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史作为一种新的史学现象兴起,已为国内外世界史研究者逐渐接受并大力发展。在美国全球史的萌芽时期,由威廉·麦克尼尔、马歇尔·霍奇森、列夫顿·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率先主张和采用的全球视角,不仅推动“西方文明史”课程向“世界历史”课程的过渡,而且尝试超越民族国家,寻找更大的历史分析单元,重新界定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并重新看待欧美历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历史。他们的史学思想和史学实践都力图超越西方中心论,顺应了时代对历史教育和研究的新需求,引领了美国“新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发展具有整体的联系性、相关性,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非常重要;但世界通史及全球史的研究,需要以断代史、国别史、地区史和专门史以及诸多具体方向研究为基础。世界历史的发展可以表现出整体的一致性;但更多地则表现出个体差异性。世界史学科要承担起认识世界、继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历史重任,应在大力培养学科建设所需要的“通才”的同时,重视诸多研究方向上各类“专才”的培养,进而为我国世界史学科整体的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要对 2 0世纪世界历史进行整体研究 ?这是一个历史观和方法论问题。有什么样的历史观 ,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历史观就是对 2 0世纪世界历史的历史认识 ,即怎样认识 2 0世纪世界历史 ,它的前提是弄清 2 0世纪世界历史从何而来。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由来作过明确论断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 ;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① 人类社会最初是处在各部族各民族各地区封闭的分散发展状态 ,人类历史的发展被分割在狭隘的各个民族地域中。从最初这种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状态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 ,一个互相联系的‘地球村…  相似文献   

4.
"全球史"与"世界史"异同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国际学术界流行的有关“全球史”与“世界史”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根据词源语义、历史背景以及“世界史”与“全球史”研究成果的不同特征,辨析二者在研究对象、观察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治史观念上的异同。本文认为,“全球史”与“世界史”虽有联系,但是也有明显差异,二者不能等同视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史”可以界定为历史学门类下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新的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5.
一、全球史视角的主张与倾向(一)全球史视角概念的锚定全球史的概念与全球史研究的发展理路密切相关,尽管它仍处在探索阶段,但其基本理念已初露端倪。全球史观念起始于批判"欧洲中心论""维多利亚史观",之后在倡导整体历史观及宏大叙事的世界史书写实践中逐步完善,并以此为出发点建构新的世界体系。20世纪80年代发展出文明互动、跨文化交流、跨区域贸易、哥伦布交换等的解释体系。时至今日,全球史的研究建构了繁复多元的历史观察角度和层叠的历史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拉铁摩尔将大于“中国”的“亚洲”置于范围小于它的“中国”范围之内来思考,很有深意,这对我们今天从全球史或世界史角度来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极有启发。尽管目前全球史方法很热,但真正能从全球史视野来理解中国历史,其实非常难,尤其是在传统中国史料及传统天下观的影响下,我们很难接受以他者眼光来观察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史的整体观即全球观,它是以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 为认识对象,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的全球的历史观。以整体观认识和研究历史,其成果已不少见,但如何在世界史教学中体现整体观却未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试图通过近代世界史阶段性特征的探索,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去认识资本主义这一近代世界主潮流。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整体观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类历史的整体研究,这从他们的“世界史”论述中不难见到。“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①“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随着西方对非西方殖民奴役的启动,西方便将编纂其历史的方法论带入非西方。非洲作为深受西方奴役的国度,在自主性被剥夺的同时,沦为了由西方编纂历史的被动体。非洲独立主权的获得,颠覆了西方视时间为线性和进步的传统观念;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使西方看到有必要扬弃对象的给定性,并重新塑造。随着国际政治局势朝着有利于非洲的转变,西方对非洲史的编纂。由此转向了对其社会和文化史的突出,并在世界史或全球史中给非洲留出位置。西方对非洲历史文化的发展性探索,证明了非洲确是世界史或全球史进程中的重要构成,新史学理念由之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世界历史的整体性问题是世界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列宁早就明确指出:"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①但国内学术界的绝大多数论著往往把世界史写成国别史的汇编,或者是地区史和专门史的简单相加,没有把世界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揭示它的总进程、总趋势、总特点以及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也就没有完成世界史学科自身的任务.加强世界历史整体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世界史学科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仅就世界历史整体的形成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人类历史从15、16世纪开始了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及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一个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它使世界各部分紧密相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标志着历史实现了由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从而使人类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之后世界整体发展的态势尤为突出.资本的全球运动,借助各种经济形式的物质手段把各国的生产联系在一起,构成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联系和总体趋势,并使各国的历史发展日益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这种客观的世界历史进程的新变化,势必对历史学家的史学观念产生重大影响.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史学界,世界主义的研究新取向脱颖而出.鉴于全球性世界联系的形成,史学研究取向的全球性观念随即产生,史学家的观点由种族、地域观念向全球性观念转变.当世界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新阶段时,以全球观点而不是以西方观点来考察世界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在理论上,他们认为全人类因具有共同性而可以互相深刻地理解,全面的世界史可以培养个人与整个人类休戚与共的感情,而不是像狭隘史学那样由于偏见而加剧冲突,造成灾难性后果”.这种全球性观念确定了世界史研究的新取向,并因之形成了“宏观的世界史新学派”,进而出现了以全球观  相似文献   

