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年来,世界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所带来的灾害也是令人触目惊心。作为严重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旅游业,正面临着旅游区域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的压力。目前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旅游研究逐渐增多和深入开展。然而,有关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研究大多没有考虑极端气候的作用,而极端气候事件对区域旅游业具有巨大影响。通过介绍极端气候事件的涵义及影响机制,分析了极端气候事件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旅游业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魏莱 《未来与发展》1990,(3):37-38,18
气候和天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是指当地某个时刻或一个时段内风云雨雪、冷暖干湿等天气状态,而气候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常见和特有的天气情况。气候同人类的关系密切,丰富的气候资源可供我们开发利用,而灾害的天气则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地球上的气候并非固定不变。造成气候变迁的原因很多,天文的、地球的,还有物理的——物理因素中包含着人类的活动。这就是说,一方面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活动,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气候政治是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所作的各种政治努力,它是指在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主体与气候变化问题这一客体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建构一种分析框架厘清国内学者对于气候政治问题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这种分析框架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气候政治的客体是什么?人类社会对这一客体的认识历程;第二,气候政治的主体是什么,各主体在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第三,气候政治的内容是什么,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什么方面?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与分析构成了国内学者对于气候政治问题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气候学家预测今后全球气候的趋势将是逐渐变暖。对社会来讲也将产生一个类似气候模型变化的逐渐变化。例如美国的气候学家预测,北美中部将会慢慢地变为干旱地区。对于气候的缓慢变化大多数经济学家十分自信,认为市场经济善于调整,预言政府将无需在气候变化之前采取预防措施。甚至,少数科学家断言全球变暖对人类没有威胁。  相似文献   

5.
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推动和深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中国气候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分析比较了美国、德国和日本开展的气候援助,总结归纳了三国的重点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国际气候援助的历史演进以及2012年后的发展趋势。本文最后结合研究发现以及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今后深化和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对外援助和南南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塬区农作物生长和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分析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塬区作物发育期的影响表明:气候变暖使冬小麦越冬前各发育期日期推后,越冬后各发育期日期提前;冬小麦全生育期生长天数缩短,每10年缩短8.3天,主要是越冬期(休眠期)缩短,每10年缩短6.8天;冬小麦越冬死亡率降低。使玉米各发育期日期提前,但播种期、三叶期、拔节期、抽雄期日期提前较小,其变化速率仅为0.5天~1.1天/10年;而乳熟期、成熟期日期提前较多,变化速率为3.5天~9.0天/10年。冬小麦、玉米气候产量变化与干旱发生程度有关,干旱越严重,气候产量越低。年气候生产力40年(1961年~2000年)呈递减趋势,递减率为1.13kg~19.21kg/(hm2·年),从对未来假定的气候变化年型看,以暖湿型气候年型对农业生产最为有利,年气候生产力增加13.7%~31.2%;冷干型气候对农业生产不利,年气候生产力减少5.1%~27.1%。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气候变化敏感地区的西藏区域的气候效应尤为显著。西藏那曲地区的气候多变,位于海拔4000多米位置的那曲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谓是多种多样的。文章主要以西藏那曲地区为研究区域,对其雪灾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其雪灾气候的趋势,为做好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具有积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守策 《知识窗》2010,(6X):80-80
<正>气候部分考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突破关键在于对气候类型的判断,只要气候类型判断正确,则成因和特点就容易回答了。现笔者对气候类型判断方法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9.
徐冰 《金秋科苑》2013,(2):54-56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多哈召开之际,世界气象组织2012年11月28日发布了《世界气候状况年度临时声明》,认为2012年是极端气候现象频发的一年。《声明》说,今年全球各地频现极端气候事件,北半球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热浪、干旱、洪水和低温。  相似文献   

