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忠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国生  马大森 《文教资料》2005,(36):102-104
导致硬译、死译等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译者对翻译忠实的片面的理解,忠实的翻译不应是语言形式的等值转换,而应是用译入语去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合格的译者在掌握两种语言的同时必须对其所负载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熟知两种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符合译入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语言形式去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才算是做到了翻译的忠实.  相似文献   

2.
在翻译活动中,“忠实”一直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原则,是译者的基本责任。而实际上由于两种不同语言之间本身的差异、文化之间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译者的主体性等原因,翻译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忠实的。分析了翻译不可能绝对忠实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两种避免“假忠实”的方法,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形式和内容上更接近原文。  相似文献   

3.
造成译文的不地道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译者双语能力差;二是译者文化素养低;三是译者对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掌控不够.本文认为,必须“三管齐下”,从语言、文化以及思维方面着手,确保译文的“信达雅”.  相似文献   

4.
中英文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因此在汉语和英语互译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译的情况,特别是在两种语言的文学翻译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在翻译实践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一直是译者们信奉的标准,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存在太多“不可译”的现象,如果盲目地遵循严复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在英汉互译时,文学作品中诸多不可译现象的存在说明绝对“忠实”的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神似”翻译理念为译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做到传神、达到“神似”才是译者们应该遵循的真正标准。  相似文献   

5.
"动态意义观"认为意义受制于特定的交流环境,因此强调译者要做到在交流中把握意义."动态意义观",对于汉诗英译中的词汇翻译有较强的启示作用:译者应在充分考虑诗词的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以及原作者的情感系统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词义并做出得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翻译理论的发展,要求译者深刻体会翻译的标准,使文章充分体现原著的行文风采,外国文化的魁力与本国语言艺术做到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中就无法做到完全的忠实.传统的翻译学在"忠实"与"叛逆"上的争论由来已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原文更好地为目标读者所接受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以鲁迅小说的 英译本为例,对译者的创造性进行了探讨,以便对相关的问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在英汉互译实践中,看似正确实为误译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忠实”为基础,从词汇和句法结构两层面探讨了此类误译现象.分析表明此类误译客观上源于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主观上源于译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语义把握不准以及句法结构的理解偏差.  相似文献   

9.
英语硬新闻翻译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实现交流的重要媒介,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翻译学提倡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提出翻译即文本移植,移植过程需要译者发挥主导作用,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为目的适应性地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在各个层次上做到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维度对源语信息转换.生态翻译学把新闻翻译研究带入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为英语硬新闻汉译研究向综合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译文的质量决定于译者的语言表现力,而表现力又取决于译者的文德修养。译者要有“平和”的语言文化观,要有开拓精神,拉伸译语的张力,推动译语的发展。在文化交流中既要关怀读者的文化情感,又要“和而不流”。为了更好地把握翻译过程各个相互影响的因素,译者要时常“自省”,尽量“忠实”原文,在“过”与“不及”间寻求中和。  相似文献   

11.
本文节译自作者新著《语言和语言学导论》一书第一章第一至四节,内容包括:(1)语言是什么;(2)某些"语言"定义;(3)语言行为和语言系统;(4)语言和言语.John Lyons系英国Sussex大学语言学教授,在本书出版前,作者曾先后著有《理论语言学导论》、《语言学》、《语义学》等专著八部.—译者  相似文献   

12.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转换与文化信息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又是文化信息的移植与传递.译者不仅要精通原语和目的语.同时还要掌握两种文化.要有较强的文化敏感性.要重视文化因素.增强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语言转换与文化传递的统一.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需把握好"忠实"与"叛逆"的度,做到二者的平衡,既不能逐字死译,也不能胡译乱译,随意发挥译者主体性,不受约束。本文拟从广告翻译的具体实践中,探讨其翻译策略,为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语言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诗歌翻译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诗歌的翻译要求译者确切地理解原文,完整流畅地表达并再现原文。虽然因为中西方语言差异较难做到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再现,但译者也要努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原诗和译文的完美再现。《Crossing the Bar》是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晚年创作的作品,诗人在作品中借助多种意象表达了对死亡的态度。文章从许渊冲“三美论”的“意美”“音美”“形美”三个层面对《Crossing the Bar》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对"忠实"标准的理解多停留在内容和形式的层面上,然而,翻译中的"忠实"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忠实。从翻译的"忠实"对象这个角度重新思考翻译的"忠实"标准。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需要"忠实"的对象有原文形式、原文内容、原文作者、译文读者、读者文化、客观事实和翻译目的(效果)。在翻译活动中,译员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忠实,而这种忠实应当有合理的适度性的把握。但这种忠实也必然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和内涵及译者自身因素上。  相似文献   

16.
"译者行为批评"产生于国际译学研究"译者转向"的学理大背景下,其构建经历了对翻译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作为新生的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之一,"译者行为批评"具备系统性、术语性和工具性等理论特性,它从"译者"的行为切入,对翻译文本从语言内到语言外展开综合评价,推动了翻译批评的发展。经过十年的应用实践,学界从不同角度拓展"译者行为批评"研究范畴,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理论本体三方面。后续研究仍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加强研究,尤其是理论本体的研究亟待拓展,以提高理论的解释性和工具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萧爱华 《辅导员》2009,(23):24-24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论极大地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由于在翻译过程中做到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所以不易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再思主体间性,作者提出以“生态对话”来概括翻译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生态对话”兼具“生态性”和“对话性”,是以译者为主导的各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9.
翻译既是跨语言的活动,也是跨文化的活动,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反映文化才有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但要精通两国的语言,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能深刻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仅语言意义上等值,而且文化意义上等值.文章从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入手,分析了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译者痕迹指的是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翻译策略的取向、源语文本的选择或译者个人因素等,译者在翻译源语文本时留下的创造性并有别于原作的痕迹,依照这些痕迹便可以分辨出译者的目的、个性、风格以及其他特征。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利用语料库来调查翻译中的译者痕迹,具有其他研究方法没有的优势,但必须要做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将译者痕迹与其他外部因素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