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面的地球 现在假设半个西瓜是北半球,把它挖空就得到北半球的地表,再把它拍平在一个桌面上。瓜皮必然变形、开裂,那些原本连在一起的花纹也互相分离了。设想瓜皮的花纹是地球表面的海岸线、国家边界、道路、河流、山脉,当它们被迫在平面上表现出来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南极洲的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地球的另一端——南端一直很感兴趣。在那里是不是存在一个大陆呢?在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科学水平下,要答复这个问题是有困难的。古代希腊的天文学家,甚至形而上学地认为:既然地球是球形的,北半球上拥有几个大洲,那么为了保持它的平衡,在南半球也就得有与北半球相等的大陆。直到中世纪,许多地理学者还认为南半球上有着稠密的人口、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地等等,与北半球所具有的一切一样。南极大陆的发现,只有在近代才有可能。十七世纪中,人们抱  相似文献   

3.
文捷 《今日科苑》2012,(6):55-56
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物体与地球相撞,将地球撞飞了一大块,这一大块后来就成为了月球。这次撞击还使地球的地轴倾斜了一点,因此我们的星球现在是在倾斜着绕太阳运行。这是两大改变。现在,在一年中,照射到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阳光量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不断变化——先是南半球向太阳倾斜,然后是北半球。这种循环促成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4.
陆地板块的分离、移动既是地球膨胀演化的结果、又是地球膨胀宏观最好证明。全球陆地板缺、半岛朝向几乎一致指向南方、确实生动展现了南北半球膨胀的不对称性而导致了压力较大北半球陆地向压力相对较轻海洋面积较大的南半球移动的地球板缺演化密码。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地球上有黑、棕、黄、白等人种,人类为什么会形成多种不同的肤色,有着不同体征的各色人种呢?我想这应该是地球轨道的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轨道是椭圆形的,有远日点和近日点,再加上自转轴有一个23.5度的倾角,这个倾角使得地球上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问题是北半球的冬季是在地球轨道的近日点  相似文献   

6.
银杏(Ginkgo biloba),又称白果,是世界上的孑遗植物,远在人类诞生以前,它就已经郁郁葱葱地生长于地球上,在地质史上的中生代侏罗纪进入黄金时代,成为北半球原始森林的优势种。第四纪冰川过后,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银杏惨遭灭顶之灾,唯有神州大地上的银杏幸免于难,历尽沧桑,成为举世闻名的“活化石”,植物界  相似文献   

7.
海豚在睡觉的时候,它的半个大脑属于清醒状态,所以它往往会一边睡觉一边游泳。但科研人员发现,海豚睡觉期间进行的游泳,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呈现相反的方向。北半球的海豚逆时针游泳,南半球的海豚顺时针游泳。当瑞典生态学家保罗来到了南非的维特沃特斯兰德大学,他发现所有关于海豚睡觉时进行顺时针游泳的报道都是来自北半球。他来到了当地的海豚馆,连续四个晚上观察了海豚,结果令人吃惊:这些南半球的海豚在86%的时间是在进行顺时针游泳。“如果海豚睡觉时的游泳方向与半球有关,”保罗认为,“这一定与地球的某种力大有关系。”这一发现受人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尼欧怀兹彗星(CometNEOWISE)被喻为"北半球21世纪最亮的彗星",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逆行长周期彗星,每隔4500年至6800年方会"路经"地球一次。2020年7月,尼欧怀兹彗星划过北半球夜空,陆续有各地民众目击到该彗星和它的"尾巴",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世界各地看到NEOWISE彗星划过夜空的样子吧!  相似文献   

9.
一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知道在布上印上各种花纹,做成鲜艳悦目的花布了。到了今天,印花技术日益改进,花布的花样、色调和质量也就更多更好了。把白布印制成为花布,是要经过很多手续的,也有很多方法。以前比较简单,一般就像打印一样的先把花纹刻在木头上,使上杂料,再打印在布上;后来经过改良,将花纹刻在硬纸上或者白铣皮上,用刷子把染料从漏空的花纹间刷印在布上。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印连续不断的和精细的花纹。以后改进为将花纹刻在薄纸上,纸再粘贴在绢绸上,然后再在上面把染料刷下去,这样连续不断的和精细的花纹是可以印制的了,但是生产率很低,还停留  相似文献   

