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观点出发,探究大学生群体使用手机短信行为。研究发现,被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主要在同龄人中进行人际传播,手机短信交往本身已经成为传播目的,希望取得成功的手机短信息交换则是其普遍的心理期望,这一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独特的手机信息互动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伴侣。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手机短信文学已悄然登上文学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手机短信文学作为信息时代下的新文学样式,带给人们精神生活巨大的变化,使人们都有了成为作家的可能。手机短信文学有望成为新媒体文学发展的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作者认为:在讨论什么将成为“第五媒体”时,必须分清手机和手机短信的区别,手机短信只是手枧的功能之一,二者不能划等号。手机短信作为手机的重要功能,使得手机具有问鼎“第五媒体”的潜在优势。但手机在第五媒体的征途上还要走多远呢?这是此篇文章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手机媒体孕育书业新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手机的大量普及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已经成为除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以外的第五媒体,各种各样的手机业务蓬勃发展,如手机短信、手机音乐、手机上网和手机电视等.手机多媒体时代,书业该何去何从呢?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在大学生德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机短信作为新兴媒介,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思想宣传阵地,我们必须占领并用好这一阵地。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手机短信的特点和手机短信市场发展现状,进而探索如何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针对垃圾短信泛滥,尤其对青少年的危害巨大的现实,河南《天中晚报》审时度势,瞅准时机,在2010年春节前开设"迎虎年新春,建和谐天中——原创手机短信征集"栏目。栏目有三种投稿方式,直接向指定手机发短信,发邮件,聊吧直接投稿。通过近一个月的不间断开设专栏,为手机短信带去清新之风。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晚报出于媒体责任,倡导文明短信的一次有益探索。不良短信泛滥隐蔽性强危害性大随着中国手机用户已突破6亿大关,手机正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成为人们工作生活沟通的重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时期是他们价值观念、人格特征、道德认知以及社会交往等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时期。目前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手机已经深入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诸多方面,成为了一种深刻影响广大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既为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积极应对手机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每个青少年都应当加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到4.5亿人,越来越多的用户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对手机的关注点,正在由通信工具、外观设计转向多媒体功能,对手机的信息传播、文化娱乐等多种综合服务需求在不断地增加。从手机短信、彩信到手机广告、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正在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手机短信有“第五媒体”之誉,并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影响力巨大的人际交往方式。当由各类手机短信构筑的“拇指化”空间越来越个人化、人性化的同时,人们也难以避免手机信息噪音的困扰。“噪音”是指手机短信中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危害公共安全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的信息。我们完全有必要从手机的传播特性方面,分析噪音产生的根源,探讨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0.
数字奥运中手机与其他媒体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本身是一种通讯工具.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的附加功能越来越多。拿手机的付费功能来说,由于手机媒体本身还是一种具有小额支付功能的随身携带的电子金融工具.因此可以作为“手机钱包”使用,用户只要发送一条赋予了特殊代码的手机短信即可完成付费.用户在每月缴纳手机通话费时一并支付费用.或者直接从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中扣除。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公交系统从2002年夏天开始就可以使用手机短信购买车票。包括英国一家企业在内的4家欧洲运营商.联手组建了移动支付服务协会,一种开放式的,通用品牌的手机支付解决方案已经在欧洲各国试运行。  相似文献   

11.
周慧 《新闻世界》2013,(6):260-261
近年来,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已渗透到了中国人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遍布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的现状怎样?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既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又对构建和谐高校以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力图了解大学生的手机短信消费现状和特点以及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带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手机短信: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手机功能的不断开发,手机短信这一功能在实践中逐渐担负起传播媒介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将手机或手机短信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对于手机、手机短信是否是"第五媒体",学界还有很多争议和质疑,  相似文献   

13.
论手机媒体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 ,但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媒体。手机媒体在中国的发展 ,不可能直接拷贝I-MODE模式 ;在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是手机短信 ;3~ 5年后随着 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 ,手机媒体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 ,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媒体市场。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2月,中国记协举办“首届移动通信和新闻媒体研讨会”,与会者的共同感觉:手机已经不仅仅是通讯工具,而越来越接近一种新型信息采集、传播和消费样式——前景不可限量。近年来,原本单纯方便打电话的手机,逐步具备了多媒体信息处理、传播和存储等各项功能,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等纷纷应运而生。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到2005年10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接近3.9亿,仅手机短信发送条数已经接近2500亿条。手机作为新的传播终端,以高效、便捷、及时、互动的特性,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更为个性化和随时随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手机报的传播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虽然当前把手机短信称为"第五媒体"尚有概念之争,但2004年7月18日我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开通,读者通过手机看报纸、听新闻已经成为现实。《中国妇女报》总编辑卢小飞将手机报称为"新一轮  相似文献   

16.
浅析手机短信迅猛发展的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宁 《今传媒》2005,(4):38-39
自1992年世界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沃达丰公司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以来,中国国内的短信传播市场最近几年发展迅猛。2002年整个国内市场总额超过19亿人民币,2003年这一数字己经涨了3倍多,超过62亿。这种发展成为备受瞩目媒介新景观。伴随着手机短信的迅猛发展,手机己经被学们称为“第五媒体”,而不再仅仅是“移动电话”。这主要就在于手机短信功能具有大众传播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手机短信有"第五媒体"之誉,并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影响力巨大的人际交往方式。当由各类手机短信构筑的"拇指文化"空间越来越个人化、人性化的同时,人们也难以避免手机信息噪音的困扰。"噪音"是指手机短信中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危害公共安全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的信息。我们完全有必要从手机的传播特性方面,分析噪音产生的根源,探讨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8.
顾荣 《新闻知识》2004,(8):23-24
手机短信息服务简称手机短信(shor tmessage Service(SMS)),是GSM网提供的一种服务。于1992年诞生于英国的手机短信,在短短十年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据统计,2000年,中国短信量是10亿余条;2001年是189亿条;2002年全年达到爆炸性的900亿条。用拇指收发信息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9.
核心阅读:手机短信有“第五种媒体”之誉,当前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影响力巨大的人际交往方式。当由各类手机短信构筑的“拇指文化”空间越来越个人化、人性化的同时,我们必将难以避免手机信息噪音的困扰。从这个角度而言,噪音是指手机短信中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危害公共安全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的信息。本文试图从手机的传播特性采分析噪音产生的根源并探讨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0.
手机短信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个新的渠道。利用手机短信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将相关内容进行适应手机媒介特点和大众接受习惯的符号转换,使短信内容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还要区别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吸引大众主动参与相关的短信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