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众多小说家以“9·11”事件为背景或题材进行创作,形成21世纪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群类,即后“9·11”小说。此类小说从书写“9·11”事件及其带给人类的集体或个体悲剧性体验、创伤后心理、精神危机等问题,刻画“9·11”事件之后蔓延整个西方世界的焦虑与恐惧,谱写21世纪以来人类面对生存危机之全景图。  相似文献   

2.
徐坤在其小说中运用其独特的话语策略。无论是“反串”男角的“失语”的话语,之后在“失声的野地”上奋力“言说”,还是以女性写作守护女人的“紫禁城”,其创作目的都是为女性争取一份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杨燕 《学语文》2013,(5):50-51,75
9·11恐怖袭击事件对于美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用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的数字来囊括。双塔轰然倒塌,与其一同崩溃的还有美国人一度引以为傲的核心价值体系。无疑。这是一个改写美国历史和文化的事件。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9·11事件后,不少美国作家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回应9·11悲剧,再现创伤事件、审视美国的变化、思考灾难的意义。9·11文学作品视角各异,题材纷呈。有的专注于对付恐怖主义、“基地”组织、伊斯兰世界及其狂热者;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文革的潜在记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对余华小说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余华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作品中言说有关文革记忆的,其言说的方式是记忆与想象,言说的口吻是冷静与狂欢,言说的主题是暴力与温情。  相似文献   

5.
库切的小说《福》已成为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中"逆写帝国"的经典。论文通过解读库切的小说文本阐释斯皮瓦克对于后殖民理性的批判,对于西方知识权力阶层为他者代言时必然隐含的话语权力的批判。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相互佐证、相互阐释,论文力图阐明《福》的主旨在于:面对被砍掉"舌头"的礼拜五们,那些在知识-权力话语场域被褫夺了言说权力的他者,那些在现代性历史进程和现实语境中遭受伤害的沉默者,面对礼拜五们残损的身体和难以磨灭的历史创伤和心理创伤,知识分子、历史书写者和作家如何才能承担起政治和伦理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姚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32-133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通过黑人妇女主体言说,来重现满目疮痍的美国黑人历史体验,重构美国历史。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表现了黑人心灵难以磨灭的创伤。用心理学相关的创伤理论解读女主人公和整个黑人种族的精神肉体双重的创伤,以期使得读者更加深刻理解托尼·莫里森如何通过黑人历史这个“中心叙事”和“宏大叙事”实现对“创伤”的全面呈现。  相似文献   

7.
历史在莫言的创作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在这些关于历史的叙述中,莫言既有着传统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又有着先锋作家的区别于宏大叙事的个人化观点。莫言对民问在历史语境中的失语状态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试图通过对民间历史的言说来反叛所谓正史的话语言说霸权,甚而解构历史为一部政治寓言。  相似文献   

8.
创作个性是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创性。韩东青年题材小说以其在语言、题材、文体精神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化”享誉当代文坛。他在边缘处的深度叙事、对个体经验的剖析书写、对“存在”的追问都使他的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创作个性与丰富的可言说性。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蔚为大观,可是在女作家所谓的“个人化”写作大潮中,对女性生命意识的发掘更多地指涉身体欲望,倾向于个人“性”的解放或性欲的放纵。与此不同,铁凝小说没有对性场面、性行为细节赤裸裸的生理描写,也没有与历史疏离的纯粹躯体欲望言说,更找不到男权话语意欲窥探的欲望对象。铁凝的小说着力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表现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性心理和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现当代重要作家"的帕特·巴克(Pat Barker)是英国当代为数不多的以写战争创伤著称的女作家。在其后期创作的六部小说里,她描写了受到残酷的战争所影响的士兵、军医和战地记者患上了"创伤后压力症",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心理躯体化反应"和"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本文通过创伤理论、精神分析学以及巴克的创作背景来分析其后期作品中的战争创伤。通过残酷和惨烈的战争给英国人民带来无法言说的创伤和梦魇,巴克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创伤世界,记录了英国人在一战期间以及战后跨越一个世纪的心灵创伤。她的作品表达了战争创伤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创伤记忆,将永远存在,并且无法被历史所抹去。  相似文献   

