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扬 《东南传播》2014,(2):83-85
网络交往已成为当下人们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虚拟自我更成为人们用以呈现自己的方法和途径。虚拟自我早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就存在,在网络普及于人们的生活中之后,便大面积以外化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从虚拟自我在网络交往中的呈现以及它的本质,来探讨在网络交往中虚拟自我带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组织从传统实体性型组织到虚拟组织,表现了组织在信息时代对工业经济时代的自我超越,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而网络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体系中的无处不在,又使得组织乃至虚拟组织都产生了新的特色,网络虚拟组织传播由是成为  相似文献   

3.
占琦 《青年记者》2020,(11):12-13
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网络社交时代,沟通从“线下”转至“线上”,人们大部分交流依靠网络进行,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网络社交成为日常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使个体屏蔽真实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诸多束缚,重塑自我“人设”,重构网络身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子系统组成,本我是原始我,超我是道德我,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中介.网络社交中超我脱缰,本我外释,自我重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形成了虚拟人格.  相似文献   

4.
论虚拟网络社会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虚拟网络社会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虚拟网络社会开拓了政治发展的新渠道和新空间,推进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虚拟网络社会也给我国的政治稳定、政府治理、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以及国家安全等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在特定范围内给我们的政治秩序带来冲击和挑战.本文研究和探讨虚拟网络社会对于我国政治发展产生的正面推动作用及其伴随而来的负面影响,并针对“虚拟网络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政治影响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人网是国内较大的SNS社交网络,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准确的用户定位,且对大学生群体社交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自媒体时代的先行者,人人网通过日志、相册、状态等功能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自我呈现的平台。同时来访、转发、即时回复、分享等功能使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能够得到良好的互动,满足了传播者渴望得到认可的心理。而人人网的实名制,使得大学生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新老朋友,巩固与完善了自己的现实社交圈。大学生通过虚拟的网络社交平台,进行角色扮演行为,从而对自己的现实社交圈产生影响。现在,人人网最应该做的就是保持其自身的特色,走向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有差异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早期研究者发现,因为自我差异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他们过于注重自我差异的消极效应,而忽略了自我差异的积极效应.网络的崛起,引发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网络情境中的自我情况,他们认为,人在网络中更易进行理想化的自我陈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当今网民热用的新媒体——微博,分析其使用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想自我”,研究发现,微博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建构理想我:通过印象管理策略来美化自我,将“理想我”投射于他人,虚拟想要成为的另一身份.  相似文献   

7.
陈舒一 《今传媒》2014,(8):127-128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传播学,都对人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的各种现象做了深入的研究,并阐述了精神交往活动的重要意义。在20世纪后期,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始普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导致了虚拟自我的产生。本文从"自我"的概念出发,观察人的主体性在信息革命中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探讨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特点,以及虚拟自我是如何建构的。  相似文献   

8.
王建丽 《新闻窗》2013,(1):55-55
一、网络虚拟舆论场的概念以及形成 舆论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或区域范围内,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从而消除个人意见差异,符合集体意识,多数人有共同意见和想法,可以自由发表自己观点和想法的场所。而网络虚拟舆论场则是由具有共同话题及兴趣的人们所组成的的网络场所。网络中的成员在现实中散布于各地,他们可以进行交流使大部分人达成一致观点。  相似文献   

9.
网络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传统社会的道德范式以服从为主,而网络社会的道德范式,只有上升至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才具有自律性,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学术理论上对道德的定义有两种,一是调整人们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实现人的全面自我完善和手段。伦理道德的产生与形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共同的约束,而网络的诞生,在现实社会之外又缔造了一个完全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社会。我们既不能为…  相似文献   

10.
罗艺 《东南传播》2021,(11):22-25
媒体融合时代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入驻新媒体平台,主流媒体关注关系在网络场域中重新产生,今日头条成为这一关注关系网络形成的重要平台.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今日头条平台中的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以主流媒体关注关系构建社会网络,对这一网络的基本结构、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指标进行测量,探究网络中的结构特征和现实属性,研究发现主流媒体关注关系网络具有强连通和弱凝聚的基本特征,国家级主流媒体与区域性主流媒体形成了主导与协同的关注关系特征,主流媒体存在关注关系同质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增加,虚拟人群因其在网络的存在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社会现象.虚拟人群在网上的表现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叛逆性特征,对该群体的叛逆性特征及成因的探讨,将有助于现实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微博媒体,通过构建微博社会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的融合模型,并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基于模型的微博社会网络对现实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联结、结构洞、社会资本积累、社会网络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虚拟社会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的融合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微博媒体,通过构建微博社会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的融合模型,并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基于模型的徽博社会网络对现实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联结、结构洞、社会资本积累、社会网络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虚拟社会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的融合模型。  相似文献   

14.
谭文若 《新闻界》2012,(17):39-42
网络群体已成为现代人媒介生存中的重要形态之一,是网络受众在媒介使用中不断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的结果。以迷群为例,迷成员在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理想自我和群体肯定的统一、通过情感的投射和共鸣、通过区别性和差异化的表达主动寻求着自我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社会,媒介技术建构的网络社交平台,从不同的角度构筑着现实并使社会悄然发生变迁。引人注目的是,当前新媒介技术更多注重于如何将其应用与信息生产、处理及沟通中,人们在虚拟社会网络中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形成中的非理性表达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网民积极大胆的发表意见,带有严重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其原因是群体压力下网民的从众心理,网络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缺位,社会生活的娱乐化倾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表达: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网络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网民...  相似文献   

17.
近年关于我们是否正在跨进一个所谓的“网民时代”的观点受到热议,可以看出,网络民意的影响已经从虚拟蔓延到了现实。随着以兼容化、数字化、交互性、多媒体、开放性、个性化、全球性等为特征的网络传播的发展,文化传播的主体——人,在和网络的互动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网络语境。  相似文献   

18.
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为了在网络的自由言说空间中表达观点、意见和建议,努力对政治事件、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并获得身份认同。网民的身份认同对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案例分析中,研究我国网民身份特征及加强网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袁丽媛 《新闻世界》2010,(11):194-195
"网络暴民"是近几年网络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从虚拟空间的攻击谩骂延伸到现实中的暴力行动,与"网络暴民"相关的负面舆论激起了人们关于虚拟社会、个人隐私以及网络媒体的理论反思,"网络暴民"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包括匿名传播的媒介环境、经济利益的现实驱使、网络监管力度的不足以及虚拟人格和"群体极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景珣 《新闻世界》2010,(12):137-138
新兴网络交往方式——社会型网络社区的出现,在对网络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同时,通过实名制等方式,促进了网络虚拟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融合。并利用网络社区的多样化形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型网络社区背景下人际传播的新特点,以及存在的一些缺陷等,并对社会型网络社区的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