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战后,英国的帝国地位面,临严峻挑战。为维持英帝国带来的大国地位,英国决定大力发展英联邦,拟以英联邦取代英帝国,继续保持原殖民地对英国大国地位的支撑作用。在英联邦战略中,印度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为此,英国政府决定让印度“独立在英联邦之内”。在移交权力谈判中,英国紧紧遵循这一战略目标,直至印度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接受自治领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战后,随着英国实力的衰落以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英国适时调整了对自治领的政策,使其与自治领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政治上,自治领获得了法律上的平等地位,英帝国逐渐转变成英联邦;经济上,英国与自治领共同建立了帝国特惠制,但其影响力日渐减小;外交和防务方面,虽然自治领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一些国家仍然存在着对英国的依赖。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英国的外交政策是以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思想为基准的,三环外交中的"英联邦"又是英国外交的基石。然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英国和英联邦国家间的关系却出现了某些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对英国的外交政策造成什么影响呢?这将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郭 《滁州学院学报》2011,(6):33-35,56
美国提升与埃及和伊拉克外交关系早在罗斯福时期就已经酝酿。主导中东既是美国领导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美国提升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因;战后中东阿拉伯世界的呼声与现实要求,使美国提升与中东的外交关系成为可能;英国在二战后的实力不济也为美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外交机遇;中东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驱动美国提升与中东外交关系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5.
英国与西欧的关系是丘吉尔“三环外交”中的重要环节。在战后较长的时期里.“三环外交”成为英国外交主调。这一外交方针是英国基于战后世界体制的现状而确立起来的。英国借助英帝国和英联邦、英美特殊关系与欧洲三者,确立英国在国际关系中适当、正确的地位。三环外交中,欧洲居于末位,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欧洲的发展,国际一体化的加强等各方面原因.英国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改变其对欧洲的方针政策.当代国际社会关系中.英国与西欧的关系也变得颇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105页《非洲国家独立形势图》中南非不应标为60年代独立。南非独立应与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一样,是在1931年英国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时独立,若以其脱离英联邦为独立标志,那么至今尚未脱离英联邦的加、澳、新等国岂不也不能算已经获得了独立?关于《非洲国家独立形势图》$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王长兴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英国在对外政策上坚持“三环外交”的方针,把对美和对英联邦的关系放在对欧关系之上,企图借助英美特殊关系和同英联邦的联系来支撑它事实上难以维持的世界大国地位。面对欧洲一体化的启动,英国由最初的置身事外甚至对立,转变为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申请加入欧共体。  相似文献   

8.
“三环外交”和战后初期英国的欧洲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初期,英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尤其是在处理对欧政策上,采取了以英联邦和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石的“三环外交”政策,藉以重温昔日大国的荣耀,充当欧洲乃至世界霸主,然而,“三环外交”政策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英国在其外交实践中付出了沉重代价。  相似文献   

9.
北周外交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北周与陈、北周与北齐、北周与缘边诸族间的外交.其中北周与陈朝的外交关系为其外交工作的重点.与缘边诸族间的外交关系,则为其外交工作的重要补充.与北齐的外交关系,则比较特殊,更近乎一种外交上的欺骗手段.  相似文献   

10.
1.板球(cricket)。板球是英国特有的运动,它只在英联邦国家,如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流行。  相似文献   

11.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尼赫鲁政府向英国和美国紧急寻求军事援助。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国防政策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发生了转变,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手的国防计划,谋求依靠大国援助以加快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作为英联邦领导国和印度国防装备的主要供应国,英国向印度提供了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在印度国防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英印关系角度来看,麦克米伦政府的对印政策既有拉拢印度、遏制中国的冷战意识和维护英美关系的政治利益考虑,同时亦着眼于以最小的政治和经济代价维系它在南亚次大陆存续的帝国利益。但是,由于财政实力有限以及英联邦的政治束缚,英国无力满足印度日益膨胀的援助要求,逐渐丧失了对印度国防事务的影响力。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历史遗产,绝不只是中印两国持续至今的争论和摩擦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2.
毫无疑问,独立前印度的殖民教育制度是为了满足英国的殖民利益而建立的,因此,这种教育制度对印度来说并不适用。然而,尽管印度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已经看到了重建教育、重新规定其发展方向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但他们还是磨蹭了20年之后,才于1968年颁布了第一份印度国家教育  相似文献   

