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3 毫秒
1.
张雨忻 《今传媒》2011,19(2):67-68
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正充斥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电影作为综合性最强的第七种艺术,自然受到后现代洪流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深度消解、平面化、娱乐化、游戏化等等美学特点都无一例外地渗入到了电影中。本文就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后现代电影的美学表现做了介绍。对于后现代电影,本文总结了它的四个特点: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影像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叙事的解构和碎片化,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反文化、反理性的叙述内容,后现代电影表现为无深度的影像狂欢。  相似文献   

2.
电影为植入式广告提供了优质平台,二者共生互应.电影植入式广告以其先天的商品主义、影像复制的表现、娱乐游戏性质的姿态无疑加深了电影的后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3.
李欣泽  张华 《视听》2022,(3):89-91
《冥王星时刻》是导演章明目前所有影片中唯一一部在元电影理论与思维下创作拍摄的电影作品.该片主要通过导演的自我暴露与自我反思、嵌套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对其他影片的互文性策略,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元电影的叙事特色.在观照电影本体的同时,导演章明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实现了从元电影到文化自信的创造性重构.在美学价值上,...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后现代视角是重要的研究范式.其中,电视是诸多后现代理论家进行文化批判的绝佳文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话语抗争:一种认为电视是主导意识形态的霸权工具,一种则认为电视代表了抵抗式的通俗文化的快乐.晚近的研究则倾向于多维度的批判性认同.  相似文献   

5.
大话文学与大话文化是思想解放的一枚畸形的果实.一味的游戏、戏说态度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消解了人为树立偶像、权威之类的现代迷信、现代愚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种叛逆精神或怀疑精神由于采取了后现代式的自我解构方式,由于没有正面的价值与理想的支撑,因而很容易转向批判与颠覆的反面,一种虚无主义与犬儒主义式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王令娟 《传媒》2016,(4):79-81
电子游戏的兴起及后现代语境下电影受众审美需求的增加,使得好莱坞动画日益呈现出“游戏性”的特征.反向设置和重复叙事策略的创新应用,体现出游戏精神对好莱坞动画叙事的深刻影响,也扩充了动画电影的精神内涵,通过愉悦游戏中的人文关怀,彰显出当代好莱坞动画的理性深度.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电影:表达、生产与消费的三重错位 中国电影所置身的社会是一个胶着的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同时存在着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断片和真实社会中各个时代并置的经验杂糅.[1]前现代的农业社会传统的保留与变异、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产业发展在不同的工业化进程中与市场化推力中,加之后现代的消费逻辑、信息社会、媒介景观、需求细分等等,网状地编织进个体与群体、民间与主流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卢茜 《东南传播》2021,(8):63-66
国家形象作为公共外交的理论硬核,中国电影的公共外交实际上就是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塑造.基于涵化理论研究发现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商业电影的共鸣效应,一种是主旋律电影的教化效应,但仅此两种涵化效应都难以充分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从而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最后本文提供了两种基于"国家品牌"的电影公共外交新战略:以中国电影为产品营销使之成为一个品牌;以电影为传播渠道提升国家形象成为"品牌国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新闻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例,分析了中国暑想界对“现代”与“后现代”话语体系的接受与反抗.  相似文献   

10.
数字盗版因其破坏了版权产业对其产品的流通控制及其非盈利性知识共享理念而被广泛认为具有颠覆资本主义文化生产与传播模式的反抗潜力。然而,数字盗版对全球音乐产业的转型推动以及中国电影(数字)盗版对好莱坞文化霸业的暗中助推却表明,世人应该从数字盗版的文化反抗幻象中清醒过来,应该从版权话语体系及其权力实践所支撑的消费主义空间中抽离出来.只有彻底地抛弃知识与文化私有产权概念而转向一种数字公地式的知识与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数字盗版所想象的信息自由乌托邦才能获得独立自洽的正当性和可能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将世界分为两个完全对立的存在,第一世界是官方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第二世界则是狂欢的、广场式的无规则世界.长久以来,官方文化一直压抑大众的诙谐文化,大众文化也始终反抗并解构着官方文化.随着狂欢场域由实体到虚拟的扩大化,反抗和颠覆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新型的狂欢活动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产业一直采用一种冒险激进化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激情,这种激情带来的不仅是整个电影市场的方兴未艾,也推销了伴随电影成长而出现的廉价文化.我们不赞成循规蹈矩的晶体成长式发展,但是"百花争鸣"的大众娱乐市场带动起来的也不见得是文化的多元化,怕的是空中楼阁般的文艺复兴.所以我们要说,让文化带动电影,而不是电影推广文化.  相似文献   

