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对459名在校大学生性格与社交回避及社会苦恼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测查探索,以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和A型、B型性格测试.结果:男女生社交回避量表得分、社交苦恼量表得分和SADS总分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的性格类型个体在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及SADS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格测试总分与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及SADS总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A型性格类型的大学生其A型倾向越明显,越容易产生社交苦恼,更易出现社交回避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农村曾、现、非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状况。方法: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问卷进行调查。结论:曾、现留守儿童社交回避苦恼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女显著高于男,现留守儿童中女儿童社交回避苦恼显著高于男儿童;曾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无年级差异,现留守儿童社交回避苦恼有年级差异且六年级最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社交回避与苦恼以及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在成都大学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的班级中,按照入组条件选出55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自我概念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间隔16周的前后测评估。结果:在自我概念方面,学生后测时身体自我、能力自我、个人自我、社会自我、现实自我、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概念总分的得分较课程开设前显著提高;在社交方面学生后测的社交回避得分、社交焦虑得分及社交苦恼总分均显著低于前测,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及消极应对方式在前后测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结论: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对大学生完善自我概念、降低社交苦恼方面具有明显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孤独感的差异,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情感与社交孤独量表ESL对178名健康大学生和87名失眠大学生进行量表测试.结果显示:1)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依恋方式的焦虑和回避两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情感孤独无明显差异,但社交孤独和总体孤独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孤独因子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显著相关,社交孤独与依恋焦虑对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认为孤独感、依恋方式与大学生失眠情况存在关联,失眠大学生社交孤独、依恋回避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大学生,高水平的依恋回避和社交孤独可视为失眠大学生的2个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对西南民族大学65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并且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寝室关系质量良好,仅在性别和经济状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社交心理状态与寝室关系之间以及内部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探讨性格倾向、社交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目的,采用社交焦虑量表(IA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大学生社交效能感问卷,对1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格类型在社交焦虑、社交效能感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41.172,P<.001;F=51.582,P<.001);性格倾向、社交效能感均负向预测社交焦虑(β1=-.151,β2=-.317);社交效能感在性格倾向与社交焦虑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为总效应的60.7%。进而得出结论:性格倾向、社交效能感是影响社交焦虑的因素,社交效能感在性格倾向与社交焦虑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特点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及自我价值感量表对238名有留守经历高职生进行测量,并与250名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对照。结果:(1)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专业和经济状况等维度差异不显著;在性格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维度差异显著,外向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内向学生,学生干部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3)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略低于无留守经历高职生,但差异不显著;(4)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其中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预测力更强。结论:性别、年级、专业和经济状况不影响有留守经历高职生的幸福感,性格、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以及自我价值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以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郑州市三所高校530名学生进行整群抽样问卷调查。结果:(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生活事件总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高于女生;(2)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在生活事件总分上差异显著(p<0.05),军校生高于普通高校学生;(3)生活事件总分与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各因子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生活事件越多,越容易产生社交苦恼情绪,出现社交回避行为。  相似文献   

9.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对西南民族大学65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并且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寝室关系质量良好,仅在性别和经济状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往往存在着许多困难,对社交情境焦虑、恐惧,行为上表现出社交回避,性格上孤僻、独来独往,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研究发现,自我和谐总分及三个分量表在性别、学科、独生情况三个类别中的差并没有统计学意义,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及两个分量表在性别、学科、独生情况这三个类别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总分与自我和谐总分正相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自我灵活性对回避和焦虑都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回避和焦虑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灵活性对回避和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改善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症状,本人对漯河医专36名大学生进行了8次系列团体辅导,在辅导前后利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并对两组的得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控制组成员在社会支持评定得分、社会回避与痛苦、抑郁自评和自尊得分等方面显著性高于控制组,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在社会回避及苦恼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调查者在上述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就意味着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状况,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在湖南省邵阳市、衡阳市两地随机抽取653名农村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地区高中生的社交焦虑状况进行实地调查与量化分析。结果发现:调查对象中社交焦虑的总检出率为17.01%;不同性别的农村高中生之间的社交焦虑无显著差异,但在学科、年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文科生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理科生,高一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所有年级中居首位,高二次之,高三最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从338名大学生中筛选出11名低自我和谐和高社交焦虑者,考察团体沙盘游戏在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效果。结果表明,团体沙盘游戏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的改变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中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对499名初中生和高中生施测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结果:家庭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社交回避及焦虑之间有显著的相关;逐步回归和路径分析均显示,同伴依恋对社交回避及焦虑的预测作用最强,其次是父亲教养方式,而母亲教养方式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法对9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羞怯与社交焦虑、社交回避的关系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羞怯、社交焦虑、社交回避三者间相关显著,性别在羞怯与社交焦虑、羞怯与社交回避的关系中均有显著的调节效应。男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社交回避均能被羞怯显著预测,但是男大学生回归方程的斜率小于女大学生回归方程的斜率。与男生相比,不同羞怯水平的女生在社交焦虑、社交回避上的得分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16.
廖星  孙颖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2):70-71,75
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自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个人评价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重庆文理学院和河北经贸大学492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测查,结果表明:自信程度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社会相互作用自信、同人谈话自信、爱情关系自信、总体自信、体育运动自信、心境状态和外表自信以及学业表现自信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并以社会相互作用自信的预测力最佳。  相似文献   

17.
以漳州师范学院33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社交焦虑量表》、《自我和谐量表》、《自我价值感量表》为研究工具,运用SPSS统计软件,调查分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与自我和谐、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大学生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交焦虑。而性别、城乡、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没有明显差异;第二,社交焦虑与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相关;第三,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与自我价值感都具有较强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以3-6年级留守儿童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3-6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在性别变量上无显著差异。(2)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无显著差异。(3)3-6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显著,随着年级升高,孤独感得分随之降低。(4)3-6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总体社交焦虑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总体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联合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自我意识在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交焦虑间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4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社交焦虑均与自我意识呈显著负相关;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孤独感,而且通过自我意识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孤独感。建议重视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对其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注重自我意识在留守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适应不良的心理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行为困扰、交际困扰、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人际信任、交往焦虑、社交回避与苦恼七个方面,对南京江宁大学城5所高校的3019名学生进行了人际关系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交往焦虑、交际困扰、社交回避与苦恼四方面问题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