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特有的劳动成果,它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含意.白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其他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物质的服饰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白族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
杨红 《寻根》2003,(6):99-100
白族主要聚居于我国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可以溯源到南迁的古氐羌人,形成于唐宋时期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其祖先史称为白蛮、白人。高姓在现今白族的姓氏中排行于第六位,位于赵、杨、李、董、段之后,是今天白族中的一个大姓。白族中的高姓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由鸡氏改为高姓。白族的姓氏主要来源于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形态。由于原始时期的人们大都相信,各氏族与某种植物或者动物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所以就把它看成是本氏族的保护者或者是本氏族的图腾标志与名称,并通过图腾对自然和自然力加以崇拜…  相似文献   

3.
羊雪芳 《大理文化》2005,(6):45-297
大理剑川白族地区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民俗"邀秧丛".这原本是春耕栽插时的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但聪慧的白族先民在里面注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使"邀秧丛"的生产活动显得格外地喜庆愉悦.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过三个大年,不抵过一个栽秧节".  相似文献   

4.
张笑 《大理文化》2011,(1):101-112
剑川海门口文化与白族原始宗教大凡讲到云南的历史,讲到白族的原始宗教,可以说无不与剑川海门口文化相关联。文化人类学专家罗康隆先生讲过:"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它一定占有一片特定的自然空间,这片自然空间中所有自然特性就构成了该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罗先生还特别谈到:"生存于不同生境的人们共同体,创造出了自己  相似文献   

5.
一、石钟山石窟的第一个拓荒者 "众生是有缘而来,切莫宝山空手."这是曾受到毛主席和江总书记称赞的晚清剑川白族学者赵藩题咏石钟山的联句.如果要说缘分,那么宋伯胤与剑川石钟山石窟是最有缘分的人了.  相似文献   

6.
董越 《大理文化》2005,(5):56-57
白族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土生土长、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有的说起源于唐代,有的说起源于明朝.在大理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有极其深厚坚实的群众基础,传说"三斋不抵一曲".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不妆相不着色摹拟出忠奸孝悌;有弦声有音调听来有生、旦、净、丑."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人多角",用"口技"的特点一人串演多个角色.它说唱结合,说的是讲评书似的"念白";唱,有自身的音调又吸收白族调中几种调式形成自己的三腔九板十八调之类的独特调式.它有一定的规矩和表演程式,道具是扇子、醒木和手绢.  相似文献   

7.
湖南桑植白族人用茶的礼俗各种各样,但都能体现其文明风范和礼仪教化. 白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习惯喝煨茶,家家大塘爨架上或灶门顶,总有铜爨壶或陶质罐煨着浓茶."客来筛茶"是白族人待客礼仪中最基本的一环.筛茶,无分生熟亲疏,过路人、陌生人来家,当然一律称"客",必以茶待之;就是口渴人来家"讨口茶喝",女主人也会忙将所煨浓茶筛给他一碗、两碗的.  相似文献   

8.
花和村游记     
在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大理宾川,要说起白族村庄,那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素有"帝王之乡"之称的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保护区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萂村.萂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汉王朝在云南大理地区设置郡县,萂村即是益州郡叶榆县的一个村落,正式纳入汉武大帝的版图."萂"字是一个专用地方名,念"窝"音,南诏后大天兴国皇帝赵善政和大义宁国皇帝杨干贞都出生于此,这个有着四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现今仍保存着众多的人文和历史遗迹.与其说这里是千年古村,不如说这里是一处被时光遗忘,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角落. 在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大理宾川,要说起白族村庄,那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素有"帝王之乡"之称的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保护区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萂村.萂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汉王朝在云南大理地区设置郡县,萂村即是益州郡叶榆县的一个村落,正式纳入汉武大帝的版图."萂"字是一个专用地方名,念"窝"音,南诏后大天兴国皇帝赵善政和大义宁国皇帝杨干贞都出生于此,这个有着四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现今仍保存着众多的人文和历史遗迹.与其说这里是千年古村,不如说这里是一处被时光遗忘,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角落.  相似文献   

9.
云龙县白族的民俗舞蹈"耳子歌",在去年11月应日本国文化部和日本艺能协会的邀请,参加了日本国际民俗艺术节的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耳子歌"主要流行于云龙县的检槽、诺邓等地,有些地方又叫"装饰红"、"田家乐"."耳子歌"这种亦歌、亦舞、亦戏的民间艺术,笔者认为是现仍保存于白族民族文化中的十分珍贵的古傩文化.  相似文献   

