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符聪 《东南传播》2011,(9):131-132
网络红人“犀利哥”被走红、被出名到成为大众消费符号的对象,历时仅仅60天,网络这一“符号工厂”为网络红人的生产、传播、消费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2.
傅毅飞 《新闻通讯》2010,(10):49-50
近年来,像“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很傻很天真”、“被幸福”、“犀利哥”……这样极富特色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影响并丰富我们的生活。所谓网络热词,又称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忠波 《新闻窗》2010,(4):118-119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媒业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不同媒介之间原来泾渭分明的界限已经目渐模糊.各种媒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甚至是传播营运上,都体现出了一种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现象。这一现象被新闻业界和学界冠之以“媒介融合”之名。  相似文献   

4.
孙亚光 《今传媒》2012,(9):40-4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越来越多的呈现出自主化、多样化、活跃化的特点。而就在这样一个草根阶层崛起、网民群体意识增强的媒介格局之下,众多独具个性的"网络红人"形象应运而生。本文以"犀利哥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身对于此现象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从那个被命名为“犀利哥”的乞丐。被网络和媒体关注,“哥”现象就层出不穷。“哥”的出现往往既搔到了社会的“痒处”,让人忍俊不禁;又触到了社会的“痛处”让人感慨万千。他们其实都在投射着今天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在复杂转型中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从1997年的称自己是被“媒体杀死”的“张金柱案”.到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许霆案”,十年之间,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媒介审判”现象日渐增多,成为新闻传播学界、法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法制报道应如何避免“媒介审判”是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传播之变     
人际传播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不少人感到,当传播进入多屏化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屏幕沟通、借助屏幕表达,人际传播方式已经渐行渐远了.不过,被遮蔽的现实是:人际传播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迎来了自身的超越;媒介融合生态下的“人机交往”正逐渐构成对原生态人际传播的一种超越与回归. 以强大传播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聚为基础,“网络连接一切”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不仅媒介成为人的延伸,可穿戴设备使人与物的连接日益紧密,人也构成媒介环境的一部分.互动传播常态化,并深入向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化、浸入式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冰冰 《新闻前哨》2006,(8):99-100
“媒介事件”是近年来作为解释和概括新闻传播界的某些现象而频繁亮相的一个概念。从新闻传播角度对媒介事件的阐述已经汗牛充栋,本文试图从营销传播的角度分析媒介事件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璜 《传媒观察》2006,(8):43-44
新闻学视阈中的“妖魔化”,如今被归结为一种典型的“负传播”,指媒介在新闻报道中既有丑化、矮化报道对象的主观故意和组织行为,又存在报道片面、报道倾向错误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伴随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媒介技术的快速革新、信息传播的渠道多元以及审美需求的日益多样,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联播体”一度陷入传播效果被削弱甚至僵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媒介力量:构建场──试析媒介的长期潜在效果陆敏一、回顾早期传播效果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受众是被动的,毫无抵抗力的人,极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媒介被认为威力无穷;传播效果直接、强劲。即“子弹理论”或“皮下注射针理论”。从现今的角度看,这种理论无疑充满了绝...  相似文献   

12.
“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媒介角色与功能有不同的认识。早期“现代化”理论依据传播“强效果”论,将大众传播媒介设定为“神奇的增殖器”,媒介在这一发展理论模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依附理论”阶段,媒介的角色被调整到一种次要的位置,其效力必须通过与社会传统的传播网络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在“新国际体系”阶段,传播效果和传播角色重新被认为居于重要位置。作者认为传播媒介功能的发挥,除了平等的国际传播环境和全民参与的内部条件外,还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整合程度、受众能力、传播制度等因素,只有诸多因素和谐发展,媒介才能在国家发展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山寨春晚”作为山寨现象中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正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将就话语权、节目忠诚和媒介传播的社会功能等方面从传播学角度对这一当前热点话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犀利哥”事件报道与媒介功能失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洁 《新闻实践》2010,(4):35-36
传媒在“收视率为王”的利益驱动下,将其娱乐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而社会监视功能却越来越弱化,甚至导致了“社会雷达”的失灵。最近的“犀利哥”事件报道正是媒介功能失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在自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过去传统媒介所依靠的通过专业媒体人、公共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具有的高素质去传递信息内容并保证其所传递信息的质量和权威性,以期能够引起更多社会关注的传播、运营模式变得愈发困难后麦克卢汉主义学者保罗。莱文森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其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偿。补偿性的媒介并不比最初的媒介本身更能‘无噪音’地解决问题。相反,他们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带来的“噪音”比带走的要多--通过提供一个陷井而不是绝对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媒介的融合,更是通过媒介的融合,达到文化的融合。这一现象和趋势至少从三个维度对大陆当下传播教育与实践提出挑战:后结构主义下的媒介主体化;媒介主体化下的对抗式解读现象的应对;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教学、新闻传播学生就业、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媒介奇观视角下的电视相亲节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青年记者》2016,(17):61-62
媒介奇观理论概述 “媒介奇观”理论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凯尔纳首次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德波尔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景观”概念,其所谓“景观”是指“被展现出的可视的景观和景色,也可以指一种有意识的、主体性的作秀或者表演”.道格拉斯·凯尔纳以美国当代文化现象和德波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媒介奇观”概念,具体的含义是“包括媒介制造的政治事件、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在内的,能够充分体现现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能够引导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现象”.在其“媒体文化三部曲”之一的《媒介奇观》一书中,凯尔纳细致地分析了耐克、麦当劳、乔丹、辛普森等案例代表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奇观,这种奇观逻辑被当代电视采用,通过各种传播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奇百怪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17.
李景中 《青年记者》2010,(12):38-39
2010年的春天,如果你不知道“犀利哥”是谁,估计会被身边人鄙视。这个被网友们称为有着刘德华的鼻子和嘴、日本人气王水岛宏的眼睛和脸型,有着韩寒的不羁、梁朝伟的潇洒,头发蓬松,眼神忧郁的乞丐王子“犀利哥”,是2010年开春以来最火爆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18.
根据媒介进化的阶段性特征,传播学学者分别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人体延伸论”和“媒介补救”理论,从非言语传播视角分析这些理论发现如此重要的非言语传播却在媒介进化过程中屡遭遮蔽,而且经常被传播学研究所忽视.传播的深层欺骗性在于其借助非言语传播构建肖似的“拟态环境”,隐蔽地影响受众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新兴媒介延伸了人体言语传播功能,却导致非言语传播功能丧失;虽然各种新媒介结合自身特征,采取多种补救手段,但是对非言语传播的补救仍显乏力.媒介进化趋势仍将进一步创新非言语传播符号,回归并超越人际面对面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并实现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的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19.
陈萍 《新闻传播》2010,(7):35-35
近年来,“媒介融合”、“媒体融合”、“融媒”或是“通媒”这样的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国外传播学界用“Media convergence”来命名这种潮流现象.是指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重组.交融与互动.是不同媒介形式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合作,本文主要阐述了媒介融合是如何给电视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到了电子媒介时代也不例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文学改编热”以来,许多现代文学经典都被搬上了银幕,但笔者也注意到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改编趋势逐渐变缓.本文就拟以现代文学经典为研究对象,探析它们在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时所遇到的困境,分析其传播“遇冷”的原因,以期对现代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获得一点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