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学问:本文以“枣核”为题,小小枣核作用大。你能具体说说“枣核”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吗?小小枣核无论表现作品的主题还是安排作品的结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一,小小枣核表现了深刻重大的主题。思乡之情这个主题,有些作者是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的。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枚小小的枣核去表现。一位美籍华人,是“我”的旧时同窗,去国离乡日久,如今已是风烛残年,得知“我”即将访美,于是万里飞鸿,再三托“我”访美时带去几枚枣核,试种一下,以慰乡思。他到车站迎接  相似文献   

2.
<正> 著名作家萧乾的《枣核》,尽管用词平实,篇幅短小,却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究其原因除了精巧的结构,更主要的还在于它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具体说来,这种语言的朴实美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用口语,顺口亲切 ①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姑娘在哈佛教书 ②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③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以上句中加点的词,都是生活中老百姓常用时;作者经过精心提炼,把它们用到这里,鲜活利落,通俗易懂,读来顺口,听着亲切,给文章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特色。 二、巧用动词,形象逼真 ④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⑤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就明白啦。” 动词是所有词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词。作者深谙这一点,用词造句极其讲究。句④中用“托”说明朋友接受枣核时态度严肃而庄重。句⑤中用“揣’字体现出他对枣核的无比珍惜。一“托”一“揣”,把美籍华人朋友对枣核的珍重之态状写得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相似文献   

3.
陈敏 《考试周刊》2009,(20):60-61
“蚁穴堤溃”教学法,具体说来就是抓住一个或几个重要词语进而吃透全文的教学方法。本文从抓题目、抓文本中的关键词、抓住关键句、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抓住一点而带动全文教学的关键处,以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4.
《枣核》是一篇精读课文,所在的单元专题是“中华儿女”,单元的人文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课文以枣核为线索,描述了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怀乡恋国情结的民族。以小见大、托物言情是课文的主  相似文献   

5.
一般地说,每一篇课文都有一条红线贯穿全篇,指导学生阅读也应当有一条主线。事实上,大凡名师的课堂教学,或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有清晰的主线,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目全张的作用。该如何设计组织这一条主线?我认为: 一、抓关键词语设计教学主线有些课文中有一个或几个关键的词语,全文思路就围绕这些词语展开,我们可以抓住它们设计教学主线。如(白杨)一文。通过“高大挺秀”和“沉思”两个词语展开思路,描述了白杨的外形特征。表现了白杨高大正直、生命力强的特性,表达了爸爸希望儿女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的心愿。我们可以抓住这两个词语设计教学主线。现在,我们来看看特级教师  相似文献   

6.
品读萧乾先生的散文《枣核》,犹如欣赏一束鹅黄枣花,那花瓣虽然小巧素淡,普普通通,但分明有一股清香直往心里去,让人陶醉,回味无穷。 表面上看,作者只叙述了一件为海外朋友托带枣核的故事,实在是再寻常不过了,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动人的艺术魅力呢?掩卷思来,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巧设悬念,平中出奇的艺术匠心。 文章开头平平叙道:“旧时同窗来航空信,再三托我带几颗生枣核。”如拉家常,开门见山。但用“再三”二字,不动声色地透露出朋友恳切索枣核的心情,而且强调要“生”的枣核,又未说明用途,一开  相似文献   

7.
我们阅读文章时,经常推敲一些词语,那些看来“很平常”的词,一经推敲,确实能“挖掘”出好多深意来。但是,不是任何一个词语都意义深远,必须认真推敲。那么,哪些是有必要仔细推敲的关键词语呢?一、抓住反映作品主题的词语例如《枣核》一文,在叙述堆“北海”的过程时,用了“挑”“、拉”“、嵌”三个动词,直通文旨:山石是“一块块亲手挑选的”“,挑”字隐含的信息是:山石不求怪异名贵,只求与家乡北海之石相似。这是多么深厚的故乡情节!山石不请别人选,偏要亲自开车“拉”,然后把“小凉亭”等儿时记忆中的标志物“嵌入”北海之上,于是一腔思乡…  相似文献   

8.
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不同的句子组成的,特殊句子在文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一、放在文章开头的句子 这类句子往往具有开篇点题目、交代文章的叙事线索、奠定文章感情基础的作用。如萧乾的《枣核》:“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一封航空信,再二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以此为突破点,通过对这个突破点的深入探讨,以一驭百,抓住课文的关键,串成课堂教学的线索,搭建起课堂教学的平台,为孩子展现一个广袤无垠的语文世界,创造一个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  相似文献   