10.
成都东山客家话中的"公、嫲"主要用来给动物进行雌雄分类及与生殖器具有相似特征的植物、物品命名,"公"还用来称呼家族里面系列的男性角色和一些被认为具有神力的雄性事物.本文梳理了"公、嫲"的义项并讨论了事物被冠以"公"或"嫲"的理据."公、嫲"的运用沉淀了客家先民的生殖崇拜观念,折射出移民文化的影响,反映出一些人文观和神灵观.  相似文献   

11.
赵勤 《大理文化》2003,(1):48-49
寇元勋出生于鲥川县的一个白族世家. 剑川是大理州的文献名邦,人才辈出.寇氏家族,世居风景如画的金华山下西门街.寇家在清代便出过寇浚、寇璜、寇珩三位举人和多位教书育人之师.寇家在剑川算是一个书香门第的"教育世家".  相似文献   

12.
"大凡搞艺术的人,都是追梦的人,一个梦想实现了,又在追逐另一个新的梦想……"说这番话的是国家二级演员、副研究馆员、大理州白族剧作家杨刘忠。杨刘忠,就是一位白族戏曲创作的"追梦  相似文献   

13.
宋全忠 《寻根》2012,(6):4-9
中华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它是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姓氏根源、姓氏尊崇、寻根追祖、祖先崇拜,也包含家族生息、繁衍、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大众性、连续性、广泛性、世界性.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无时无刻不赋予华夏人智慧与灵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姓氏传承像中国这样完整且有内涵.  相似文献   

14.
白族与鸡     
雄鸡是中国白族祖先的图腾.大理三月街民族节节微的图案就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金鸡.白族先民把鸡作为民族的图腾有悠久的历史,直到现在,还可以在民间风俗活动中找到它的踪迹.  相似文献   

15.
在对待外来民族文化方面,白族是开放而宽容的.白族文化中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形式,都是通过和外来民族文化的交流之后形成的.而且,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民族文化时,白族不是生吞活剥,而是将其有机地和本民族的文化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和谐、统一的新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6.
王锋 《大理文化》2001,(2):58-61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除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外,在昆明、保山、丽江、楚雄等地州市以及贵州、湖南等省,也居住着少量的白族人口.在昆明,白族主要聚居在西山区.现将昆明西山区白族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佛教密宗自唐代传入大理地区以来与白族当地的宗教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白族特点的中国佛教密宗的一个支派,简称“白密“.南诏时期“白密“极为盛行,大理国统治者更加推崇佛教,白族贵族、平民百姓均崇信佛教,白密大师被皇帝尊为国师,白密被奉为“国教“,政教合一,以教治国.南诏大理国时期,大理地区大量建塔、建寺,据胡尉本&;lt;南诏野史&;gt;记载:“帝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大理国被称为“妙香国“.基于段氏统治家族对白密的极度崇信,在皇权交替的形式上,大理国传世二十二代皇帝中竟有九位皇帝崇信佛法而主动禅位为僧:……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白族是一个人数不少的民族,白族的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比较突出,白族文学亦有史可查。民间文学一直是白族文学的重头,但从唐代时的赵叔达,甚至汉代的张叔、盛览等人始,已出现史书记载的作家创作,并从此再未消泯且一直成长着,成为与白族民间文学共同发展的又一支文学道路。由于有着相对集中的生活和居住地,比较统一的文化习俗,比较相似的文学习惯(包括文学主题、题材、语言等多方面),还出现一些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民族作家如李元阳、赵藩等等,白族作家及其创作可以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和讨论。此前学者对白族文化已有众多的分析研究,相对来说对白族文学的研究要少一些;在对白族文学的研究中,关于白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又要比对作家文学的研究多得多;在对作家文学的研究中,对古代作家文学的研究又要比对当代作家文学的研究多得多。  相似文献   

19.
读了3月20日<大理日报>赵寅松先生写的<关于白族文化与大理旅游的思考>一文后,获益匪浅,深有感触,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何妥是隋代著名的《易》学家。他曾历仕南朝梁、北周、隋,得南北学术之所长,《周易讲疏》即为其学术结晶。何妥之《易》学以义理为基础,兼用象数,杂以史论、政论和《礼》学,既融合了南北学术之长,也受到了"蜀学"之影响。何妥家族源出于西域粟特,他从家族浓厚的"胡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经学大家,其学术思想渐染了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在中古民族文化融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重要案例。地域熏习与民族遗传共同造就了何妥在中古经学史上的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