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宗教迷信思想弥漫的时期,在这一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传统儒学意识形态控制力受到冲击,原属"子不语"范畴的神怪传说和街谈巷语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端,志怪小说由此产生并逐渐繁荣。在众多的志怪小说作者中,陇右人王嘉就是最著名的志怪小说作家之一。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秦安县境内)  相似文献   

2.
志怪小说     
<正>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并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当时社会盛行的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讲说鬼  相似文献   

3.
李伟昉 《红领巾》2005,(5):106-108
“丛残小语“、“尺寸短书“以及小说雏形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迄今事实上仍然束缚、限制着人们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对中国六朝志怪小说作进一步的探讨.从西方叙事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发现,六朝志怪小说在客观性叙事、重复叙事、叙事时距等层面同样具有耐人寻味、值得一书的叙述意味,同样具有骄人的不可忽视的叙事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6,(3):39-43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撰写的一部关于风俗的书,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在中国小说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对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均有影响。目前学界对《风俗通义》小说特性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将其与魏晋志人志怪小说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至今较少出现。从内容取材、叙事手法、审美风尚三个角度对《风俗通义》和魏晋志怪代表作《搜神记》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风俗通义》和《搜神记》在创作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佛教对南朝志怪小说《搜神后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的神秘灵验传说及有关观念如业报轮回观、世界观、时空观、净土观分别促进了小说中灵异型、因果报应型、离魂型、复活型、仙乡型等几类故事的形成。从中既可见佛教"惩恶扬善"的劝诫意味,又可见魏晋六朝之际佛、道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杰作,它是在《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同类题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桃花源记》的深刻寓意和艺术成就,远超六朝志怪小说.其叙事忽有忽无,变幻莫测,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一般特征.其社会思想渊源,与《老》《庄》思想最为密切,有道教影响的痕迹,而与魏晋玄学及佛教无关.  相似文献   

7.
《史记》写人记事是以历史、现实为主,同时有志怪成分。它保留、改造了一些神话传说,记载了来自民间的神异传闻,是志怪小说的母体。从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家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志怪小说家多以史学家司马迁的实录原则来规范小说创作。志怪小说在思想观点和叙事方法上继承发展了《史记》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现在论及魏晋六朝小说时,一般笼统地指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从这些小说和魏晋六朝人对这些小说的相关论述出发,得出其时的小说观念相比汉代的小说观念也显得落后。这并不符合魏晋六朝的实际。魏晋六朝的小说观念,在沿袭了汉代小说观念的同时,相比汉代小说而言又有很大的进步,表现在魏晋六朝人对小说娱乐功能和虚构手法的事实肯定,以及与之相应的魏晋六朝小说中历史叙事向小说叙事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志怪小说与诗赋的关系,应从两个方面予以诠释,一是诗歌与志怪小说在素材使用上的共同性,比如说神话传说、释道仙灵既可为成为诗歌创作的素材,同时又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志怪小说中诗歌的穿插与使用,这样不仅使得志怪小说的叙事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志怪小说与诗赋的结合,反映了不同文学体式间彼此借鉴利用的情况,为我们全面认识志怪小说的发展演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唐代紊樊取经之事,在民间流传中,受民间信仰的影响逐渐与志怪接近,将原来非常正统的佛教宣传变成掺杂各咱信仰内容的东西。在唐传奇叙事结构与元杂剧的信仰杂揉的影响了,取经故事逐渐定型,从而形成今本《西游记》的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11.
志怪小说是古典小说的一种。志怪,就是记录怪异的事情,主要在两汉魏晋时期流行。志怪小说受到两汉魏晋时期盛行的道教神仙方术以及佛教流行的社会风气影响,表达了当时民众对强权政治的反抗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量秦汉简牍的出土,为研究文学史提供了新的契机。放马滩秦简中有关志怪故事的记载,把志怪小说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搜神记》是我国志怪小说的鼻祖,共搜各类神怪故事464则,本文按其内容作了分类,进行评述,并指出了《搜神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说叙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传说,经过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等历朝发展,逐渐积淀,形成了中国小说叙事的根性。莫言的文本,见证了莫言于传统的承继;狂欢化的语言、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腔调、粗野泼辣的民间英雄以及中国缩影式的高密东北乡,又见证着莫言于传统的发展。在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和中国传统叙事的融合中,莫言以自己的才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作为“笔记”这种文体,《香祖笔记》是名实相符的。因为其中包罗广泛,内容很杂。既有典章制度,也有诗文评论;既考辨史事,又网罗轶闻。至于名山物产,医药方剂,亦在记载之列,可谓令人眼花燎乱矣。而其中一些人物故事,历史轶闻,却不可以一般笔记视之,它们具有一定的小说价值,是整个明清志人小说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均是以有本事的唐代诗歌为主要记载对象的诗文评著作.《本事诗》中记载的本事及诗歌大多在《唐诗纪事》中可以找到.但是由于二书成书年代不同,对同一本事的记载在叙事详略、叙事方式和叙事类型上存在一些差异.相较之下,在叙事内容上,《本事诗》记载的内容更详细、语言更生动、更注重细节描写;在叙事方式上,《唐诗纪事》的叙事方式更丰富,除了本事故事,还用诗题和诗序进行叙事;在叙事类型上,《本事诗》中带有传奇色彩和志怪色彩的本事,在《唐诗纪事》中被略去了.  相似文献   

16.
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什么书?当我们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印象就是里面的故事非常短小,有的稍长一些,有的只有短短的几句话。那么,第二个印象呢?我想就是里面的故事千奇百怪,非常离奇,有很多讲的是鬼神的事。说穿了,《搜神记》就是一部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和今天的小说不是一回事。它更像是笔记,记下的都是一些怪异的事情。我们知道,从东汉往后,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到了中国。开始信的人很少,后来就渐渐地多了。这是因为佛教思想很适合中国人。虽然佛经很深奥,但佛教中有很多小故事,用这些故事来说明佛教的道理,容易被普通人接…  相似文献   

17.
佛教"地狱巡游"故事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来有“冥界”说,而无“地狱”说。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国传统冥界思想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佛教地狱观念中的道德审判、罪恶惩罚的观念。地狱信仰与中国家庭宗教、祖先崇拜相结合,是佛教融人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六朝志怪小说中大量反映地狱观念的“入冥”故事,是在佛教地狱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对最集中地收录“入冥”故事的《冥祥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佛教地狱观念为中国冥界思想增添的新内容,以及佛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小说中以志怪一类对后代影响最巨。此种小说受到佛教因果观念的影响非常明显。一方面佛教因果使得古小说的结构上呈现出“因果分明”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报恩、冥报、杀生、轮回等四种内容的作品也与佛教因果观关系密切。这些小说的成熟与发展水平,在内容与形式都为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唐代文言小说中出现的"复活"题材,以其志怪的内容从侧面宣传报应思想,其中又着力对佛法功德进行弘扬,而较少的部分则展现文人的话异之心和独特构想。这说明"复活"题材的出现主要受到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曾出现的将神话传说本身改造成历史的神话历史化运动 ,使中国古代的体系神话不同于古希腊的体系神话 ,并且由于神话历史化内容不仅是将神话传说的内容改造成历史甚至是现实内容 ,而且还包含着将现实的人物神化、将现实内容非现实化倾向 ,致使中国古代的叙事文 ,无论是历史叙事文、志怪类叙事文 ,还是文学叙事文都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