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兴、观、群、怨"是孔子重要的诗学观,它们的内在含义和社会价值很值得探究。"兴"要求人开拓思维,放宽眼界,从又通又全的角度来理解眼前的事和景;"观"要求见微知著,关注社会现实人生;"群"要求充分发挥主动性,能与群体沟通思想,和睦相处;"怨"要求有效释放内心的不平之气,追求自觉向上的人生。总之,这四者关系紧密,在个人文化品位的提升、社会群体关系的协调、整个人类人性的完满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丰富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之一。现阶段"80后""90后"是青年中最富于理性思维的群体,他们情感寄托的方式多种多样。情感寄托的发展对于保持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其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财富的追求,在不同场域中自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在汉语境多种生活场域中,有着对数字"8"偏爱的价值倾向。这种倾向得以形成的文化逻辑起点,来自于农耕生计模式下汉文化群体对土地价值的认知,因而对数字"8"的偏爱其实是对土地这一财富母体孜孜渴求的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4.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这种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在"时"和"贞"这两个哲学范畴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周易》大力提倡"与时偕行",投入到生生不已的宇宙大化中去;另一方面《周易》又推崇"利永贞"、"直方大",体现了遗传独立、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周易》关于"时"与"贞"的辩证统一观体现了《周易》既追求变易,又追求不易,既追求圆动,又推崇方正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5.
林美琼 《教师》2020,(6):40-41
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即过分追求"得言"或是一味追求"得意"。其实,"言"和"意"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只有二者兼得,"言""意"交融,比翼双飞,才能使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6.
“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各种社会因素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80后"青年教师群体具有其他教师群体不曾有的优势,但在师德问题上,也表现出这个群体的弱点。加强"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十分重要。要根据他们的实际特点加强师德培养和指导,加大建设力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以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批判理论为批评方法,从社会视域即从阶级的范畴将电影《集结号》放在对抗的群体和阶级的对话中重构,并进行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可以看出:对于电影《集结号》来说,它是其所代表的布尔乔亚个人主义话语的个别表达,其意识形态素是"欲望"理论,即通过这部电影表现个人的恐惧等本性,表达了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精神追求。电影以改头换面的方式抽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表达了布尔乔亚个人的名誉等价值和权利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慕课"(MOOCs)在中国掀起了热潮,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建设者,通过个人追求、群体协作、专家指导等学习模式,实现了在学习中建设,在建设中求学,最终达到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向来被认为积极入仕的孔子确亦有"隐"的思想。细审孔子之"隐",其思想与庄子等避世的"躲藏"之"隐"是有区别的,孔子之"隐"为"储藏"之"隐"。孔子不仕而隐在于孔子志于己道,孔子的人生追求便是贯彻自己修己安人的仁礼之道。  相似文献   

10.
意境美是舞蹈中的灵魂和精髓,也是舞蹈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作品中的意境应该是描绘生活景象和表达思想感情而形成的统一融合的艺术境界,它在舞蹈作品中表现为寄托着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创作思想,"情"与"景"、"意"与"境"的完美统一使精神内涵将外在的动作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构建了舞蹈作品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1.
"富二代"大学生是"富二代"中的特殊群体,加强对其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社会加速转型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掌握这一群体思想道德现状是开展相关教育工作的前提。通过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富二代"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素养层次不齐,然而整体而言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小,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专升本"学生作为本科院校的特殊群体,有鲜明的心理特征。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和职业规划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管理"专升本"学生群体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合理引导,不断加强"专升本"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善"是一种价值判断,存在于人们的灵魂深处。"善"不同于简单的产品和服务,且在追求的过程中,追求得越多越接近美的标准。"善"可以分为理智的"善"、激情的"善"和欲望的"善"。"善"是客观存在的。"善"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即人们对追求"善"的数量的增加,"善"的边际效用也会随着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高校内普遍存在"三困生"群体,做好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关系到大学生群体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三困生"群体形成原因作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提高展示的实效性,提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品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由"示"及"展"是展示的追求。目前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展示内容泛而不精,二是展示过程"示"多"展"少。采用"塔式教学模式",可真正实现展示的功能。保障由"示"及"展"的实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展示素养。  相似文献   

16.
通过现实反思并探索中外写作教育差异得到的启示是:当代写作教育务必立足于人的发展。为此,要树立"人"的观念,培养有个性与创造性的人;要追求"心灵化",培养人的情感与思想;要具有"多样性",找到适合人发展的多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题画诗不仅仅是其艺术审美观的表现媒介,更蕴含着他人生的"气"韵。"气"韵在他的题画诗里表现为"瘦"和"骨"的美学体验或追求,体现了他有为于世的豪迈进取精神和人格取向,是一种内质力量的外化。  相似文献   

18.
李劼人因"大河小说"独占中国文坛一角,小说中大胆而叛逆的女性群像因为表现出鲜明而执着的现代追求,一直备受论者关注。但由于传统的影响、时代的局限、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使这些女性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未完成"的现代特征:她们的反叛以男性依附为基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回归传统,呈现出不彻底性。同时,作家本人在塑造女性群体时的无法突破的思想困境,也造成了"大河小说"女性的"旧式"。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未完成"的过渡性,使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的意蕴变得更加丰厚。  相似文献   

19.
依据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化原理,高校实践教育是个人中早期社会化教育的理想模式之一。高校实践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工作单位和同龄群体,这为青年学生展现了真实的社会情态和工作环境;依据工作单位这一载体的规范性和现实感,得出实践教育的"实"特征,而同龄群体这一载体的特殊性使得"趣"特征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0.
胡福凤 《考试周刊》2014,(77):116-116
"学困生"是指感观、智力正常,由于其他因素引起学习困难和学业失败的学生。"学困生群体"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必须针对初三"学困生群体"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准根源,对症下药。文章介绍了思品课中对初三"学困生群体"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