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媒之一,古已有之,于今尤甚。自古大灾之后必有大谣,谣言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未经证实的工具性说法,在民间舆论中造成了极大恐慌,人人"谈谣色变"。本文从认知失调理论出发,剖析了灾难性谣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旨在为人们重新考察、审视谣言开辟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日益增加,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江苏省人民医院"艾滋门"事件到山东省东明县化工污染致60%人口患甲状腺肿瘤事件,还有近来因日本地震而引发的抢盐风波,受众的从众心理、窥私心理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推动着谣言从发布、轻信,增添到扩散成为焦点.①网络谣言若得不到正确引导与控制,会对受众、各类组织乃至公众人物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春彦 《今传媒》2015,(1):31-33
世界各地对网络谣言的治理都非常重视。从2013年开始,我国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出现了一些变化。政府完善了过去以公开辟谣、删除谣言和关闭非法网站为主要手段的表层治理模式,从处理谣言传播者向追究谣言发布者转变,它为研究谣言制造动机提供了数据。通过60例比较完整的网络谣言案例的研究,对网络谣言的发布者性别属性进行描述,厘清网络谣言制造者的利他性、利已性和无利性三种动机属性,分析性别与动机之间的关系,对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过高的"无利性"网络谣言是对网络空间言论自由的伤害,而男性成为网络谣言的主体也打破了传统"女人爱造谣"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4.
谣言一旦出笼,就没有东西能阻挡它。插上网络翅膀的谣言,无论从复制的速度还是从规模来看,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本文从"李素丽被抓"这一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出发,对网络谣言的成因与传播机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王璐 《新闻界》2012,(13):46-51
微博谣言已成为政府公共行政和民众公共生活中绕不开的网络问题。对2011年微博谣言的调查发现,目前政府辟谣存在时效低、实效差、形式单一的问题。谣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而且还承载了网民对谣言的态度,因此,政府辟谣不能单纯地证伪谣言。改善政府辟谣现状,不但要有"权威及时发布真相"的原则要求,更要从政府行政惰性、认识偏差和网民思维习惯入手,寻求辟谣的技术之道。  相似文献   

6.
邓学 《青年记者》2014,(1):62-64
2013年8月20日起,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秦火火"、"立二拆四"、傅学胜等一批知名网络推手相继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应当如何看待谣言现象?如何依法处理谣言?如何在处理谣言问题时保障公民的表达自由?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谣言研究的两个视角谣言,古已有之,在信息时代则更加普遍。从二战时期开始,就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部分国内研究者对谣言作了相对狭义的界定。比如,刘建明教授认为,"谣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并抓获一批在网上造谣、传谣者,网络谣言泛滥的问题以及如何整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混乱、一些媒体转企改制后为追求利益而忘记责任、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网络和传统媒体的渗透等是网络谣言不断泛滥的根源,我们应该从既要积极"打苍蝇"更要敢于"打老虎"、新闻行业要争做整治谣言的表率、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抓手,长期依法严打等几方面去努力,才能标本兼治,杜绝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拼凑裁剪的片面事实、虚假新闻让网络空间治理的难度加大。2019年4月1日,阿里巴巴发布AI"谣言粉碎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遏制社交媒体和网络新闻中谣言的传播,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网络谣言传播现状出发,结合AI"谣言粉碎机"的原理和效能,探究其对网络谣言传播路径的影响,分析痛点并提出对策,助力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正能量谣言"充斥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时刻,更成为滋生此类谣言的温床。文章试图从网络"正能量谣言"的传播内容、传播机制、技术要素中探寻其生成规律,着力于从"负面民意推手""舆情隐患因素""舆论狂欢元素"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正能量谣言"的危害,并基于"正能量谣言"的特点、规律等提出"技术监测识别""增强信息透明度""发挥网络社团作用"的三条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仅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11):37-39
<正>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犹如开闸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其产生动机之复杂、传播速度之猛烈、影响范围之广泛,前所未有,给传统的治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当下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网络谣言传播规律的探讨,而能跳出谣言本身,将谣言与政治心理、社会心理、传播心理结合的研究寥若晨星。2015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郭小安研究员的力作《当代中国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研究》,以30余万  相似文献   