11.
邓扬  李辉 《考试周刊》2009,(13):239-240
“5·12”地震发生后,地震救援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心理学学者的广泛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作为灾难事件所导致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是灾后心理干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总结了近年来灾难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地震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及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原发的中国古典哲人,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庄子,都深刻体认到言说的困境,这种困难不仅仅具有政治社会的向度,而且还有形而上的向度,如果说“西狩获麟”是前一种困境,那么道与言之间不可避免的张力则是后一种困境的体现。孔子“春秋笔法”、《周易》的“象言”、《庄子》的“三言”(即寓言、重言、巵言),都是回应言说困境的方式。只有把握这种困境,才能理解这些伟大文本言说的方式,而只有理解这些言说的特别方式,才能将这些伟大的经典带入我们时代的意识中,这就要求以灵魂饲养经典。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鉴雷蒙·威廉斯"情感结构"分析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认为小说以哀悼和忧郁为情感要素,构成后"9·11"情感结构,以展现伪装、倒置等情感回应方式和具有流动性的儿童视角,不仅使单纯、稚嫩的儿童视角与相信"不言自明之理性"的成人视角形成鲜明对照,而且产生"崇尚自然"的情感再生力量,为充满创伤的后"9·11"情感主体赋予反思性希望。  相似文献   

14.
余华新作《兄弟》蕴含了作家对某些“更深的问题”的深沉思考与独特言说。小说圆融流畅的叙事节奏以及独特的儿童视角叙事充分显示出作家臻于成熟的叙事智慧,小说所涉及的苦难、历史、人性、死亡等主题注定了这是一部在内容和意蕴上都格外丰富而厚重的作品;而余华面对人类困境与历史苦难所出示的纾解方式以及他在小说中对人格体系的建构也暴露出他的创作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故事的国际言说面临两重困境:一是“西强我弱”的国际言说格局、西方媒体对我国的不实报道以及西方政府对我国的恶意抹黑等国际舆论环境;二是以往我们自身在对外言说中存在的主动性不够、经验不足等短板。从言语行为的角度考察,只有注重改变中国故事国际言说的方法方式——全面真实言说、“我”“他”共同言说、快速及时言说以及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言说等,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中国声音与中国故事的国际接受度,进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6.
关于“美”的言说已有千年历史,对此的研究更是一个值得探讨却让人倍感沉重的课题。中西美学五彩缤纷的“美是什么”的思考、追问与回答,可分为两种方式:叙述与描述。叙述是对“美是什么”的回答,描述是对“美在哪里”的回答。由于先在逻辑与提问方式的局限,“美”的言说方式尚不能无限接近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随着作家创作观念的改变,小说创作更加注重叙事方法的借鉴和创新,多重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在创作过程中不断丰富,无论是文本内涵还是小说的结构都有独特的价值。文本中不同的“声音”和丰富的镶嵌体裁造成了碎片化的叙述断章,呈现出复调的狂欢和对话特征;主人公在自我倾诉和被别人言说中闪现或隐退,隐含作者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使真实变得扑朔迷离;断章式的叙述将小说结构由线性的整体分解,变成并置的空间结构,在模糊性和复杂性中折射出文本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教育活动中,师生“言说贫困”的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在:“精神失语”、“只读不说”、“根本不能说”或者“无话可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制度、权利分配等根源性因素,也有科学理性的价值导向、传统文化观念的负面影响及个体心理方面的因素。解析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20世纪英国小说家来说,“历史”并没有终结,终结的只是旧的叙事形式。20世纪英国小说里的“历史”因素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附属化”、“碎片化”以及“戏谑化”,它以独特的方式贴近当下现实,赋予了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代张力。  相似文献   

20.
徐坤小说言说方式与言说方式背后意义探寻存在鲜明的悖论:男性话语框架下的女性倾向与叙述克制;男性话语框架下女性作品审美特质的突破;世俗话语下的文化痛苦与追求;世俗话语下知识女性的反省与自我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