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深圳市,又称“鹏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西部与香港隔海相望。1980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大都市。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和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其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到2010年,深圳将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相似文献   

2.
1995年南平撤地设市以来,中心城市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经济竞争力大大增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申的地位不断提升,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空间、拉开框架,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走城市科学发展道路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到,北京市“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要“强化首都职能,突出首都特色,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里并没有提到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4.
一、北京面临挑战北京与上海都是对中国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超大规模城市。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上海是全国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和上海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北京按照中央的指示,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科技和教育中心。上海自1992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13-14%的高速度增长,其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正在朝着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全国科技、信息和文化中心之一的方向发展。(一)全国人类发展指标排名,上海名列第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2月发表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将北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和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①《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为在21世纪中叶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基础。”据此,北京市21世纪的发展目标为“三个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中心。一北京之今日1.差距国际城市指具有一定规…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首先要确定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即通过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促进中心城市的功能开发,强化其对周边地区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是我国推进全国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模式,今天仍然适用于加快西部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摇篮。由于中心城市在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建设中的引导和辐射功能 ,因而在国家或地区现代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基于其在为城市经济社会进步提供知识保证和人才支持、促进教育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扩大城市规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于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推动中心城市现代化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独特的意义。一、中心城市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在现代城市发展中 ,尤其是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很高的中心城市 ,高等教育发展对中心城市发展的功能与作用突出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发展作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首先要确定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即通过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促进中心城市的功能开发,强化其对周边地区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是我国推进全国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模式,今天仍然适用于加快西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深圳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提高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更高水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做法强化创新政策优势深圳制定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  相似文献   

10.
近十多年来,昆明的经济实力纵向比较有较大发展,但横向比较发展显得缓慢,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尚处中等水平。进一步提升昆明城市竞争力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城市竞争力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明确城市功能定位,着力打造品质春城;充分挖掘和展现昆明的文化特色与魅力;大力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昆明作为滇中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扩大开放,以国际化城市标准为参照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深圳积极倡导全民阅读和全民学习,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发展道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深圳从公共政策支持、学习基础设施、品牌学习活动、企业大学建设和关注弱势群体五个方面探索学习型城市建设经验,走出了具有深圳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建设道路。但是,目前深圳还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未来,深圳必须以学分银行建设为抓手,建立方便实用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底启动的武汉城市圈的改革与发展必将加快中部区域(武汉)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而武汉金融中心的建设对于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与美国中部金融中心城市芝加哥比较,武汉建设金融中心在区位、经济、市场和政府作用等方面具有较强同质性。与中部五省比较,表明湖北助推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对优势开始显现,这必将进一步确立和增强武汉在建设中部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州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是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构筑徐州都市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实现徐州都市圈建设的过程中,要构筑完善的城镇体系;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建立强大的经济支持体系,强化都市圈内大中城市的城市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14.
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特定区域内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区际、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中心城市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会制约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化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必须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扩大中心城市规模,提高中心城市要素聚散能力,促进层级城市网络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于2006年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布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市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这一战略提出后,全国各地超过200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深圳是国内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着力打造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使得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深圳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自主创新之路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希望为本溪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深圳”建设的视角考察城市文化建设与开放大学建设的关系,认为深圳在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新用人机制、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为深圳开放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针对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深圳开放大学,应该从培育开放大学精神、构建开放大学管理制度、形成开放大学文化符号、铸就开放大学文化品牌、丰富开放大学文化媒介、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方向等方面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它是搞活本地区经济,改善城市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基本条件。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创造良好的外资投资环境,已成为我市乃至全国各地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将他们在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方面的探索,比喻为“开荒地,耕瘦田”,所谓“以特别之为谋电大之位”。这种都市垦荒的“意境”,的确能够引发很多思考。在“学术圆桌”活动的前一天,中央电大召开了“全国中心城市电大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两个研讨会角度、形式不同,但主题都是围绕中心城市电大的建设问题。我们得知,中央电大成立20多年来,以这样的层次和规模、集中讨论中心城市电大的建设,还是第一次。一些中心城市电大校长在谈到电大教育的发展问题时,使用了“别无选择”这个词,引起了不小的共鸣。在这里,别无选择”既反映…  相似文献   

19.
加快推进郑汴新区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建设郑汴新区,逐步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与要素的共享,对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提高中心城市辐射扩散功能,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实现中原堀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体系建设是当今的热点话题,关乎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本文分析了国外高等学校体系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对不同城市类型的建设模式进行了划分.之后,以深圳市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新时期体系建设任务的提出为背景,进行了深圳高等学校体系框架设计.提出抓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区分不同高校的功能使命和发展目标,中心城市应按照“引领作用的研究型大学集群、适应高端需求的高水平院校集群、满足基本需求的城市高校集群”需要构建高等学校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