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了解豫北地区高校男教师亚健康及体育锻炼现状,研究体育锻炼相关因素对男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豫北高校男教师亚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5.16%的男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明显降低高校男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锻炼时间、锻炼频度和锻炼强度是影响豫北高校男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肥胖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与课余体育锻炼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肥胖率为2.06%,男大学生的肥胖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肥胖女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肥胖男大学生,51.18%的具有亚健康症状的肥胖大学生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锻炼频度和锻炼强度是影响具有亚健康症状的肥胖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每周锻炼3次及其以上、每次锻炼60min以上、锻炼强度在最大心率的70%以上的肥胖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影响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健康的吸烟和喝酒、睡眠、吃早餐和体育锻炼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的身体状况不佳,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引起人们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健康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群众身体健康状况与参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河南省 17个县 (市 )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与参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运动器官、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是影响河南省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病 ;各种主要慢性病及人们对自身身体和心理感觉的认识与体育锻炼的综合效果有显著相关 ,但与锻炼次数、时间、强度有不同相关特征。慢性病患者参与体育锻炼时 ,既要注重锻炼次数、时间 ,又要注重锻炼强度 ,更要结合个人体质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锻炼计划。  相似文献   

5.
张红霞 《体育世界》2013,(11):38-39,42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自身调价因素对其体育锻炼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的年龄和性别对其体育参与影响不大;余暇时间对高层次人才的体育参与有重要影响;高层次人才的体力状况越好,其体育参与的程度越高;国外教育经历对高层次人才体育参与具有积极的影响;高层次人才掌握的体育锻炼技能的种类对其参与体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江西师范大学的342名人学生的应对方式和身体锻炼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生一般应对方式与体育锻炼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问题解决应付方式与锻炼兴趣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但其它应付方式之间却没有相关。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的二维角度,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当比例的高职学生有着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亚健康症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和缺乏体育锻炼是男女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与体育教育是影响学生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建议:强化学生健康意识,对不良的生活习惯采取积极的健康干预措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建立生活方式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8.
从个人计划的角度分析了身体锻炼与幸福感的关系.采用个人计划分析方法(Per-sondl Project Analysis)、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对38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身体锻炼可由控制、评价和困难3个因素解释;身体锻炼类型与幸福感相关不显著;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高分组在体育锻炼的评价因素上的得分大于低分组且差异显著,消极情感两组在控制和评价两个因素上的得分均差异显著;体育锻炼可以作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有效预测因子,其中体育锻炼的评价因素对积极情感有预测效力,控制则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果更好.可能说明,作为个人计划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身体锻炼与情感的关系比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CMI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苏州市两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苏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25.28%,其中理科类的亚健康发生率为19.15%,文科类的亚健康发生率为32.50%.(2)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学生的亚健康状况有所不同,但无明显的差异性.(3)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对自己专业的满意程度、父母的期望、从事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包括作息时间规律情况、按时进餐情况、上网时间等都是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的重要原因.亚健康状态处理得当则会向健康方向发展,否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湖北体育科技》2018,(8):731-734
探索高职学生锻炼意识的现状与锻炼坚持行为的关系。采用自编《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对547名在校高职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高职学生的锻炼意识在性别、地域、年级上存在差异,高职学生锻炼意识与锻炼坚持行为显著相关,锻炼意识可以预测体育锻炼行为。其中,锻炼控制感是预测锻炼坚持行为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亚健康问题是困扰高校教师群体的关键问题,亚健康状况的科学诊断与致因分析是亚健康预防、改善的基本前提。采用问卷调查和一滴血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高校教师体质亚健康状况进行了医学检测,同时系统分析了各类亚健康的形成原因。得出主要结论:①辽宁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较高,且女性略高于男性,理科专业高于文科专业;高校教师亚健康在年龄上和职称上呈现倒U型分布。②辽宁省高校教师群体亚健康状况主要发生在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亚健康表现为胆固醇不规则结晶、脂质斑块;血液系统亚健康表现为红细胞聚集;消化系统亚健康表现为肠道毒素(黑色结晶);运动系统(骨关节)亚健康表现为骨关节炎。③影响辽宁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形成的主要因子依次为:生活习惯因子、饮食习惯因子、体育锻炼情况因子和工作环境因子,不同类型的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对高职大学生躯体亚健康状况及致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职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较高,女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男大学生;农村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高于城镇大学生;非独生子女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高职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在年级的分布为:二年级检出率最高,其次是三年级,一年级最低。(2)高职大学生躯体亚健康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症状:疲劳感觉、胃肠不适、睡眠障碍和疼痛感觉。(3)影响高职大学生躯体亚健康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不良生活习惯因子、学习环境因子、身体练习因子和社会交往因子,且不同症状躯体亚健康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杨则宜 《体育科研》2007,28(1):51-54
阐述了不同人群的亚健康问题及其危害,并就规律运动和合理营养在远离亚健康,防治疾病和抗衰老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介绍。为使运动加营养真正成为健康生活方式,在运动的科学安排和营养的合理化方面进行了叙述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心理亚健康护士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商丘市市级医院护士200名,运用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和精神科访谈,筛选出心理亚健康的护士,选用健身操、跳绳、爬楼梯的有氧运动形式进行干预,8周有氧运动后再次进行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和精神科访谈,探究有氧运动对心理亚健康护士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通过8周健身操、跳绳、爬楼梯的有氧运动,护士心理亚健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心理亚健康护士的发生率,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适度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改善机体的呼吸、运动、心血管、免疫、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体育锻炼对安徽省高校教师中亚健康人群体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了解体育锻炼对安徽省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影响,合理预防和控制亚健康,恢复健康。方法: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结果:亚健康的症状和发生机制与机体运动不足有关,表现在运动的强度相对较小,频率较低,时间较短等方面。结论:加强亚健康与运动的宣传教育,对教师运动进行相应的指导,让更多的人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控制亚健康,恢复健康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河南省高校高年级女生自发和有组织参与课余体育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研究发现:河南省高年级女生对学校有组织的课余体育的参与率较低,参与的空白区较大,但参与需求较高;女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课余体育自发参与率较高,参与效果较好,选择的项目丰富但特点鲜明,体育参与时间空间较为隐蔽,体育消费意识仍需引导和开发。  相似文献   

17.
张薇  张鸽 《体育科学》2005,25(3):40-43,51
身体质量指数与体脂肪率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关系 ,是评估体脂肪率简便而实用的方法之一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应充分考虑性别和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甘肃省居民超重和肥胖现象已相当突出 ,男性 30岁、女性 4 0岁组以上超重比例已达三分之一左右 ;一般的身体锻炼对控制体重或去脂效果不甚明显。有效控制肥胖 ,一是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注意合理饮食、加强锻炼、保持健康心态等 ;二是研究制定适宜的运动控制体重等处方进行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8.
钱骏 《湖北体育科技》2014,(12):1038-1040
"久坐族"的体质特点与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有密切的联系。"久坐族"成年甲组(20-39岁)体质水平明显好于非久坐族,但久坐的工作方式和长期疲劳、压力过大的工作状态,易造成亚健康状态,并容易进一步形成过度劳累,导致疲劳和亚健康恶性循环的产生,最终使得"久坐族"总体患病率较高,尤其是颈椎病、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久坐族"体质水平下降,以致在成年乙组(40-59岁),"久坐族"与非久坐族的体质水平整体而言差别不大。"久坐族"的体质问题,反映了静态生活方式对体质的不良影响。静态生活方式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