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道”范畴,内含着“一”与“多”、“有”与“无”、“ 存”与“亡”、“好”与“劣”等人类对于一切存在的辩证的理解,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是人类智慧中至高的悟性。而西方之“科学”范畴,不过是之于自然界的办法、手段而已,是支离也。当今“科学”何以能埋下毁灭人类地球的祸根?此乃天下皆以科学为美斯为丑矣之理。对“科学”的迷狂导致了“科学”被滥用、妄用和盗用等严重问题。自恃其有,所以无德;逞强气盛,因此失道。既认识到“科学”之美,又认识到“科学”之丑,方能超越“科学”之失和“科学”之不自由。求科学而不求道,使人类变得野蛮粗鲁、愚味无知,持“科学”之人需要持”之人来启蒙。“全盘西化”乃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之行为,当弗为。  相似文献   

2.
“启发”一词,原出于《论语·述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东汉郑玄作注)可见,启发的基础是心理分析和语言艺术,世界著名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制定什么模式。我忽然想到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几乎也没有制定什么教学模式。散见于各种教育史料,可以发现,《学记》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孟子》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朱子学的》提出的“教道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乃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启发”一词,原出于《论语·述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东汉郑玄作注)可见,启发的基础是心理分析和语言艺术,世界著名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制定什么模式。我忽然想到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几乎也没有制定什么教学模式。散见于各种教育史料,可以发现,《学记》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孟子》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朱子学的》提出的“教道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乃得”。  相似文献   

4.
“道”是就本体之根而言,“无”是就本体之深而言.道体有两重性,一方面为“常无”;一方面为“常有”,称其为“常”表示其作为永恒和普遍的原则.有了“有生于无”这一认识,人们才会确立一种全新、宏大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管子》之静园之道从不同层面进行剖析。名实相符、“以形务名”是静园之道的认识论基础;虚心应物反映了静园之道的哲学特征;“内德”强调入内心的定静修持;内聚乃为内德之泉源,而内德与儒家的礼、义和法家的法、权又是内在贯通的。静园之道既是认识论,又反映了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6.
对于老庄思想之异同,学界一直存在两种声音:一则认为庄子仅仅为老子的传承者和注释者;一则认为庄子与老子乃截然不同之派别。此两种观点各有其理,但又最终有失偏颇。事实上,庄子确实与老子有诸多共同、共通之处,但庄子又有其独创性,概括说来,主要表现在“道之性”、“道之得”、“道之用”、“道之论”四个方面。厘清老庄思想有助于对后人对原典的把握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我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为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乃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在此基础上,刘勰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的起源、本质、作用、发展以及特征等,建构起科学而完整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寄语]“得法养习.历练通文”乃语文学习之道,只有“得法”才会自己学习,“得法”是其根本。“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个性化阅读,以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要使其“得法”,就应当致力于“学”在“导学”上下工夫。导学包括:兴趣、习惯、方法、技能、个人体验、感悟的眼界以及相关语文知识运用等的指导学习。有专家认为:着力于“契合”是属于教法一类,“学法”则应注重“效果”。因而,导学方法的设计,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过程,能预见学生学习状态,并以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为标准。此乃我们开设本栏目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灯     
传说著名高僧———一灯大师藏有一盏“人生之灯”,灯内有一颗百年宝珠,晶莹剔透、光彩照人。得此灯者经珠光普照,便可超凡脱俗,超越自我,品性高洁,为世人所敬仰。有三位弟子跪拜求之,一灯大师听后哈哈大笑,他对三个弟子讲,世人可分三品:时常损人利己者,心中落满灰尘,眼中多有丑陋,此乃人中下品;偶尔损人利己者,心中稍有灰尘,恰如白壁微暇,不掩其辉,此乃人中中品;终身不损人利己,心如明镜,纯洁高尚,此乃人中上品。人心本是水晶之体,容不得半点尘埃,所谓的“人生之灯”就是一颗水晶的心。带着这个故事,回想我孩提时…  相似文献   

