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一板块质疑问难建构话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和时间赛跑》(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赛字的写法),作者:林清玄(板书),林中小溪的林,清清浅浅的清,有点玄的玄。有人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林中小溪一样清清浅浅,表面上一读就懂,但是细细品  相似文献   

2.
单慧波 《学苑教育》2012,(17):17-17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课程中包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学科知识,不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正>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销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芙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十字绣能卖钱。第二天,她咬牙花2 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  相似文献   

4.
在幼儿园的一角,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孩子围坐成一圈,趴在地上看雨前出现的蚯蚓;在娃娃家里乐此不疲地扮演着爸爸妈妈,在医院里做着医生和病人;独自一人念念有词,“我的衣服怎么又变短了”;两个小家伙在说着什么,忽然其中的男孩哇哇大哭起来,原来是小女孩不接受和他做好朋友……  相似文献   

5.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生命伦理学击溃了生命的“大同”梦想,它要面对生命之“大异”的现实。生命伦理问题自古就有,但它受制于形而上学的大同梦想,唯有在其幻灭处,生命伦理学以生命之差异进入自身的问题论域。人之为被抛在世的生命存在,总已经被抛入“大异其趣”的生存境遇中。着眼于此“异化”的生命现象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一种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根基的教育学重建式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和自主建构中,对教育学重建进行了框架性思考.“新基础教育”是“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这种奠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价值取向奠基;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与基本观点的奠基;以思维方式为代表的方法论奠基.所有这些奠基都与研究队伍的奠基有关.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宽泛,各科教学都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促进了教育教学活动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改变了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现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生命品质。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哲学和原始儒家的宇宙观,共同促进了梁漱溟生命本体论的形成。他把生命看作世界本原,生命—意欲—我的内在关联构成其生命本体论的基本进路。梁漱溟对宇宙本体的探索与研究,体现了二十世纪之初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辨。从一定程度上讲,生命本体论成为解构梁漱溟哲学体系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0.
【模拟金题】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在植树节,人们争先恐后到荒山、滩涂、堤岸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但是植树节一过,所植的树能不能成活就没有多少人去关心,漠视小树的生命自生自灭;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享受树木生命的无私奉献:高达的树影为我们遮挡烈日暴雨,浓密的树枝构成小动物们的乐园,树干为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奉献出最后一块树渣……难道我们只顾索取,却没有感悟他们生命的价值吗?  相似文献   

11.
刘红 《南昌教育》2007,(9):30-30
“教案”,顾名思义,即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案是教育者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处理、整合知识信息的指导和组织方案,更是学生群体探求知识奥妙追求美好未来的学习策略。从这一认识出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创新观念,和能促进创造思维培养方式的教学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葛丽锋 《成才之路》2012,(11):12-12
生命课堂是人文性的课堂,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感悟文本过程中显现出的情感,使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发展。文章通过两节常态课的比较探讨生命课堂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恶性事件频繁出现,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每况愈下。究其原因是多层面的,而大学生自身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尤为重要。非理性因素,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想象、直觉、灵感等,它具有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正是从非理性的角度去把握生命的本质,其中的“绵延”、“直觉”和“创造”等思想,对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命课堂"与"生态课堂"是针对重构"知识课堂"而提出来的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两者并非等同的概念,其在概念、理论基础及构成因素上有着诸多区别。"生命课堂"与"生态课堂"都"以人为本,以生命发展为目的"、"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平等、共生的师生关系",因而两者又有紧密的联系并且是互相影响的,这两种课堂理念在促进生命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上应该成为我们认识人与社会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课堂生活不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生命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关注教师、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生命”活力。从增强课堂的人文性,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关注过程性评价三个方面来建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力图建构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的课堂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模式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阐述如何通过生物学教学使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念,培养其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的同时,合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点,适时、恰当地开展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叶澜 《学科教育》2013,(5):3-23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当代中国社会大转型中,一个教育学研究共同体长期自觉探究的产物.近三十年来,该学派以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为己任,通过理论反思、实践探究、方法论更新、学科元研究等四个重要方面的持续深化与交互生成式的研究,经历了孕育、初创、发展、成形至通化五个阶段,在不断推进的、多维多层的回归与突破中,逐渐生成了富有个性的学派存在形态和独特品质,就教育学与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小学生自杀以及安全意识薄弱等导致不珍惜生命的现象在不断的增多,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采取科学的生命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缘起:一个哲学家的生与死生命自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生死同行的旅程。但真正促使我思考生命的一次性的问题,是在阅读《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一书之时,深切体验了我所崇敬的一位哲学家的生与死。这位哲学家,就是已故著名海外华人学者傅伟勋先生。傅先生是一位挚爱美好人生的学者,一位热爱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哲学家。他年月生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学是一种基于对生命理解的教学观念,它倡导尊重生命,重视生命(教学)过程,参与在这里是一种方式,体验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在教学里的参与与体验,达到对生命的理解,对教学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