13.
浅析后现代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自出现以来,围绕它产生的争论始终是学界理论争鸣的一个热点。在文学、绘画或其他领域,“后现代”更是炙手可热,它同样吸引了电影工作者的注意,大批后现代电影涌现之后,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以“后现代电影”为主题的理论著作。本文试从文化特色、时空结构、艺术等方面对具体文本进行解读,勾勒出后现代电影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刘珂  孙筠 《东南传播》2014,(3):31-33
本文力图反思当下电影存在的后现代文化土壤。在现代性问题日趋凸显的今天,后现代以一种有力的方式对其进行批判。然而这种批判是何以可能的?后现代如何保证自己不陷入同样的理性困境之中呢?在这种背景下,当今的电影人其实面对两个困难,一是如何克服传统理性自身的矛盾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二是如何确保自身的言说方式获得真正的合法性。文章以李安的少年π为例,详细分析了其所表现出的理性的挣扎和作为神性叙事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5.
IP (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游戏IP也就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受众基础的游戏知识产权.近两年,热门游戏纷纷改编成电影,“游戏IP电影化”成热门话题.《魔兽》可谓一大成功之作,上映24小时,票房破4亿元,截至6月12日21时,上映4天,票房突破10亿元,刷新了国内各项票房纪录.①综观国内的游戏IP电影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游戏IP电影化”改编的特征是什么?其改编难点在哪?为什么《魔兽》能够消解难点从而玩转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王雁 《青年记者》2016,(32):86-87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选择,背后有着各种原因,仔细梳理和解读这些原因,是我们思考好莱坞文化传播意义的前提,也是客观和理性地认识好莱坞文化的重要议题.早期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元素,主要基于审美意图.从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就开始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性、陌生感、距离感,甚至可以拓展到代表古代文化的东方文明和代表现代文化的西方文明的古今对比.这些因素都是刺激好莱坞电影展现中国、使用中国元素的动因.这一意图的动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郭萍 《传媒》2018,(13):40-42
西方学者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和'大众'文化之间,以及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只要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是对"现代"的一种批判或超越.后现代主义以反传统而著称,可以说传统哲学主张什么,后现代就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18.
杨雍 《新闻世界》2012,(5):210-211
对于后现代风格的电影认识只有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就如同后现代主义本身的定义一样,“没有人会满意一种较为准确的后现代主义的定义。”但是,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很多关键词,比如不确定性、颠覆、解构等等,同样也是很多电影的标签。本文以电影为例,谈谈后现代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付筱凤 《视听》2023,(4):26-29
近年来,影游融合的进程加快,电影的游戏化美学愈发明显。在视听表现上,影游融合类电影依托由一系列视听手段建构起的奇观吸引年轻观影群体沉浸式观影;在叙事层面上,采取现实时空与虚拟时空并置且相互影响的时空设置以及游戏化的视角设定,使观众身体介入影像成为可能;在形态表现上,借鉴剧本杀游戏的基本模式,在密闭空间内进行游戏式解密的电影满足了观众的游戏欲望。虽然游戏化美学体现了电影的包容性,但是在消费主义时代需谨慎选择与表现。  相似文献   

20.
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概括一部电影或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电影是非常困难也是非常不明智的。一部电影中出现的各种风格只是导演的不同需要而已。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运用的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是面对一切现实的万灵药。只是在荒诞、残酷而又琐碎的后现代中,魔幻现实主义的闪现才能让人感到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