10.
何为师道?     
道者,天地之大全也。自本自根,先天地生,未有天地,道乃有存。“道”本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早有春秋时代子产提出之“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后世有西汉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相似文献   

11.
“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揭Xi斯,不仅是一代诗人,也是一代散文家,他的文名为诗名所掩盖,因而散文创作一直被后人忽视,成为揭氏研究的一个空白点。笔乾初步探讨其散文,认为;一,揭Xi斯散文的创作类型多样,内容丰瞻,远非前人所评能够涵盖,二,揭氏散文有深广的忧患意识,同时又逸出儒家思想,有逍遥的自适情怀,三,揭氏散文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影响了元代的散文,而其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尚古的文学观,则成为明代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前响。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用小说、散文所营造的“湘西世界”,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沈从文1931—1933在青岛两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青岛,他进入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完成了从文学起步阶段向鼎盛时期的转变,创作、构思了他的代表作《边城》和《八骏图》等作品,且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独立的散文理论出现较迟。宋代是一个散文意识日趋自觉、散文理论范畴日趋明确的时期,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坛盟主,不仅撰就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而且有大量专为散文创作阐发的见解,其中不少论说还表露出着意区分诗歌与散文的意识,显现出对散文独有的文体特质的体悟。以文字而体现生命不朽的原则贯穿于他对散文特殊功能的阐述中,致用与说经则是他认为散文最重要的两大社会功能。对于散文在表现上的特质,欧阳修的认识重心落在“论议多所发明”这一点上。他提出论议发明必须区别于哗众取宠、求奇取胜的表现方式,并力主散文的论议以明晰精要为胜。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博通今古、趣涉四方,在进行散文创作时,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将自己的史学观、对历史的理解、以及由此缘发地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融入散文的创作中,在其史著洋溢着文学散文之美的同时,使其文学散文创作富于历史的深沉与厚重,从而更加焕发出别样的姿彩。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史学修养使欧阳修的散文带上了浓郁的史学色彩,这深刻地影响到他的不同散文文体的写作及风貌。  相似文献   

15.
揭斯是元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 ,与虞集、杨载、范被誉为“元诗四大家”,曾对元诗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揭斯的思想观念属于儒家 ,他尊奉孔孟之道 ,推崇儒家诗教 ,做诗提倡和平雅正 ,讲究作诗法则 ,表现了一种为现实而作的诗风  相似文献   

16.
郭福宏 《天中学刊》2007,22(6):70-73
汪琬作为"清初三大古文家"之一,其作品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而其关于散文理论的论述因散见于文集中,至今鲜有人论及。汪琬的散文以"道"为立论之根本,其散文的创作与实用、审美理论均以此为前提。汪琬兼及儒家和道家的"道"学观,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成他的自然、道德之"道"和实用、致世之"道"。  相似文献   

17.
李德裕是中国古代具有“政文一体”特征的一个典型。李德裕政治性应用文融骈入散,是骈体应用文的一大创新;论说文持论精警,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文章是李德裕政治生命的产物、见证和组成,由作者兼资文武、英伟不凡的人格胸襟所形成的“雄奇俊伟”“英雄本色”是其散文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归纳综合梁肃作品有关学创作,评论的见解,将它与前辈古家和后起古运动主将的学主张作对比分析,说明梁肃学观念承前启后的意义,指出他是唐代古运动中由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到韩愈,柳宗元之间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宋代理学思想广博富赡,影响久远,学术界多专注于此,而忽略了对理学家文学成就的研究和总结。实际上,理学家程颐的散文创作特点鲜明,其中奏议文说理透辟、气势夺人,尺牍文用语亲切、思理周密,哀祭文角度独特、质实情深,杂说文议论畅达、气势充沛,其中阐发的"文道观""性情思想"对宋代及后世的文学观念、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的精神、行为和文学作品都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远在清末的郑知同也不例外。文章主要从陶渊明的思想和诗歌创作两方面论述了陶渊明对郑知同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