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中国社交媒体海外拓展不断实现突破,其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业已进入海外拓展的创新引领阶段,为中国对外传播创造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交媒体海外拓展成为当下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试对中国社交媒体海外拓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其对中国对外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社交媒体海外拓展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日报》是境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英文报纸,也是国际受众解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涉外项目,是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日报》2013年至2019年"一带一路"报道为样本,探讨媒体参与国家战略传播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传播中,主流媒体对于他国主题的报道与主要受众群体态度相互交织影响,形成舆论场。中韩虽为友好近邻,但因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国际政治等种种原因,韩国媒体中的涉华负面报道常在新媒体舆论场中成为热点话题。准确了解韩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性,进一步研究和剖析韩国媒体对韩国大众认知中国的影响等问题,将为我国对外传播、特别是对韩国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从对韩国三大主要媒体《朝鲜日报》《中央日报》和《东亚日报》2021年4月至6月期间各100条涉华报道研究发现,其涉华的正面报道主要集中在科技、卫生、社会生活、文化和体育等领域;涉华负面报道更多地集中在政治领域,特别是涉港、涉疆、涉台、涉美、人权等问题上。因此,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扩大与韩国当地主流媒体合作,同时加强新媒体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国家大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影视艺术、数字动漫、视频直播等领域,赋能数字文化产业对外传播。面对新形势,传播者应挖掘中国优秀文化,并转化为可对外传播的数字资源;增强自身专业技能以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冲击。此外,人工智能丰富了数字文化传播内容,但应警惕内容创作趋于模式化。在未来的数字文化产业国际传播实践中,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原创优质文化IP数字化开发能力,把握国际传播受众新特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媒体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国际传播形势。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新技术,给新闻报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助力媒体从融合媒体向智能媒体转型升级。在对外新闻报道实践中,利用智能机器人提升对外新闻生产力,借助智能分发技术实现新闻精准传播,并重视用户体验,丰富融媒体报道产品,是技术变革时代推动技术赋能对外新闻报道业务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新年俗,而"科幻电影"出乎意料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的关键词,尤其是一部现象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出现,更是引起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笔者选取《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外媒和国内主流媒体关于这一话题的报道,对比分析中西方媒体呈现的多元化视角和报道策略,希望对中国电影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烟台市在对外宣传工作中,紧紧围绕讲好烟台故事,传播烟台声音,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积极拓宽对外传播渠道、强化平台构筑、夯实工作基础,推动烟台对外传播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一、"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力一方面,借助传统媒体传播烟台城市形象。积极参与"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捆绑营销联合推介,加强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国际在线等主流外宣媒体的合作,通过开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传播人工智能语料库建设越来越成为涉及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建设的重要阵地,语料库建设将为国际传播领域推广机器翻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语料库应用可有效提高对外传播内容核心竞争力。中国外文局等专业从事多语种对外传播工作的单位多年来积累了历史语料储备优势、语种丰富度优势、新媒体技术转换优势和人工及工作机制保障优势。建设国际传播人工智能语料库应基于中国外文局自身资源建设国际传播平行语料库,联合其他同质近似外宣新闻媒体等建设国际传播比较语料库并集成数据库为机器翻译和智能写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言论集纳     
<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武志军在《党的文献》2017年第5期刊发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关于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一文中认为: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习近平特别强调运用新兴媒体和打造对外宣传旗舰媒体问题。新兴媒体具有互动性、开放性、信息共享性等特点,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兴媒体  相似文献   

10.
正南海仲裁案事关我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外交大局和国际形象,所以相关报道不仅是一场南海舆论战,更是一场国际话语权争夺战和国家形象保卫战。在这场国际传播较量中,对外报道是主战场,英文报道是最前线。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新华社协调海内外采编力量,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创造性开展以英文为龙头的对外报道,统筹通稿线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海外专版等各形式多语种报道,精准把握时度效,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力配合了我外交工作大局,为进一步加强和  相似文献   