11.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观缘起于对“正统”马克思主义。无批判的实证主义”的质疑。通过反思现代性、理性同一性、概念帝国主义的实质.以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为核心的自觉的历史性、实践性扣批判性的文化精神.对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并代表着整个西方工业文明本质的启蒙精神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从而揭示了人类的历史就是启蒙摧毁神话和销蚀自身的历史。依照批判理论的历史观。历史不是启蒙理性所勾勒的那幅人类战胜自然的宏伟蓝图,不是启蒙理性不断开辟新疆域而一路高歌猛进的宏伟历程。而是在当代所制造的西方文明进步的理性形而上学神话中注定了启蒙自身的悲剧性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前关注的是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样式,这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同时,“民国机制”更多还是在做文本以外的研究。第二,社会各界依旧未能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问题未作进一步探讨。第三,探索有效“书写”历史的途经。这一方面需要端正“写史”的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叙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方式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中国历史研究视角经历了从"西方中心"到"中国中心"的转变。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历史研究视角应当超越"中国中心",培养"非中心意识"和多元化观点,从世界眼光和比较视野出发,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包尔生的《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是世界上重要的教育史著作。该书的逻辑架构凸显德国大学特色,研究范围集中而视野开阔,史料运用丰富翔实。它是一本哲学家"副业"的大学史专著,是新"观察力"下的重要成果,并体现了"整体史观"在高等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包尔生对德国大学研究的贡献卓著,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先生虽以文学家及文艺批评家著称,但其在史学思想领域也颇有创见。他针对诗、史联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钱氏这一诗、史联系理论同西方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理论相比照,不难发现钱氏历史诗学思想实质即在坚持"诗、史有别"的前提下融通文学与历史,进而强调文学与历史间的"互涉"。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以炎黄历史和年代研究为核心的"三皇五帝"传说历史研究发生了根本性转折。2003年以前,认为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学的"龙山时代"相当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一直是学界主流认识,而主张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其历史和文化在考古学的"仰韶时代"仅是极少数学者的认识。2003年王先胜在网络发表《"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细思量》后开始发生根本性转折,现在"炎黄距今四五千年"已经式微,而"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已成为学界主流观点和认识。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轮廓与框架,目前可以通过《中国史前史("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简表》等几个简表来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进攻下,近代中国形成了"西学中源"论。随着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从历史大趋势上认识中国的发展,形成了"执中鉴西"的思维方式。这种转变是一种"范式转变",它不仅使人们对中西方关系的认识建立在了历史进化之上,而且使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求索从歌颂过去转向了追求未来,在判断资本主义中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的贯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世界人类交往更趋频繁的崭新形势下 ,全球史观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向。远古至 15 0 0年的世界史 ,需要从体系和内容两方面予以更新 ,从纵横交叉的宏观角度加以重构。其一 ,以文明为基本研究单位 ,使用比较史学方法 ,正确判定人类各大区城性文明的历史地位 ,并正确处理它们各自在通史中所占的份量和比例 ,选取史料也应以对区域性文明的影响为标准。其二 ,正确处理农耕和游牧两大地带的相互关系 ,充分认识它们的交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全局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福泽谕吉(1834—1901)大量地吸收基佐(1787—1874)的历史哲学,结合自身的理论特点,从本国实际国情出发,开创了一套具有鲜明日本时代特色的文明史学。福泽在融合基佐优势理论的同时,又保持了西方文明史学强调历史进化论的中心论调,并辩证地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史学研究中,对日本及近代亚洲各国封建史学的消亡和新史学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家有关历史学功用的论述,一般集中于“求用”和“求真”两个方面。“求用”指政治借鉴,教育民众;“求真”即探究史实真相,揭示历史规律。现实社会中运用历史规律,因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历史规律往往与现实不符,“求用”功用面临困境。以过去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因时空差异,无法全面揭示真相,“求真”功用饱受质疑。因此,考察历史学的功用应脱离具体的实用层面,转向探究其超现实价值——“历史思维”和“求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