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以注入式灌输构成其实践背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理论基础,完整灌输论也要求注重交流与沟通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与方法。传统灌输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强输硬灌;教师主体性缺失,导致价值虚无主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主体间性转向,变"主体—客体"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变单向灌输为平等对话;变对象化过程为交往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无论从哲学的维度还是现实的维度都具有一定必然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不仅能够克服单一主体性的缺陷,而且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模式、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世界以及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休闲范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陷入了"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困境.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进行了重构,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契机和挑战。本文着重探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重要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要求;受教主体与施教主体的构成及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受教主体与施教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契机和挑战.本文着重探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重要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要求;受教主体与施教主体的构成及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受教主体与施教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及扬弃,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点和基础,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实践。改进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主体性内涵和当代价值出发,探讨理论与实践上的困境,科学把握"主体——主体"双向的互动交往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构建与时俱进的主体性思想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致力于主体思想实践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确立人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完善和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思想的实践即是善恶观念和主体生存与发展智慧养成的实践。思想实践的全时空性、主体性、整体性和动态性,是思想实践的基本特性,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思想认识形成过程与特点来建构。依照思想实践的规律与特征,反思和检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新建构其实践模式与过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是相对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级授课制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小班化”教学为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级授课因学生人数多带来的困境和局限性,为师生交流互动、平等对话创设了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也为实现主体间性或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在遵循主体性—主体间性等原则基础上实行“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把主体性教育理念引入实践教学,教师在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律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基础上,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主体性实践教学为突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统筹规划与组织实施,还要求学校各有关部门协作促成,共同完成主渠道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1.
We propose an integration of aspects of several developmental and systems of beliefs models of personal epistemology.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positions, including realism, dogmatism, skepticism, and rationalism, are characterized according to individuals' beliefs across three dimensions in a model of epistemic and ontological cognition. This model incorporates ideas from philosophical epistemology, including a focus on students' multiple means of justification. Concerns regarding the psychometric qualities of 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personal epistemology inform this model and its proposed operationalization. We suggest a mea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hat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construc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is conceptual model by testing the relations among positions, dimensions, and covariates of interest.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clude investigating how individuals choose among various forms of jus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2.
A personal epistemology is more than a framework for 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 reality; epistemic assumptions cultivate corresponding behaviours and actions. In other words, an individual's way of knowing predisposes a way of being. This inquiry explores the lifeworld of epistemology experienced by 14 women in Malaysia. Based on constan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Malaysian women from various ethnic backgrounds, the paper proposes a personal model of self-in-practice that enacts an individual's pragmatic epistemology—the experience of epistemology in everyday life. Previous research identified ways of knowing as personal models of self;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hese ways of knowing are demonstrated in the everyday lifeworld, or pragmatic epistemology. For the women in this study, pragmatic epistemology manifests itself two ways: everyday decision-making and emotional disposition. Thus, the personal model of self reflects both culture and cognition, resulting in behaviours and actions framed by personal epistemology.  相似文献   

13.
如果把西方知识论范式划分为实体性知识论、主体性知识论和准人类学知识论,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称为人类学知识论范式。只有它实现了对西方知识论范式的真正超越。由于知识论范式对知识论的致思理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知识论又是西方哲学和化的奠基。因此,理解、反思西方知识论范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4.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包含着认识模式与机制的转变,市场机制的认识论假设主要是:经济活动始终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进行的,经济活动的秩序是在演进中形成的,经济活动的信息运动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市场经济的认识活动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价格的认识意义,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市场决策,市场预测与风险,博弈性的市场认识,理想模型与现实模型的认识论分歧,市场与政府的认识互补等。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lineate the role of epistemic emotions in personal epistemology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 We first review important tenets of personal epistemology and SRL and then present a model of SRL that situates personal epistemology within that model. We then define epistemic emotions, describe under what conditions epistemic emotions arise, and delineate how these emotions may facilitate or constrain learning process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Specifically, we present five antecedents to epistemic emotions and five consequences of those emotions during learning. The five antecedents are control, value, novelty, complexity, and achievement or impasses of epistemic aims. The five consequences are effects on planning and goal setting, motivation,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learning outcomes, and revisions to antecedents. We end with a discussion of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基础和课程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借鉴荷兰能力本位教育开发了项目化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及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从认识论的高度对能力本位教育及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深刻的分析。项目化教学模式基于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其认识基础是发生认识论。从发生认识路线出发,准确定位和选择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有利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生活认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论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教学认识论是建立在“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科学认识论”主要表现为主客二分、泛科学主义、实体性思维,由此导致教学活动中教学与生活、教学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疏离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我国哲学界主张建构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生活认识论”。“生活认识论”的确立,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有之义,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现代教学理论走上了向生活世界回归之路。“生活认识论”的提出,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当前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些难题,有助于树立现代的教学观,而且有助于重新认识和评价师生关系,推动现代教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知识论以周易学为基础,是本体知识论的一种模式,强调在事物对立面的相关性与变化中认识以及运用“道”。在庄子那里,对“道”的认识同时就是参与“道”的创造性转化,这种知识论不公刘本体宝宝 的,而且是本体实践论的。后期墨家提出了认识的模式与程序,已接近了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知识论意义上对实在的理解。而公孙龙子唯名论则显著是逻辑与分析性的。新儒家朱熹和王阳明的冲突乃是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方面(理)与主观性方面(心)意义的冲突,与西方二元论不同的是,他们的冲突是在追寻知识主客观统一的努力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主体和客体的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主客体思想在微观领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客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西方知识论的三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知识本质属性的不同设定和知识是何以可能的不同说明,可以把西方知识论划分为三种范式。即,客观知识论、主观知识论和准人类学知识论。前两种是准人类学知识的抽象,人类学知识论是对前两种范式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创立的人类学知识教师科学的知识论范式。因此,分析、考察知识率范式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