11.
正简介欢迎选购征订启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出版的成立十周年研究文集共有十本书,内容涵盖国际涉华舆论、对外传播学理论发展、新媒体、政治话语等多个方面。《境外媒体涉华舆论年度分析报告》《国际涉华舆论热点透视》分别按照时间和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分析,展示了一幅立体动态的国际涉华舆情"图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剖析了境外媒体、国际智库、国外出版社的涉党报道和研究情况。《海外涉华书情研究》呈现了国际图书市场和海外涉华图书出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出版的成立十周年研究文集共有十本书,内容涵盖国际涉华舆论、对外传播学理论发展、新媒体、政治话语等多个方面。《境外媒体涉华舆论年度分析报告》《国际涉华舆论热点透视》分别按照时间和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分析,展示了一幅立体动态的国际涉华舆情"图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剖析了境外媒体、国际智库、国外出版社的涉党报道和研究情况。《海外涉华书情研究》呈现了国际图书市场和海外涉华图书出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出版的成立十周年研究文集共有十本书,内容涵盖国际涉华舆论、对外传播学理论发展、新媒体、政治话语等多个方面。《境外媒体涉华舆论年度分析报告》《国际涉华舆论热点透视》分别按照时间和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分析,展示了一幅立体动态的国际涉华舆情"图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剖析了境外媒体、国际智库、国外出版社的涉党报道和研究情况。《海外涉华书情研究》呈现了国际图书市场和海外涉华图书出  相似文献   

14.
正简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出版的成立十周年研究文集共有十本书,内容涵盖国际涉华舆论、对外传播学理论发展、新媒体、政治话语等多个方面。《境外媒体涉华舆论年度分析报告》《国际涉华舆论热点透视》分别按照时间和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分析,展示了一幅立体动态的国际涉华舆情"图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剖析了境外媒体、国际智库、国外出版社的涉党报道和研究情况。《海外涉华书情研究》呈现了国际图书市场和海外涉华图书出  相似文献   

15.
朱鸿军  王涛 《对外大传播》2023,(12):13-16+21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适逢ChatGPT推出一周年之际,通过对过去五年国内人工智能国际传播研究的议题、成果和脉络的系统回顾,发现国内的人工智能国际传播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人工智能中的国际传播与国际传播中的人工智能两大研究主题。其中,前者力图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传播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后者则回归传播研究的本质,力图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传播应用风险与负面效应的最小化。鉴于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实用主义偏向、缺乏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等问题,建议未来我国人工智能国际传播研究增加人本主义关怀,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背后人的价值、自由、尊严和理性;增加经验和实证类研究,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尝试更多的跨学科合作,实现叙事和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信息社会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信息传播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应用与普及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外传播的创新发展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宏观格局和微观变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对外传播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值得关注与探索。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者需要对传播内容、渠道和对象进行模式创新,推进对外传播从移动化、社交化到智能化、数据化的变革,将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际传播内容的生产、分发和交互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用户使用体验,不断开辟国际传播的新形式、新手段、新领域。同时,还要以开放的态度积极整合国内外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成果,构建具有传播闭环特征、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的对外传播体系,从而持续有效、与时俱进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7.
正一、引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对外传播思想指导下,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转变。中国的对外报道从以往的宣传风格转变为注重讲述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在形式上也变得更加活泼多样,一系列领导人漫画头像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严格限制。这些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开始出现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要做好我国的对外传播,就要了解国外的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是如何报道我国的国家形象的,并针对  相似文献   

18.
殷乐  申哲 《对外大传播》2023,(10):31-35
技术的迭代与更新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应用思路和传播契机。从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成内容(UGC)到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IGC),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式在技术的助推下升级和转变,元宇宙、扩展现实(XR)、人工智能(AI)、大模型、虚拟3D等技术的发展从智能升级、屏幕叙事、重组赋能和多维互动四个层面,多模态、全时空、强智能地深度融合与重新塑造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技术应用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中华文化的传播将在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可能性风险的同时,开创数智化国际传播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9.
<正>以社交媒体、大数据、VR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全面、深入影响当下国际传播格局及未来走向。新形势下,以创新新媒体技术形态,变革国际传播理念,传播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终极使命的中国国际传播理论探索与实践不断开拓创新。纵观2017年,新媒体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建构与全球传播格局,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国际传播理念更迭、战略选择,加强中国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中  相似文献   

20.
正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向欧美研究倾斜,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和评论也常常以欧美资源见长,我们关注的国际话题深受欧美主流媒体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渗透是不自觉的。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心态,对与中国联系越发紧密的周边缺乏长期、绵密的关注。随着中国崛起,周边报道和评论应该成为中国媒体,尤其是对外传播媒体的拳头产品,如今这已是中国媒体人的共识。有鉴于此,《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于2012年7月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