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以青州和寿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共享行为、知识获取、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山东省寿光和青州两地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民知识共享行为越充分,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农民从外部获取的知识越多,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农民的吸收能力越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越强。这表明,为了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加强农民的知识共享行为,拓展农民的知识获取途径,同时也应该注意提高农民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外部知识吸收机制为切入点,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欠发达地区代工企业如何突破先验知识不足、学习投入资金缺乏的瓶颈,走出"知识吸收能力低-知识存量低"的恶性循环。研究发现,采取对委托企业知识的利用性学习机制进行"干中学"和"用中学",能以低成本有效提升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随着代工企业由OEM向OEM/ODM/OBM的发展路径转型时,组织需要通过探索性学习机制吸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基础知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Zahra和George的知识吸收能力分类模型,从知识的获得、消化、转化到应用四个阶段入手,以一种新的视角建立包括知识竞争力、创新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研发整合能力、新知识开发能力等在内的比较全面的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查阅统计年鉴获得各个省市相关指标的数据,运用基于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各省级行政区的知识吸收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并就知识吸收的效率、知识吸收四个阶段的指标重要性和各省级行政区知识吸收能力的状况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本文讨论了影响企业吸收外界知识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 ,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受到先验知识的存量与内涵、研发投入的程度、学习强度与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的机制等四项因素的影响。文章对落后地区企业发展吸收能力的策略及效果进行了比较 ,最后提出了企业发展知识吸收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属性,企业只有发展出与不同类型知识特征相匹配的吸收能力,才能够提高知识吸收的绩效。本文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广度和深度知识特征,提出了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的概念,基于弱连接和强连接理论,构建了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形机理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运用264家企业的数据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揭示:企业弱连接和强连接知识网络正向影响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的形成,企业先验知识的广度正向调节弱连接知识网络与广度吸收能力的关系。企业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都正向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其中深度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实证结果同时揭示了影响企业弱连接和强连接知识网络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某知识团队为案例,构建知识吸收网络,基于该网络对团队成员的中心性、派系、结构等价性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个体行为与网络结构互动视角揭示了团队成员个体行为、网络中心性与吸收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了个体在构建派系结构过程中的能动性及派系结构对个体吸收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个体间共性知识基础、知识需求和关系联结的“类属吸收能力”概念.最后,提出了提高知识团队成员吸收能力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爽  陈晨 《科研管理》2022,43(6):113-120
  随着工业5.0来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我国技术型企业将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严峻的现实挑战。知识吸收能力反映了企业识别新知识、吸收新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组织目标的过程,能提高组织创新性与灵活性,也使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通过文献综述与理论推导,提出创新氛围、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技术型企业中收集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研究结论:创新氛围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知识吸收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绩效;知识吸收能力在创新氛围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研究成果为技术型企业提升员工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与创新绩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吸收能力理论认为外部资源对于企业获取独特资源至关重要,因而,企业必须不断吸收外部资源。文章回顾了吸收能力内涵的发展,从层面和权变两大类分析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关注吸收能力的知识转移、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三种组织产出,并详尽地分析吸收能力与组织产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校企知识转移网络中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邹波  于渤  卜琳华 《科学学研究》2011,29(1):106-111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与奇瑞汽车公司的合作关系为案例,构建了校企知识转移网络,基于该网络对企业员工知识吸收频率、中心性、核心-边缘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拓展了“伙伴专属性吸收能力”的概念,提出了“类属吸收能力”的概念;揭示了“自我监控力”、网络中心性与企业员工吸收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了企业员工个体能动性在构建网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及核心-边缘结构对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的影响机理等,并提出了提高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立生  胡隆基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5):237-239,245
知识转移是跨国公司网络内重要的资源流动之一。跨国公司进行知识有效开发的能力不仅体现在母公司的有效输出,而且体现在子公司能否有效地消化和吸收。本文首先对吸收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然后从吸收能力的角度探讨了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提高子公司吸收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知识转移是跨国公司网络内重要的资源流动之一.跨国公司进行知识有效开发的能力不仅体现在母公司的有效输出,而且体现在子公司能否有效地消化和吸收.本文首先对吸收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然后从吸收能力的角度探讨了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提高子公司吸收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北京市植保设施番茄农民田间学校为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农民生产管理知识提高对农民设施番茄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其它因素的条件下,北京市农民田间学校的各项活动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管理知识,进而又提高了农民设施番茄生产的产量,但农民田间学校并未使农民显著降低农药投入.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  相似文献   

13.
王继龙 《科协论坛》2010,(11):21-23
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服务作用。自2005年以来,山西省科协立足自身优势,以实施“科普惠农计划”为主要抓手,切实贴近农民需要,下延服务,致力于破解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有效整合资源,上移平台,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区域创新系统利用系统外部知识 ,能有效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基于各地区间论文引用频次 ,分析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各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人力和财力投入不足及信息流通渠道落后是制约落后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落后地区在加大科技人力和财力投入的同时 ,应当注重互联网络建设 ,营造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的人文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5.
将提高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目标,根据对上海浦东软件园、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以及西安软件园内2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437名员工的调查数据,以知识管理视角,探究组织学习、知识共享、吸收能力与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间的关系,并重点分析知识共享和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知识共享水平和吸收能力可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吸收能力和知识共享在组织学习与创新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且吸收能力在知识共享对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软件外包作为服务外包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软件外包企业的研发团队的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目前的软件外包业务模式主要有单一行业发展模式和单一职能升级模式。在这种单一的发展模式下,企业研发团队成员由于长期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容易出现知识麻痹,导致知识吸收衰减乃至停顿。提出了知识吸收周期的概念,通过引入知识鲶鱼,刺激研发团队保持对知识的敏感性,并从知识的螺旋上升理论、内外知识流动规律、知识距离与知识吸收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知识鲶鱼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孙耀吾  常逢梅 《软科学》2012,(1):83-86,93
基于联盟框架构建的企业知识整合风景模型,揭示基于吸收能力的知识整合机理和规律,以TD-SCDMA联盟企业为样本的实证检验表明,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的作用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在一个周期内,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知识整合水平逐渐提高,当知识整合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知识整合水平出现递减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是:企业先验知识、研发投入程度、员工培训与制度支持、企业变革态度、外部支持,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并研究了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上述五个影响因素与吸收能力的两个维度都显著正相关,吸收能力的两个维度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实证分析结果为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知识管理、提高知识吸收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江苏省农民合作社、基层政府及家庭农场进行知识溢出现状的调研,并运用SPSS20.0及AMOSS17.0对所回收482份样本数据处理。结果表明:高校与农村的知识距离与文化距离对吸收能力和知识溢出效应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的知识吸收能力在距离与知识溢出效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为揭示"高校-农村"知识溢出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吸收能力对创新模式选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收能力作为获取、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和资源的重要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几乎涉及管理理论的各个部分.在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下,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匮乏,主要通过合作和模仿来实现创新.但是,要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仅通过合作和模仿不是长久之计.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模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现实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自主创新,而潜在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合作创新或者模仿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