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对于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当时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的背景出发,探讨其性格和品质,分析其性格形成的根源,最终认定于连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相似文献   

2.
怎样评价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形象,历来众说纷纭。在我看来,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想靠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艺术典型,既“红”又“黑”的人物。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于连有时痛恨专制政体,反抗复辟势力,有时又向统治阶级妥协,甚至充当敌对阶级的帮凶。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符合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也是于连形象典型性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3.
怎样评价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形象,历来众说纷法。在我看来.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想靠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艺术典型,既“红”又“黑”的人物。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于连有时痛恨专制政体,反抗复辟势力,有时又向统治阶级妥协,甚至充当敌对阶级的帮凶。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符合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也是于连形象典型性的集中表现。为了实现当将军、当主教的人生理想,于连先后选择过三种职业,就连爱情都成了向L爬的阶梯。他的讨会地位不断_广升,而反抗性则逐渐下降。有人认为,于连的两次恋爱集中体现了他对统治阶…  相似文献   

4.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个性格较复杂的人物形象。他自私自利、自卑自傲、对生活充满美好的追求,具有善良正直的本性,这种矛盾复杂的性格来自于他的出身和现实的矛盾,理想与手段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5.
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通过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个人奋斗经历,反映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的社会生活。从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斗争、于连的奋斗目标、思想性格、生命历程以及爱情这几个方面分析作品的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于连反叛性的坚毅性体现对父权不服从,对阶层尊卑的挑战,对宗教神学的不满与利用;家庭权威、政治权威和神学权威都与其性格抵牾,他以潜心读书躲避父亲,以坚决抗争争取个人权利,以虚伪手段让宗教为个人所用,甚至以出卖自我灵魂来提高自我身份。于连的一系列反抗带有悲剧性,首先归因于等级制度,这既是其成功的障碍又是其矛盾性格的产婆;其次源于其正义目的和邪恶手段结合。  相似文献   

7.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纵观小说全篇,笔者认为于连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如果说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么他的充满矛盾的性格则是直接原因。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  相似文献   

8.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于连是一个非常复杂、多面和矛盾的人物形象,如何辨证地看待于连的双重性,是我们认识这部伟大巨著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于连身上表现特别典型的性格特征、爱情观、个人奋斗精神这三方面的辨证分析,试图揭示于连在这部作品中存在的意义,进而客观、辨证地认识作者塑造于连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于连性格的主要特征,认为小说中其人生轨迹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不幸的家庭生活,初入上流社会,贝尚松神学院,在莫尔侯爵府。这四个阶段见证了他的性格成长与心理路程,作为平民及贵族双重身份及双重性格的结合体,于连内心充满了复杂的矛盾,这两种身份及性格的交战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邓一群和于连都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并为此随了其中的悲壮与孤独。男权社会,等级社会异化了他们。他们的悲剧是抗争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于连是法国杰出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具有真与假、美与丑的二重性格,体现出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和冲突。按照司汤达的本意,小说书名中的“红”象征着于连想成为拿破仑手下一名士兵;“黑”象征着于连不得不去当教士。纵观于连短暂一生的表现,不难发现:红是于连的真面孔,黑是于连的假面孔。红与黑共同组成了于连性格的二重性,同时,也共同促成了于连形象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的爱情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自己亲人的影响。于连的生活中缺乏亲情的关爱,以至于他对爱情有着片面的认识,甚至可以说他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于连从小生活的环境,使他甚至背弃自身的本善,带上罪恶的面具来向这世界发出怒吼。德拉莫尔小姐身上维系的,不仅是于连对物质追求的实现,还有伴于这种实现而来的于连心灵上的强烈满足感。他为此欣喜若狂。我认为,这就是于连之所以会对德拉莫尔小姐产生类于爱的情愫的原因,但这根本就不是爱。  相似文献   

13.
我看于连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更多是热情、真诚和善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及其背后的历史。根据作者对于连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分析于连的感情与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得出于连是一个自卑与自尊、虚伪与真诚、并具有反抗性与妥协性等性格的矛盾统一体。同时通过于连的心理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相似文献   

15.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纵观小说全篇,笔者认为于连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如果说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么他的充满矛盾的性格则是直接原因。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其特有的反抗、自尊、柔弱、正直而又妥协、自卑、残暴、虚伪的矛盾性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及其背后的历史。根据作者对于连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分析于连的感情与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得出于连是一个自卑与自尊、虚伪与真诚、并具有反抗性与妥协性等性格的矛盾统一体。同时通过于连的心理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运动代表马斯洛提出了心理需要层次学说.著名文学形象阿Q和于连也有实现心理需要的愿望,但在需要层次和实现方式上却不同,一个将其内化为精神胜利法,一个将其外显为个人奋斗主义.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阿Q和于连的出身、所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创作他们作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李芙蓉 《文教资料》2006,(26):57-58
《红与黑》中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情感关系,既是恋情,也是亲情。于连的死亡选择,是对上流社会的反抗,更是因为无法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这与于连的奋斗经历有关,也有作者的自身体验。  相似文献   

19.
于连·索黑尔、约翰·克里斯朵夫、克莱特·格里菲思分别是司汤达《红与黑》、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以及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中的主人公.他们是各自生活在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一次大战前二、三十年的德国和本世纪初美国的小资产阶级青年.他们聪明而有报负,进取而甘愿冒险,为了自己的前途和理想处心积虑、孜孜不倦地奋斗着。然而,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当时社会中强大的黑暗势力和他们自身的性格缺陷,又使他们通过个人  相似文献   

20.
李晋晖 《现代语文》2009,(7):139-140
于连是西方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奇异的变态人物,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典型,十分值得从文学角度和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根据马斯洛的层级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于连的那些奇异的行为和性格正是和他的本能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不断地实现各种需要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动机在推动他,使他不停地前进,最终使得他具有了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