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现代出版》2008,(2):4-17
关于阅读,我有四个最基本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四句话是我对阅读重要性的深层认识和体会,也是我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的初衷所在。阅读的重要性展开来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14,(4):M0001-M0001
单纯就阅读来说,人们总是喜欢读那些让自己“愉悦”的东西,就像这一轮韩剧热:我知道这也许不是很现实,可是我就是喜欢!  相似文献   

3.
压力与动力     
我是春节期间回广西探亲时,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参加报社组织的新铁路工地巡礼系列报道,并决定让我参加南昆铁路的报道。这是报社组织的重点报道。说实在的,当时我深感意外,也很激动。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已快9年了,可以说没有写过一篇通讯或者稍微说得过去的东西。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记者,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内心  相似文献   

4.
刘刚 《出版参考》2010,(17):26-26
“手机说”是个奇怪的名字,它真正的含义是适合手机阅读的小说,因而“手机说”并不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而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现今各种文学大赛很多,各式的网络文学大赛也很多,但是以手机为首要阅读载体的文学大赛,即使包括短信、笑话等微型题材,却也并不是太多,毕竟将手机作为阅读终端,是这几年才勃发的风潮。  相似文献   

5.
读史的季节     
读史的季节张建星1没有想到在北京过这个冬天。更没有想到,年近四十,又有了一年读书时间;而且是守着京西中央党校空气和月色都很清鲜,智慧和树木都很葱茏的校园。有书可读,有时间可读,难道这还不是福份吗?阅读和写作,对于我是一种永远的快乐。2于是便端到《中国...  相似文献   

6.
出版与阅读     
出版与阅读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不是一篇小小的文章就能说得清楚的。受《山东图书馆学刊》编辑部的委托,让我谈一谈这方面的话题,我就只好从出版的变迁与发展对阅读产生影响的角度来谈一点自己对此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新闻写作中的六个W,是一般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的一个常识问题。它们是:what、who、when、where、why、how译成汉语就是: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为何、如何,总起来说就是六个“何”。也许因为how字的W不是第一字母,现在一般只说五个W而把how这个W去掉了,但我认为还是应该把这个W包括进去的。新闻报道之所以需要六个W,不仅仅是个写作技术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为读者着想,满足读者需要的问题。新闻工作是宣传工作,新闻媒介是宣传工具,这当然没有错。但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史。但只有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史与众不同。我们经历过阅读匮乏的年代.然后,又经历过阅读泛滥的年代。这多少也有点像我们的饮食史,挨过饿的人会报复性地吃。据说,狮子在吃饱之后绝对不再多吃一口,但我们不是,我们这些挨过饿的人的饮食习惯是记忆培养的,我们的胃会吃饱,但我们的欲望永远吃不饱。而阅读,却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9.
作者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的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透,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清楚,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11.
William Y.Arms的《数字图书馆概论》,这是一本我已经看过三遍的书。我看的是中译本,由施伯乐、张亮、汪卫等译。这三个译者的名字我以前也没有听说过,是什么样的慧眼导致他们翻译这样一本对我来说受益匪浅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图书呢?当我阅读完全书,忍不住又阅读一次,我发现我已经非常迷恋这本书了。关于数字图书馆的书,近年出了那么多,我怎么会独爱多年前出的这一种?我大学的专业既非计算机,又非信息管理或图书馆学专业,按说,一本极其专业的介绍最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的概论性专著,读来是非常闷的,  相似文献   

12.
有位访问过日本的新闻工作者讲,日本记者很忌讳“昨天”这个词,不愿意在新闻中使用。他们讲求写当天发生的新闻,甚至在同一天报纸的印刷过程中,也不断地用最新的消息更换开印时的“旧闻”。我听了不禁有所感触。新闻要讲求时效,这本来不是什么新问题。在我们的新闻理论中,从来没有说过不要重视时间观念的。在我  相似文献   

13.
正现在我们的阅读和出版很容易走极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社会效益面前我们不讲经济效益。到了2000年以后,我们特别强调经济效益。现在我们都讲收益,图书质量可以说惨不忍睹。编辑每人每年工作量800万字,质量是不能保证的。我在接力出版社的时候,一天看3万字就不能看了,3万字以后,脑袋已经糊涂了。从追求社会效益到追求经济效益,这是两个极端,如果能把两者兼顾,才是最理想的。我们的阅读,也有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手机说"是个奇怪的名字,它真正的含义是适合手机阅读的小说,因而"手机说"并不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而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现今各种文学大赛很多,各式的网络文学大赛也很多,但是以手机为首要阅读载体的文学大赛,即使包括短信、笑话等微型题材,却也并不是太多,毕竟将手机作为阅读终端,是这几年才勃发的风潮.  相似文献   

15.
刍议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氛围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坐下来安心读点书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少,这不得不让公共图书馆呼唤:多读一点好书,智慧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6.
余华 《图书馆杂志》2005,24(11):81-85
阅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非常重要。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学里,教授们往往只是教学生们去研究一部作品,而没有教他们去阅读一部作品。原以为这只是一个中国的问题,后来我发现欧洲和美国同样也存在。教授们正在让文学作品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阅读的台阶     
安武林 《全国新书目》2013,(12):140-141
阅读,如同一个人在攀登台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短到长,由少到多的过程。童年的时候,这样的阅读过程最为明显。也许,我的小时候是在那种自主和自由的阅读环境中长大的缘故吧,所以,我很排斥别人对孩子们的阅读行为指手画脚的行为,应该读这,应该读那,阅读的自由有时候像阳光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8.
柳橙 《编辑学刊》2007,(4):59-61
一、必有与可无之间的"阅读" 我们对阅读抱着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好书者说: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书.好网者说:书有什么意思?游戏多好玩啊.也是,孔子说: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乐,没有说是一定要读书.颜回倒是说过去春游,三朋五友吹吹风,唱唱歌,那是人生至乐.  相似文献   

19.
王君宇 《出版参考》2012,(10):38+37
前一阵子,一位在电子书阅读器公司担任营销企划主任的朋友写信给我,问我有没有兴趣试用一下他们家的阅读器,我二话不说马上就答应了。说到阅读器,早在十多年前就听说朱邦复先生开发出了第一代的电子书,后来也陆陆续续直接或间接参与过电子书或阅读器的推进工作,更写过不少文章评论电子书或阅读器。  相似文献   

20.
田苗芳 《大观周刊》2013,(1):131-13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生的课外阅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