10.
汪劲武 《百科知识》2010,(24):53-55
亚热带是指热带向北向南的地区直到温带边缘,它的气候有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性特征,大致有三类:一是潮湿的亚热带森林气候,二是地中海气候,三是亚热带沙漠气候。由于气候不同,相应就有不同的植被和植物。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旅游气候舒适性与气候风险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志康  孙根年  冯庆  罗正文 《资源科学》2014,36(11):2327-2336
传统的旅游气候评价着眼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衣着指数的测定。忽略了高原气候的风险性,难以对高原旅游气候做出全面性的评价。本文引入高原反应风险和紫外线辐射强度,以青藏高原99座城市为样本,依据1980-2010年气候观测数据,分析各指标的时空动态变化。结论如下:1海拔是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拔增加,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减小,高原反应风险和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2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的舒适性高、紫外辐射的风险性大、高原反应的风险小,冬季相反,春秋两季属于过渡性季节;3空间上,受青藏高原的地形影响,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马蹄状"分布和"阶梯式"递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将舒适性与风险性进行二维矩阵组合分析,划分为6种类型区。本研究为游客适时、适地进藏旅游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后哥本哈根时期的气候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哥本哈根会议在经历了希望和焦虑之后.以一种不了了之的方式结束。目前,中国社会关心气候问题的人们会有两个问题:一是全球气候谈判的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几时?二是中国的战略方针究竟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一些科学家指出,如果人们认为夏季过于炎热,冬季过于寒冷,那么地球远古时期极端气候则让我们对当前的环境气候感到欣慰。在6亿年前,伴随着地球气候的平缓,地球上出现了一些复杂生命形式。在地球之外的星球上,极端的季节气候将调节温度,从而决定是否生命大量出现、勉强维持或者消亡。目前,科学家表示,外星生命不可能存活于类似天王星高倾斜轴的星球上。  相似文献   

14.
杜军 《西藏科技》1996,(1):40-45
本文分析了西藏地区年30年来植物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及60、70、80年代距平场变化,并讨论了“暖湿型”、“暖干型”、“冷湿型”“冷干型”气候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霞 《科技风》2014,(2):255
西藏气候多样性的变化导致农作物的生长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如西藏各地区降水量和温度各不相同。按照气候产能的划分可分为暖湿型、冷湿型以及冷干型。暖湿型土壤中的水分较多,在较厚土层中仍能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冷湿型适用于胡麻等作物的生长环境,易于抗旱抗寒;对与冷干型适合青稞小麦等作物的生长。笔者将从西藏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两个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气候适应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与战略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深度减排力度不足导致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成为我国应对气候风险、提升气候韧性的必要手段。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国、英国、德国的适应战略演进和治理体系特征,并依据所得启示从适应知识、技术、资金三个能力维度提出完善我国气候适应治理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旨在为我国争取新一轮国际气候博弈主动权、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我国的传统建筑,南北差异很大。传统建筑不但体现着气候的特点,也将地方特色体现了出来。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建筑设计中气候和地域的影响,并对地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的进行建筑设计,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奉安 《百科知识》2009,(23):26-27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多种多样。二者结合,往往会产生极具地方特色的气候现象。单是四川地区,就有“巴山夜雨”、“雅安天漏”和“蜀犬吠日”几种气候特色。  相似文献   

19.
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550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近50年中国≥0℃和≥l0℃气候生长期的趋势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对近20年(1991-2010年)与前30年(1961-1990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0℃和≥10℃初终日期及气候生长期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0℃和≥10℃气候生长期的总体趋势是普遍增加的,增幅最大的区域分别位于华北和青藏高原;全国及位于110°E以东地区≥0℃和≥10℃气候生长期比较明显的转折主要出现在1990年前后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110°E以西地区则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前30年比较,近20年来≥0℃和≥10℃气候生长期普遍增加,其是受初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初始日期提前比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的中外报刊上,有许许多多的文章在预测未来的气候。有的文章认为,未来的气候将变冷,世界将进入一次新的冰期。但是更多的文章认为,未来的气候将增暖,世界各地的海平面将随之上升。我愿借此机会告诉读者,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可能都是正确的,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气候变迁具有不同的尺度或不同的层次。 1976年美国科学家未切尔曾写过一篇很出色的论文。他讲述了地球历史上的16种不同层次的“大年”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