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这条路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好走,在中国,由"另类"家长们选择孩子在家上学的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其中粤、浙、京三地人数排名前三。北京女孩徐安苒,在公立学校读完初一,从初二开始在家上学。她说:"这个选择的原因多多,最主要的是兴趣。上初中后的大量精力要消耗在往返路上,没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真正有意义的事,在家上学可以发展自己的许多爱好。"  相似文献   

2.
"在家上学"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家庭为基础的、除学校教育之外可供受教育者选择的一种教育形式。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家上学"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涉及立法、影响和效果,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等方面。"在家上学"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扩大化和正规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在家上学"发展趋势对我国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践行"在家上学"的家长,有高级知识分子、公务员、普通教师,也有农民;他们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多因对现行教育制度不满;这些家庭大多分布在沿海大城市,其中广州和深圳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4.
英国首都伦敦很早就认可了“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并建立了一套有关“在家上学”的完整体系,从原则、规定、申请流程等方面制定了“在家上学”的具体政策.借鉴伦敦“在家上学”政策的特点与经验,中国应尽快确定“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建立“在家上学”的管理机制,实现监督和指导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并培养监督管理“在家上学”的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5.
张晓雯 《辅导员》2014,(3):15-16
近两年来,"在家上学"在国内已经由一个新鲜的名词变得为人熟知,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带领孩子加入了在家上学的行列,他们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分享在家教育孩子的心得和经验,交流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组织"在家上学"全国会议,讨论在家上学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其实,"在家上学"并非新鲜事物,在国外也一直存在着,并且已发展得十分成熟,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国的"在家上学"。  相似文献   

6.
褚红娜 《辅导员》2014,(2):15-16
近两年来,“在家上学”在国内已经由一个新鲜的名词变得为人熟知,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带领孩子加入了在家上学的行列,他们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分享在家教育孩子的心得和经验,交流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组织“在家上学”全国会议,讨论在家上学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其实,“在家上学”并非新鲜事物,在国外也一直存在着,并且已发展得十分成熟,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国的“在家上学”。  相似文献   

7.
赵萍 《中国德育》2013,(19):52-52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名学生选择"在家上学"。这条新闻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其实,"在家上学"并不是新事物。在工业社会之前,以家庭为主体实施教育活动在世界各国司空见惯。后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国广泛采用了班级授课制,于是在家上学显得"另类"起来。但是在家上学所具有的独特的便利性,使其后来又逐渐成为部分家长的选择。美国2012年统计数字显示,约有177万名学生在家上学。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的一份题为《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下文简称《报告》)披露,目前国内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如果再加上家庭学校、国学学校等"体制外"就读形式,当前国内接受非学校化教育的学生人数达到10万人左右。1.8万学生在家上学,是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方式,人数少,但涉及家庭和社会诸多方面。那么,这种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宣泄,还是教育的另一种出路?或许是给中国教育传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引起各界人士的热议。而专家声称,一些家长让孩子放弃学校教育,选择在家上学,是不满现行教育体制的选择。而今它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家长寻求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实践,这种体制外的教育创新,也会给体制内教育的改变带来重要意义。当然,对"在家上学"教育模式也存有疑虑,中国还没有相关立法规范这种教学模式。父母授课能力、家教资质和评估等都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家上学     
《上海教育》2012,(26):18-19
去年8月,中国"在家上学"大会在云南举行,引发了人们对"在家上学"群体的持续关注。事实上,在国内,做这一选择的家长尚属极少数,但在其他一些国家,在家上学并不是罕见的事情。美国约有250万在家上学的孩子,他们的成长令人惊喜,"在家上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选择;英国约有4万~10万在家上学的孩子,他们的表现得到肯定,政府主动与家庭建立更积极的关系;俄罗斯约有100万在家上学的孩子,他们能从政府那里获得补贴,但必须每学期到一所学校注册;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在家上学”与义务教育制度的“强制入学”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各国的应对并不相同.作为“在家上学”较为活跃的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州逐渐承认了“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但其法律渊源较为复杂.本文考察了美国各州“在家上学”的立法状况,试图厘清美国“在家上学”的法律渊源,并认为美国“在家上学”的法律渊源呈现出“重权利、多选择、渐进而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立美 《教育》2013,(9):5-5
如今,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上学”,多数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孩子的在家学习。调查显示,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处于小学阶段,大多数家庭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过半家庭月收入l万元以下。  相似文献   

12.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在家上学合法化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美国各州主要通过判例法、立法、利用原有法律等三种方式使在家上学合法化,其中立法是大多数州采用的方式。这些合法化方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其中判例法与立法之间的相互影响最为充分。美国义务教育阶段在家上学实际上突显了父母教育权威与州教育权威之间的冲突,而合法化的实质就是利用法律缓解了两者之间的冲突。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家上学是非法的,应借鉴美国在家上学的合法化经验,尽快通过制定在家上学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条例,或修改原有法律等方式,以确立我国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育新趋势:在家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上学,曾经被美国人视为一种宗教行为,如今已经渗透到美国的主流教育方式中,成为一场强劲的基层运动,它迅速地重新确定家庭的价值,有力地改变着美国教育的现状。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人们选择在家上学昵?相对于学校教育,在家上学能够带来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正当众多发展中国家竭尽全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学校课堂之时,美国却有越来越多K1-12阶段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庭,在家中上学,家长充任教学之责,美国人称之为”在家上学”(Hom e school-ing)。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选择“在家上学”呢?相对于学校教育,“在家上学”利弊何在?在文章中,作者简述了“在家上学”的历史和现状,概括阐述了这首独特的教育形式可能具有的优点和局限之处,以期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何年 《教育》2011,(28):29
国外的"在家上学"与我国古代私塾有很大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当代的在家上学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而我国古代的私塾是有志向学者的道路。这种区别,从美国、英国时间来看,值得我国"在家上学"的各界人士注意。在争议中被接受美国在家上学自19世纪末开始萌  相似文献   

16.
儿童在家上学是美国19世纪末开始就已经萌芽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1993年秋季,在家上学最终在50个州实现合法化。在家上学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在家长任教资格、学生考试、政府监督和公共设施使用方面存在发展的困境。各种各样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家上学儿童比例增长很快,上大学的人数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三个民间组织也在支持和巩固在家上学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视老年教育”,明确了老年教育的定性定位问题。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也能上学?这几乎是有就学需求的老年人共同的呼声。笔者考察了江沪地区老年教育,提炼了老年教育的办学方向、经费投入、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就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美两国“在家上学”存在动因差异、合法性差异等.美国“在家上学”的立法许可启示我国:“家庭学校”可作为义务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启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在家上学”有法可依;加强对“在家上学”的监管,并进行身份验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选择"在家上学"的美国家庭越来越多。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在家上学"满足了不同人群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文章分析了美国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原因、家庭特点,以及"在家上学"的立法情况和这种教育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及产生的效果。美国的"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是一种在学校之外(主要是在家中)进行的,由父母或监护人对其子女或被监护人主导实施的教  相似文献   

20.
围绕着美国“在家上学”现象的形成动因、“在家上学”的利与弊、以及应该如何应对“在家上学”现象这三个方面,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展开了调查和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