13.
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社会的特色产物,在印度独立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甘地是现代印度民族独立的领袖,他不仅受到印度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也享有广泛的世界声誉。 一、非暴力不合作的历史条件 英国对印度长期殖民统治,变本加厉的掠夺,也使印度民族逐渐觉醒。1885年国大党成立后,提拉克提出发展生产抵制英货,以实现印度自治。英国的殖民统治依靠的是恐怖政策和印度人的合作,如果印度人不与英国合作,例如不替他们打仗、征税、维持治安,甚至必要时候抗税,英国统治机器就会瘫痪。所以甘地号召人民掀起一个与英国殖民者不合作运动。印度人民无须触犯刑律,也不至身遭警察棍棒的殴打,他们只需停止工作而已。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前,新加坡是马来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当时仅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渔村。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高级官员T·斯坦弗拉弗勒斯,为了在英国与远东之间建立一个贸易站,以便与当时荷兰在印尼的荷属东印度公司进行贸易竞争,在新加坡岛南端建立了新加坡市。从此新加坡一直被英国做为远东转口贸易的重要商埠和在东南亚的重要军事基地。1942—1945年,新加坡被日军占领,日军投降后,英国恢复了殖民统治;1963.9.16并入马来西亚,1965.8.9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年10月加入“英联邦”。  相似文献   

15.
1935年6月18日,英国外交大臣霍尔和德国特使里宾特洛甫在伦敦交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换文,是为英德海军协定。该协定将德国军舰的总吨位确定为英联邦舰队总吨位的35%,德国的潜水艇吨位先不超过英联邦潜水艇吨位的45%,如要超过这一比例,事先须通知英国。 这项协定正如德国海军上将雷德尔所称,“对德国来说是一次政治上胜利,因为英国愿意以一项自愿缔结的协定代替凡尔赛和约严格的条件,这就不仅破坏了所谓的‘斯特莱沙阵线’,而且承认德国以后有权重新武装。”同时,这项协定还使德国摆脱了它退出国联和宣布废弃凡尔赛和约而陷入的外交孤立地位。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南亚次大陆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大约同时,英国在北美的属地摆脱被奴役的羁绊,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正是从这时起,美国开始了它与印度的交往。这里姑且称之为“早期交往”时期。本文将主要考察这一时期美印间的商贸往来,并附带述及两国间的外交接触。  相似文献   

17.
小兰 《初中生》2008,(11):31
1.板球(cricket)。板球是英国特有的运动,它只在英联邦国家,如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流行。在英国的大小城镇几乎都有自己的板球俱乐部。一场出色的板球比赛往往要持续三天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章小槟 《培训与研究》2007,24(9):64-65,116
在北美这块"新大陆"上形成了独立的美利坚民族之后,由于英国在该殖民地的殖民压迫,特别是"五项不可容忍法令"的颁布,北美人民终于在1775-1783年发动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并取得了胜利。在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中,机智灵活的外交是美国独立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讨论的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外交不包括1782年后关于承认美国独立的和平条约签订过程中的美国外交。  相似文献   

19.
印度一直钟情于自己民族长久以来的大国梦。为此,印度的外交战略必须服务于作为整体目标的大国战略。而现实是印度面临的外部现实不容乐观,印度与美国、俄罗斯、中国、巴基斯坦等国关系现状都不如人意,印度的外交理念也使其外交实践难脱困境。  相似文献   

20.
印度是世界人口大国,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大国。印度的 研究生教育,无论是历史起点、还是现在的规模,都在发展 中国家居领先地位。 印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独立前,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采用欧洲高等教 育体制,建立大学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方面使印度的精英分 子接受欧洲文化,从文化上使印度殖民化;另一方面培养一 批印度骨干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服务。基于以上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