12.
正网络谣言,指的是在网络上,尤其是社交媒体中,迅速传播的虚假言论。这种言论是一种误导性的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攻破公众观念,其导致的结果可能会很严重,甚至有潜在危险性。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谣言谎言在网络流传,引发社会关注。从"女干部携巨款潜逃加拿大",到"艾滋病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再到"女大学生求职被割肾",这些信息耸人听闻,最后都被证明是不折不扣的谣言。从国家互  相似文献   

13.
主流网络媒体要勇于担当"网络谣言扑灭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民意表达更加容易,但也为网络谣言更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广泛普及所创造的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如何看待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面对网络谣言,主流网络媒体该如何作为?西部网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多起网络谣言事件中主动承担起了"谣言扑火者"的角色,让很多网络谣言在及时准确的报道而前"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健康谣言频发,《人民日报》盘点十大网络谣言,其中六个都属于健康谣言。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健康谣言的产生和消弭就会发现,"沉默的螺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意见领袖的登场又使健康谣言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放大谣言,要么辨明真相。值得注意的是,"群体模仿"效应与网络新媒体的"匿名性"对健康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提出,为平息健康谣言的传播,首先要完善官方信息发布制度,其次要强化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才能坚持科学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健康谣言频发,《人民日报》盘点十大网络谣言,其中六个都属于健康谣言。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健康谣言的产生和消弭就会发现,"沉默的螺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意见领袖的登场又使健康谣言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放大谣言,要么辨明真相。值得注意的是,"群体模仿"效应与网络新媒体的"匿名性"对健康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提出,为平息健康谣言的传播,首先要完善官方信息发布制度,其次要强化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才能坚持科学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6.
谣言,被有的学者认为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①过去一段时间,国内互联网上连续发生了几起影响较大的谣言传播事件,其中包括江苏省人民医院"艾滋门"事件、山东东明县化工污染致60%人口患甲状腺肿瘤事件、福建闽清县严晓玲被轮奸致死案和湖北南漳宣传部长欲审判网民事件,全国劳模李素丽被抓事件等,网络谣言传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15):56-59
微博谣言与传统谣言传播有着不同的个人建构。传统谣言是一种"知而信"的个人建构,是从"知道"到"相信"的建构过程,由血缘关系缔结的人际信任网络在谣言从扩散到采纳的整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微博谣言呈现"信而知"的特点,是从"相信"到"知道"的建构过程,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和微博节点间"弱连带"的特征在微博谣言扩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微博谣言治理路径有三种,即让网民"不知道"、让网民"不相信"以及让网民"知而明"。同时,更需要认识到改善社会政治环境,提升政府公信力是遏制微博谣言传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高章幸  肖峰 《东南传播》2014,(1):97-100
21世纪,随着网络在全世界范围的普及和3G时代的到来,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的网络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谣言不可避免地延伸到网络平台,网络谣言随之诞生,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当今大众的舆论导向,其危害性不得不引起网络媒体业界、新闻传播学界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网络谣言作为一种新的大众舆论现象,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传播特性和传播机制。作者试图从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究行之有效的治理网络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蔡桢  李新华 《新闻前哨》2013,(11):104-106
近年来,国内网络谣言不时出现,而且成愈演愈烈之势。这些谣言侵犯他人权益,扰乱社会生活,破坏经济秩序,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整体利益。社会有识之士和人民群众强烈呼吁清除网络谣言、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本文重点分析网络谣言产生、传播的根源,为清除网络谣言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网络谣言为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隐患,治理网络谣言需要综合政府、媒体、网民、互联网企业等各方主体,在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指导下,从法律规范、道德自律、技术支持等各个层面予以配合、综合治理.治理谣言犹如修理警钟,日常预警机制运行如秒针,不容分毫之差,以保证谣言控制机制稳定有序,作为“时针“的善后机制缓慢却有力,对根治谣言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