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人脑思维结构的角度,探讨科学理念与人文精神相互关系的基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对人脑研究的结果表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都是人脑在不同区域活动并相互作用的产物.科学家、艺术家正因为创造性地发挥了大脑的潜能,使左右脑协调一致,使抽象严谨的科学思维与想象联想的艺术思维相互激发,才做出了超凡的成就.只有用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武装头脑的人,才是既符合人自身的需求,又符合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人.  相似文献   

2.
倾听右脑的声音●春山茂雄左脑是掌管人出生以后输入的信息的脑子。右脑储存着继承祖先的遗传因子的信息。右脑信息才是不为感情所支配的心灵。我们继承、运用祖先的信息,再加上自己的信息,留给子孙后代。这就是人生的作用。以上是我对脑的认识。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右脑...  相似文献   

3.
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是人类认识和创造世界的两种自觉的思维方式。它们在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是多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诱发、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过程。对艺术设计来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缺一不可。只有善于使用两种思维方法,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新产品。  相似文献   

4.
高随心 《成才之路》2009,(15):45-45
一、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数学的每一步进展,无一不是数学家思维方式的重大变更的结果。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育对增进学生的智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一直为人们所肯定。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更应突出和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所说的思维能力,不仅指抽象能力,还有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人们以往对数学思维的认识总是框在抽象思维的圈子里,不太注重形象思维,但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同多种功能有关系。没有抽象思维,似乎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和发现。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科学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的方式虽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在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是互相隔离的。  相似文献   

5.
1现代脑科学揭示出:人的大脑可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脑可称为“理性脑”,或“抽象思维脑”,大致主管人的言语、阅读、书写、计算、分析、归纳、推理等。特点是有序性、连续性、分析性。右脑可称为“感性脑”,或“形象思维脑”,主要负责人的知觉、图形、综合、空间知觉、想象、艺术创造、扩散思维等。特点是直觉性、跳跃性、整体性。日本科学家春山茂雄进一步认为:左脑是人的“自身脑”,它的记忆及其智慧都是“本人”后天逐渐贮存起来的。而右脑则同时还是“祖先脑”,它遗传了人类几百万年的记忆和睿智的精华。春山以此解释为什么有人会在仍未…  相似文献   

6.
<正>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人们很早就已发现学习数学可以训练逻辑思维,思维与感知一样都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这种认识是不全面、不深入的。只有通过思维,人的认识才能深入到人的感官所不能达到的事物内部,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所以,思维作为一种人脑的反映活动与感知是有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发展是人脑左右两半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左脑主要进行抽  相似文献   

8.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属于人的认识活动.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挑战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是一个人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探讨了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疑惑,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达到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辩证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它遵循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围绕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用唯物辩证法思想方式进行思考.科学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们从钢琴欣赏中获得的情感性的体验,绝不仅仅是技巧所能带来的,艺术思维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艺术思维是孕育于人脑中的一种思维模式,是具有一定艺术思想内容和艺术思考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催化剂,将作品进行升华,实现对作品的再现与二度创作,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培养钢琴演奏的艺术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生物教学中,对高中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指导,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反映的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的是事物的规律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外在形式是语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其智力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所谓思维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事物和学习知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人有三件宝,双手、双脚和大脑.手脚的应用价值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现在对人体大脑的开发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应了解人脑的构造与认知规律,更好地促进学生合理用脑、科学用脑."友善用脑"教学法运用生物构造原理所倡导的脑健康、脑保健操,能有效地促进人身体运动与大脑功能之间的联系,优化学生的学习和课堂行为,因此可以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一种新的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右脑革命与大学教学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脑思维规律是教学的理论基础,脑科学的发展,决定了教学理论的科学水平。近百年来,人们注重左脑功能的利用,偏重在知识传授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而近期,关于裂脑研究的结果表明,右脑功能和思维过程的开发利用,非常有利于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人脑思维规律认识上的突破,将导致教学模式从理论基础、操作程序和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对人的智能教育产生飞跃  相似文献   

14.
任何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人之所以成为自然界最高等的生物,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由于在进化中获得了最完善的信息机构。人体的信息处理机构是人的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人脑的结构与功能对于人本身的认识来说,是一个高深难测、进展缓慢的课题。这是由于人脑的复杂性非其他任何物质可以相比,加之人类本身还没有掌握足够的技术手段来揭示这个复杂的信息机构。但是,人脑的研究又是当前科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我们对脑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  相似文献   

15.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是理性的认识过程。间接性的概括性以及能动性是思维活动的主要特征。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理解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从这样几方面下手 :1.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 ,又深入于问题之中 ,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和任务联系着。人有了问题和任务 ,就要去解决。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是与一定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在教学中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常…  相似文献   

16.
<正>一、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1.什么是科学思维心理学家是这样界定思维的:"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以及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寻找共同特征、发现内在规律、推断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基本任务。良好科学思维的形成能辅助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时协助他们科学、高效地解决生活中及学习上的问题,对一个人的成材极为重要。而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学困生"并非是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其问题更集中于  相似文献   

17.
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两者相辅相成.音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艺术思维发展,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推动科学思维的发展.探讨小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音乐应用,对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教育是如何培养、开发人的创造力的一门新兴科学。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想象。我国创造学者普遍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人脑对原有的感知形象进行加工并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  相似文献   

19.
艺术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形象思维升华的最高层次,是人类思维的多种方式和类型的复杂组合体。结合人类学和其它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艺术思维的特征。在我们看来,在起源上,艺术思维是巫术思维与神话思维的对立统一;在方法上,艺术思维是隐喻思维与换喻思维的对立统一;在形态上,艺术思维是渐悟思维与顿悟思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20.
脑科学研究新进展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艳  张杨 《教育探索》2004,(8):11-12
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表明:低水平的皮质激活,特别是前额叶的低激活水平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状态;脑左右半球的协调活动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这些新发现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对创造性思维的生理机制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通过课程开发,构建促进脑整合的课程体系,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