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人们立刻想到孔乙己。“噫!好!我中了!”人们立刻想到范进。孔乙己和范进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其中两篇小说都涉及到科举制度。那么,热衷科举的孔乙己、范进,怎样才能沿着科举的阶梯一级一级地爬上去呢?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笑”字出现的频率很高,粗略统计有14个之多。孔乙己作为主要人物,不仅在笑声中出场,也在笑声中离去。“笑”贯穿了孔乙己的一生,也贯穿了全文,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刻揭示了主题。教学时,可以抓住“笑”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剖析“笑”中呈现的复杂人性特点,理解文本潜在的深意。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一文对于孔乙己偷鸡摸狗品性的描写累计达9次之多,根据叙说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酒店顾客、掌柜对孔乙己冷潮热讽,直宣其“偷”。“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塑造的艺术形象“孔乙己”,已为很多人所熟知。“孔乙己”一名乃是脱胎于旧时儿童习字范本上的话:“上大人,孔乙己”。“孔乙己”也作“丘乙己”,这个说法也有很久历史了。敦煌遗籍中就有一页这么一串字:“上大人丘乙己化三  相似文献   

5.
从鲁迅的笔下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孔乙己可有可无,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当时无聊人们生活的笑料(被笑),并消解在当时人的愚昧麻木、无知无聊的“笑嘲”的过程中。鲁迅先生也曾说:“我的取材多乐于向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把当时人的愚昧麻木、冷漠不仁和孔乙己悲惨命运作为揭示当时“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观《孔乙己》一文的“笑”,总共出现了十多次,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类人的不同的“笑”.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6.
初中刊2004·3【教材研读篇】卡片①孔乙己和“偷”《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的“偷”……以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将他推上了悲惨命运的末路。孔乙己是偷了人家东西,但是,孔乙己的“偷”又不是人格的必然,而是命运的必然。孔乙己的“偷”违背了他自己恪守的儒家“君子固穷”的古训,也违背了他的人格良知。通过孔乙己的“偷”,作者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给人以悲剧的震撼力。孔乙己的“偷”,偷得无奈,偷得凄惨,偷得可怜、可悲、可叹。文章由“偷”引出“酒”,表现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由“偷”引出“笑”,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漠;…  相似文献   

7.
象征着孔乙己迂腐可笑的那句话:“多乎哉?不多也”,并非孔乙己的发明创造,他不过是借祖宗之言立自己的“意”而已。最早说这句话的,当是两千年前的孔老夫子。在《论语·子罕》一章中有这么一段: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的知识也应肯定安徽省庐江裴岗中学莫家泉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塑造了孔乙己的个性形象,他历来被人们定为悲剧性的批判人物,诸如“好喝懒做”、“好逸恶劳”、“穷困潦倒”、“迂腐麻木”、“自命清高”、“废物”、“笑料”、“扒手”、“酒鬼”、“科举制度的...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我”在咸亨酒店的见闻,截取孔乙己的生活片段加以描写,同时也打破了小说叙事的传统结构形态,使其由“时间链”式变成“横截面”式。小说围绕“我”的“笑”和“我”看到的“笑”来叙事,“笑”字在作品中出现了十多次。  相似文献   

10.
对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句,教学参考书作如是说:“这一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的自私冷酷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让人想见孔乙己再没有钱路了。”此说分析固然准确,可如果把句中的“十九个钱”改为九个钱或五个钱,不更能“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再没现钱”,“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  相似文献   

11.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孔乙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可叹的一生始终都未逃脱一个“半”字。姓名之半:孔乙己姓“孔”,姓是真的;名字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上得来的,这是一个绰号,名字“乙己”是假的。一个人活着,在日常生活中连身边最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个人活着就成了多余的人。正如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姓名之半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作…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曾“生”出个穷酸文人“孔乙己”。这“孔乙己”不知是托鲁迅的福,还是时来运转了,半个多世纪后,他竟声名鹊起,成为绍兴商贾眼中的“明星”。绍兴卖茴香豆的张秀珍就是捧红“孔乙己”的“经纪人”之一。张秀珍只念过3年书,所以只能摆摊卖点土特产。当时,绍兴鲁迅路上卖土特产的可是从这头望不到那头啊,生意确实不好做。偶然一次机会,张秀珍听说了孔乙己和茴香豆的故事,而她祖上恰好是做茴香豆的,于是她灵机一动,马上注册了“孔乙己”牌茴香豆商标。孔乙己的知名度再加上张秀珍的祖传技艺,使她的小店发展迅速。在绍兴市首…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文字不满三千,但“笑”字却出现了十好几次之多。我们从“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笑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接着是“故意的高声”地揭孔乙己心上的伤疤,使他现出种种窘态,陷入尴尬狼狈的境地,以“引的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偷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折了腿,他们对丁举人的残暴行为不置一词,却一味  相似文献   

14.
话说鲁镇伴着时代的步伐,也踉踉跄跄地迈进了数字化。孔乙己也不甘落后,学会了上网,网兴正浓。这天,突然想起多日没到咸亨酒店去喝酒了,便急忙跑了过去。但是,来到店门口时,招牌上没了“咸亨”二字,而是改成了“一网情深”。孔乙己以为走错了地方,当看到熟悉的店伙计小D时,才一边坚定地迈步进去,一边对小D说:“这店名称不错,只是应该是‘一往情深’才对。”小D说:“这么写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是网吧。”话虽这么说,可爱咬文嚼字的孔乙己看着招牌,心里还是挺别扭的。孔乙己本来是想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没看到酒菜却看到了…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新文学的第二篇小说,写于1918年春。作品以二千多字描叙了孔乙己痛苦和不幸的一生,高度浓缩了旧中国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不愧为是一颗璀灿的短篇明珠。著名作家巴金称赞“《孔乙己》写得多么好。”短篇名家沙汀把《孔乙己》视为典范之作。一些中外作家和评论家也赞誉《孔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我”在咸亨酒店的见闻截取孔乙己的生活片段加以描写的,同时也打破了小说叙事的传统结构形态,使其由“时间链”式变成“横截面”式。小说围绕“我”的“笑”和“我”看到的“笑”来叙事,“笑”字在作品中出现了十多次。其实仔细分析,可以把“笑”分成四类:  相似文献   

17.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18.
鲁迅自己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的成功之处确实有多个方面,本文拟就《孔乙己》中“笑声”描写的作用作一初步探究。一、“笑声”是连接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孔乙己》一文第一部分先对社会环境作了描写,在这一部分的末句,自然地点出主人公孔乙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课文《孔乙己》里,有一句嘲笑、讥讽孔乙己的话:“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那么,“半个秀才”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教学的一定阶段,由教师提出或学生质疑生成话题,形成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围绕某一话题,边阅读边讨论,这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手法,也是不少阅读教学研究课的重头戏、“课眼”。我们不妨把这种围绕话题安排教学流程的阅读教学方法叫做话题阅读教学法。一、话题阅读教学的特征我们先来看一组关于《孔乙己》阅读教学的话题设计:*从孔乙己“脸色”想到的孔乙己脸色由“青白”到“红”,再到“灰”而“黑瘦”,抓住这一特殊细节,结合阅读全文,从脸色变化看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小学徒的作用。“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中国的若瑟夫——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