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与发展的东亚一体化战略眼光相悖,目前中日之间的误读现象已成为一种潜流混淆着两国人民的视听。造成两国误读的原因是复杂的,消弥误读只能从文化角度切入,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体系,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区域共同体意识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从寻求东亚安全,稳定和发展的角度考虑中日之间的文化重建则是东亚一体化战略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具体体现在文化误读里。本文阐述了中日之间的文化误读的具体表现,就此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改善中日之间的文化误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东亚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出发,对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主流文化的输出流向及其影响,以及作为对主流文化反馈的逆向文化输出,从文化交往的互向性、依存性角度,进行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日太阳神话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神话传说是东亚文化园地里一支瑰丽的奇葩,而关于太阳神话的传说更是多姿多彩各有特色。本文拟从比较两国太阳神话的角度出发,就“太阳神的传说、多日说、英雄射日、太阳躲藏、复出”等几个问题分析,以期对两国太阳神话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原因作一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5.
中日神话传说是东亚文化园地里一支瑰丽的奇葩,而关于太阳神话的传说更是多姿多彩各有特色。本文拟从比较两国太阳神话的角度出发,就“太阳刘的传说、多日说、英雄射日、太阳躲藏、复出”等几个问题分析,以期对两国太阳神话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原因作一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最重要的大国,具有两千多年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但由于历史问题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时常出现波折。历史问题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但中日关系的发展也有诸多有利因素:经济上的相互合作、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安全上的相互借鉴,已成为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中日两国应从大局出发,积极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中日关系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比较中日两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文化自觉性“指得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时其发展里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自觉的提高,但文化自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下边我们从中日两国的比较中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盛部和先生所著《东亚:走向近代的增种历程──近三百年中日史学与俗学传统》一书近日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钻时六年,从史学及@学的视角探讨中国明清之际至清末、日本江户时代至明治本年上下三百年中日两国史学的演变和近代化民族精神的形成.作者认为这三百年是中日两国封建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两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学术上清理这一时期东亚民族精神演过历程、变革内容和特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东亚近代化民族精神的理论构想,详尽论证和分析了东亚近代化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加快了交流和合作的步伐.我们在正视文化交流带来世界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传通过程中的误读现象.文化误读是如何产生的,又有何具体表现呢?文章拟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阐发,旨在提醒人们正确对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误读现象,从而达到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甚至是整个东亚地区的节日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反映中日两国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的异同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节俗的比较研究,归纳出存在于两国节日习俗中的同质性与差异性,并从节日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思想角度对其产生原因做了初步分析。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在发展传承、佛教影响和祖先信仰等决定节日特点的方面上,呈现出主体内容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以及局部的差别性,最终形成了两国相互联系又区别的节俗。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15,(5):26-30
中日两国沿海港口城市作为本国与外国交流贸易及文化的窗口,在近代东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中日两国港口城市的开港问题的研究遂显得尤为重要。整理上海与神户两个城市近代以来由开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把两个城市的比较臵于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探索中日两国面对"西力东渐"所采取的不同应对方式,以及两国的近代城市发展进程,以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汉字虽然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但已渗透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他领域中。在古代,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以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等地,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又在这些地区的文字体系中以多样而复杂的形态发展下去。汉字是超越国境和民族以及整个东亚文化圈的全世界共同财富,它将为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掌握汉字在东亚各地区的使用和演变规律,是中韩日等东亚各地区国家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主要考察和分析韩日两国的汉字传播与使用情况,再次强调汉字在东亚地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必然促使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也必然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围绕中国的东南亚贸易区和东北亚贸易区也一定会促使东亚向着一体化发展方向迈进。同时,东亚的一体化也会发生泛化,东亚各国应共同主导东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防止日本一国主导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东亚认同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构筑东亚认同感的文化基础分为东亚文化和合体和文化行为体两个层面。文化和合体对东亚认同感的形成具有基础作用,即具有不可或缺性和动力性。惟有加强东亚文化和合体的建设,夯实东亚认同感的文化基础,才能加速东亚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东亚地区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东亚文化圈对东亚各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社会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韩两国具有不同的社会体制、经济制度、文化形态,但长期以来中韩两国之间大众文化交流十分密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亚文化圈影响下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背景。本文将对东亚文化圈影响下中韩两国大众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深入理解两个大众文化的发展、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清末是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清末中日两国同时开始引入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但两国的科技发展模式有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科技发展的内核要素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这种差异是由两国国家性质不同所决定的,并导致不同后果。通过对1840—1911年间中日两国科技发展的比较,从两国文化及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各自所持有的对外科技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关系,探讨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尤其是中日两国广泛使用的餐具,其形状设计非常契合东亚国家的饮食文化。中国是公认的筷子发源地,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受中国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日本列岛的人们也开始学习使用筷子用餐。筷子传到日本后,其形状及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筷子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筷子,进一步研究中日筷子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文化误读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运用哲学解释学的核心观点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进行分析,从解释学的角度说明了文化误读的理论依据,并对文化误读可能发生的几个层面进行了论述。最后对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的积极作用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彭丹  吕婧 《考试周刊》2007,(10):17-18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各民族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它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是语言文化财富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因此翻译习语时,对两国的文化特色进行比较并作恰当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中日两国均有其固有的习语,它们清晰地体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由于中日两国同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造就了两国文化许多共通点和极为接近的特质。而日语习语的汉译过程不仅是日语到汉语的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日本文化移植的过程。故本文将着重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及日语习语的汉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上,韩国是输入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最早的国家。中韩两国文化之间渊源流长的姻缘,犹如汹涌澎湃的汉江之水,是任何利剑都难以斩断的。近几年我连续到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出席学术会议,有机会接触韩国文化以及韩国学者的学术成果,使我对于中、韩两国文化的关系以及韩国儒学的现状与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新认识,这对于我们反现自己的文化,重新建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自尊与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