10.
天文、地学     
<正>北半球中高纬度植被生长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在减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中心朴世龙教授及其合作研究团队,系统地分析了过去30年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北半球植被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时空变化,他们发现:1982年到2011年,北半球植被生产力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显著地降低,表现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气候变暖显著促进北半球植被生产力,但最近15年其关系并不显著。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气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说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在高山之巅和极地区域。但南北半球的情况不一样,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亚洲最冷的地方,既不在北极点,也不在北极圈内,而是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亚康。那里,在1885年2月以-67.7℃的正式记录获得北半球"冷极"的称号,1964年1月又以-71℃的低温打破了原有的纪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珍贵古树-银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又名白果,是人们熟知的一种树木。不了解它的身世的人,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说来却还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银杏在裸子植物中是独立的一类,比在四川发现的水杉的起源更早,它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亿万年以前。远在两亿七千多万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末期,银杏类就已开始发生。到了一亿七千多万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银杏在地球上极为繁盛,正如当时生活着的恐龙一样普遍,成为当时北半球森林组成中的重要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这种力名叫“科里奧利力”,簡称科氏力,是为了紀念法国科学家科里奧利(1795—1843)而命名的。当一个系統(如地球)在轉动着的时候,在它上面的物体,由于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有运动状态;这样,在轉动系統上的观察者看来,物体就好象受着力,这些力叫做慣性力。科氏力就是慣性力中的一种,它的产生条件是:系統轉动着,而物体又相对于轉动系統运动着。在自轉着的地球上,任何一个运动物体,都要受到科氏力。根据力学可以推知,在北半球,科氏力垂直于相对速度向右(即在前进方向的右边);在南半球,則垂直于相对速度向左。这是科里奥利在1838年证明了的。物体的质量、系統轉动角速度和相对速度越大,則科氏力越大。相对速度是物体相对于轉动系統的运动速度。由于地球自轉角速度很小,所以在地球上的科氏力并不大,但是它的影响却很广泛。知道了这一些,我們就可以解釋封三上画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月球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在利用空间物质资源方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月球,平均地一月距离为384402千米,只为地球静止轨道的10倍左右,人类到达月球只需3天时间。月球半径为1738千米,只为地球的27%,月球质量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上无大气、无电离层、无风霜雨雪、无生命、无水,其磁场不到地球的1‰,是一个冷热剧变、非常干旱的天体。因月球自转周期恰好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因而它总是把正面对着地球,使人难见其背面的真面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你留意地球仪,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地球上,大多数的沙漠分布都有一个倾向:集中于纬度30度附近。在南半球,有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卡拉哈里沙漠,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澳大利亚的大沙沙漠、维多利亚沙漠等等。在北半球,有世界最大的北非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伊朗东部的卢特沙  相似文献   

16.
科技快递     
在地球的南北半球各自存在方向相反的旋风。说来奇怪,有些树也有这种情况。最近,挪威的两名林务员认为,他们已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许多人都注意到,有些树木的木纹不是沿树干直上直下,而是盘旋缠绕着。例如,北半球有一种木纹向右旋方向盘旋的针叶松,而南半球也有一种木纹向左旋方向盘旋的树。  相似文献   

17.
思念外星人“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没有像地球一样存在生命的星球?我们能不能和他们联络?”一定会有许多同学提出这个疑问。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怎么来的?一种说法是几十亿年以前从地球海洋里诞生的,一种说法是宇宙中的彗星或陨石带到地球上来的。尽管后者的证据不如前者多,但很多人宁愿相信它。“我们是从宇宙中来的!”仰望星空就是在“望乡”。找到太空里的同伴,是自有人类以来长期的愿望。可是,茫茫星海中,哪里才是搜寻的目标呢?找到武仙座有!目标之一就是武仙座(图1)。在北半球的一年当中,6月的白昼最长。要到21:00之后,天空才会渐渐黑下…  相似文献   

18.
怀念     
现在的通讯发达了,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稀奇古怪事件,在第一时间里,各种媒体,就能把它送到受众的面前。请看下面这一条: 前不久,5名俄罗斯科学家向俄罗斯政府提交了一份建议:摧毁月球!他们认为月球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根源:它引发海潮起落,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它的引力把地球拉走了,使地球气候变化无常……他们说如今摧毁月球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需俄罗斯的“联盟”号火箭上装 6000万吨级的核弹头,然后射向月球即大功告成。那时季节的变化将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会拥有适宜的气候,沙漠将变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饥饿、灾难将从此消失。多么美好的梦想,多么新奇的创意,不过它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且看他们是如何发挥的。  相似文献   

19.
原子钟是一种准确度和稳定度相当高的计时工具。在它发明之前,人们为了计时的需要,把地球自转的周期定义为1日,它的1/86400定义为1秒,也就是说,拿地球自转的周期作为计量时间的单位。这称为世界时。后来,人们发现地球的自转有时快有时慢,用它来计时只能达到10~(18)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正早在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就猜想地球南半球应该有一片未知的大陆,用来和北半球广袤厚重的陆地相对称。他们确信造物主不会让地球"一头沉",影响自身的稳定和平衡。探索南极的足迹1700年1月,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哈雷曾经率领帕拉摩尔号跨过南极辐合带,到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