及其运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了实现公共财政法治化的具体对策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