10.
在近几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听到最多的词语是“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而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上“出实招”、“用实法”、“见实效”。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应用题中,一般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引出数量关系的:一是由题目中明显的关键词语句子引出数量关系;二是题目中所涉及基本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三是题目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所以,分析关键词语,揭示隐含条件,正确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1.从关键词语句子引出数量关系 应用题中表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语有:“是”、“共”、“早”、“晚”、“快”、“慢”、“耽误”等。例如,“一段路,甲早出发3/2小时,却与乙同时到达。”题中关键词是“早”,由此引出的明显数量关系可列为文字等式:“甲时-乙时=3…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文选自茅盾同志的《苏联见闻录》。本文记叙了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奇妙的建筑结构和秘密的创设经过,表现了在沙皇统治下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和革命者的高度智慧。标题中的“地下”一词语义双关,既指在地底下,又含有“秘密”的意思。“秘密”是全文构思的关键。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条理清晰、引人入胜地向读者介绍了这个印刷所的“秘密”。下面对本文的修辞现象从词语、句式、篇章、表现风格方面各举几例并作简要分析 一、词语 1、动词的选用,准确、贴切。例如: ①你要是踩着那些窝儿下去……约摸爬过四米……顺着木头梯子爬上去……弯着腰走过这条隧道……  相似文献   

13.
《枣核》一文写了一位生活在异国“美丽的山城”,“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的已风烛残年的老人,托作者来美时为她带几枚生枣核,以在花园里试种的故事。本文情节简单,叙事朴实,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思乡之情。教学重点应在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和饱含深情的语言上;难点应在于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一人类崇高的情感上。对成年人来说,文中所叙之事不论是语言还是所表达的感情,都明白易懂;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由于经历、阅历所限,要完全理解课文中美籍华人的感情就绝非易事。若忽略了这一点,教学中势必会出现学生和作品人…  相似文献   

14.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然而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竭力回避或者“滑过”,或者教得一丝不苟,从字音到字形到字义进行科学准确地诠释,  相似文献   

15.
时下,人们的—个常用词语是“以人为本”,那么这“以人为本”与我们教育工作常说的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是什么关系?我们怎样从“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看待课堂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至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能不加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生字新词多而生僻的课文,着重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突破词语关。 在教初中一年一期语文《枣核》一课时,看到生字较多且不常见,如“蹊跷”、“镶嵌”、“山坳”、“玛瑙”、“故弄玄虚”等,我便叫学生课前自行使用字典词典,指导他们怎样查读音,怎样查意义,多义项中如何根据课文语境选择义项。再从字形角度掌握这些字的写法,还要求将与这些形体相近的字聚合拢来,分别组词。如“蹊跷”的“跷”形体近的有“挠”、“浇”等,再分别组成词语  相似文献   

17.
《枣核》一文真切地表达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深思恋,亲切动人。文虽短小,然于自然中有波澜,平实之中有起伏,真是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牢牢地吸引着读者。这种效果的取得,就在于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文章一开篇就出现了一个悬念,“一位旧时同窗写来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用途却很蹊跷”。一颗生枣核还值得“再三托付”?确实令人难解。  相似文献   

18.
乡愁是人类溯源追根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游子思乡时精心构筑的心灵圣地。无论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怅惘,还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的无奈,乡愁,从遥远的过往一路流淌,吟唱千年,成为漂泊者永恒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记忆的版图。萧乾的《枣核》,是当代乡愁系列中的经典之一,文章设悬精妙,情节生动[1];语真情深,天机自流[2];以枣核为线索,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3];以小见大,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4]。  相似文献   

19.
学完分子、原子的概念之后 ,李明同学觉得头脑中有一些模糊 .于是 ,他带着一些问题前去请教郝老师 .下面是李明与郝老师的对话 .李 :郝老师 ,我在叙述分子、原子的概念时 ,经常将“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一种”与“最小”这些词语张冠李戴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郝 :你刚才所提到的几个词语恰好是分子、原子概念中的关键词语 .如果记忆概念时将分子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一种”与原子概念中的“化学变化”、“最小”加以比较 ,那么叙述概念时张冠李戴的现象就会减少乃至杜绝了 .李 :为什么分子概念中强调“一种” ,而原子概…  相似文献   

20.
“精讲” ,即讲在精髓上 ,做到精确、精练、精彩地进行讲授。概括地说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词语、句段、篇章结构的能力。下面就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词语、句段、篇章结构等方面 ,谈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讲读课的“精讲”方法。一、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精讲在小学阶段 ,词语属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范畴。在讲授一篇课文时 ,教师应当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词语来讲。什么是关键词语 ?就是在文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词语。例如《观潮》一文中的开头一段 :“钱塘江大潮 ,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在这段话里 ,“天下奇观”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