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深受广大一线教师青睐的让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困生的表现怎么样呢?他们对小组合作显得不怎么热情,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听优生之任优生之。时间一久,形成了优秀生"扶摇直上",他们  相似文献   

2.
开展课外合作小组活动,让班上的优秀生带动学困生前进,让学困生"放下面子",树立信心,激发他们英语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最终实现优生更优,"困"生不"困"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3.
班级中的优秀生学习刻苦、求知欲强、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遵守纪律等,班主任给予他们的关心爱护备至。正因如此,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常常被班主任所忽视,优秀生有好胜、自负、抗压抗挫弱等不良心理,教师应该帮助优秀生树立远大目标,找到一面"镜子",提高抗挫能力,利用赞扬和批评、指导优秀生自评、带领优秀生开展帮扶活动。  相似文献   

4.
学生学习成绩好,同学羡慕,老师重视,家长厚爱,整日沐浴在阳光下.这些学生被教师认定为"优秀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视线往往锁定班级的"问题学生",对优秀生总以为他们学习自觉、求知欲强、成绩突出、遵守纪律,很"安全感",不会让老师担忧.因此忽视了对这些成长在掌声和鲜花中的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我看来,优秀生的诸多毛病,其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解决"优生之困",实际上就是要破除优秀生的自我中心心理. 首先,悄无生息地在班级里忽略他们.力争不让全班有明显的觉察.如果这些优秀生是班干部或课代表,并且表现出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为班级服务的态度,那么就由其他的同学来暂时取代他的工作,悄悄地给他们一点儿打击.由于不再担任班干部,可能会逐渐淡出同学们的视线,他们原有的优越感自然会趋于淡化.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忙于对"学优生"的培养、忙于对学习和表现相对较差的"学困生"的扶持,这种"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经常会使老师忙不过来,培养了一两个"学优生"、转化个别"学困生","中层生"却由于老师疏忽退步了,造成了"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教学上,老师争取"中层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学优生",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提高高考成绩。教育工作中,老师更应该多关注"中层生"。关注中层生,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为他们量身制定前进的方案,二是在课堂上多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在适当的场合让他们当带头人,使更多的"中层生"向"学优生"迈进,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矫正一直是德育研究领域的主要关注点。有些教师认为,思想认识有偏差且成绩落后的学生才算“问题学生”,而成绩好的学生。即使在思想认识、行为习惯、道德修养等方面存在问题,也不会被归入“问题学生”之列。换言之,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学优生”(或“好学生”、“优秀生”等),多数人关注的只是他们的成绩,对他们的思想状况、人格品质、道德水平等并未给予充分的关注。本期“德育”栏目将目光投向“学优生”,研究他们的思想现状、道德发展,以期引起广大教师和研究者对这一群体思想道德状况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个班中有几十个学生,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优差之分.教师自然关注优秀生,厚爱"后进生",而夹在"两头"之间的很大一部分"中间生",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给老师添乱,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很少,外国教育工作者把这类在集体中不受关注的学生称为"灰色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正审视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现象,仍然缺乏生机和活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现象。一是教师往往关注优秀生的表现,忽视对顽皮学生、学困生的教育,眼中心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是课堂观众、听众;甚至歧视特殊学生,把他们安排在自以为很合适的座位上,成为"课堂边角料"或"讲台伙伴",任其"孤芳独放",这种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异样的风  相似文献   

10.
所谓的"学优生",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的眼中,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而本文所指的"学优生"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看到这些学生成绩相对优秀,就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而他们一旦在学习、生活中碰到困难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深受影响.因此,通过多种措施加强对"学优生"的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对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优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学优生的心理剖析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优生,也即一般意义上的"好学生",通常指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学优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学业有成、遵纪守法,他们成绩好、分数高,常常是"三好学生"、"奖学金"的获得者。"一俊遮百丑",周围人往往只关注学优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  相似文献   

12.
天资聪颖的学优生由于"晕轮效应",使教师只关注其学业成绩,往往片面地认为他们各方面都很优秀.其实,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的甚至比一般学生更特殊、更复杂,亟待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教学应"立足过程,关注体验,促进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在参与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但纵观当前的探究课堂,教师将探究活动视为"表演",忽视了学生的动机激发、情感体验,课堂沦为少数优秀生唱独角戏的舞台,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困难。教师要让时于生,让学生在观察、分析、验证、归纳中理解概念,自由表达、大胆质疑、彼此分享、在思维碰撞中获得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4.
李雪梅 《辅导员》2011,(18):32-33
【引言】在困难面前,单纯的孩子们总是容易退缩。当退缩的人是"优秀生"时,他们在班级的影响力会使矛盾冲突更加激烈。此刻,教师绝对要冷静,千万不要急躁。而要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全体"的方法。从正面引导"优秀生",利用其影响力带动其他同学。才能良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 习优秀生是指那些学习刻苦 ,天资聪颖 ,成绩突出的学生 ,简称学优生。这个群体的学生 ,由于学习成绩优秀 ,将来一般能够升入大学 ,有的还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 ,甚至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因此 ,学优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如何 ,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只盯住学优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一些学优生慢慢养成了某些不良品质。一些学优生往往只顾学习而忽视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诸多家长更是“望子成龙” ,除了让孩子埋头读书外 ,不支持他们参加任…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手心手背都是肉,学困生的存在牵动着每一位教师的心,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心愿。课堂上,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优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鱼得水",而学困生却难以融入其中。在学优生享受着学习乐趣时,学困生对一节课所学的知识仍然是一窍不通、一团迷雾,茫茫一片,久而久之,他们成了课堂上名副其实的"听众"朋友,而课堂也成了他们心头难言的伤痛阵地。  相似文献   

17.
高校优秀生一直被冠以"好学生"的光环,也是教育管理的"免检产品",因此很容易忽略其身上的问题,学生优秀生作弊心理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学生优秀生作弊心理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提高“学困生”数学兴趣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教学中要能正确地认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并以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迎头赶上,成为学优生。中小学"学困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贫困生、心理不健康者、"差生"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孤星",这些学生处于劣势,往往被教师忽略。  相似文献   

19.
正长期听课中笔者注意到,众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在例题、练习、作业、试题设置方面都向他们倾斜,这本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是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但这样做又催生了一个"新弱势群体"——学优生群体。也许有人会问,学优生怎么会陷入弱势?事实上,学优生在课堂上沦为陪衬(吃不饱),在课后又求教无门(上不去,"奥数"被封杀,教师们的教学重心转向课程基础部分),他们在学习上无所适从,家长也只能干着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校、教师受考试指  相似文献   

20.
<正>一、学困生转化的意义第一,教师没有权利选择学生,"有教无类"是教师的本分。作为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付出真诚的爱。无论他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关爱,不能因为成绩或是品行问题而遭到歧视、漠视。相反,对于那些"问题学生",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关爱,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转化他们,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