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但并未在越地普遍建县。菰城县为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封吴后所建。春申君以什么身份置县,为何在此地置县,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洽州镇远县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历史。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荣获  相似文献   

3.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管辖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横亘着一条大河,"河中"一般都写有"楚河汉界"四个大字。据《史记》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也就是说,鸿沟就是楚河汉界。"楚河汉界"究竟在哪里呢?据记载,历史上的楚河汉界是在古代豫州荥(xínɡ)阳成皋(ɡāo)一带,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此后,楚汉两军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  相似文献   

5.
好太王时代是高句丽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因此地方统治制度也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意义。其制度安排包括:在相对稳定的征服地区,基本上以一座中心城邑为镇城,派出"守事"加以统辖。至于城邑以外的广大地区,应该主要是当地的被征服土著民户,往往以"谷民"称之。只有新"略来韩秽"地区,由于百济时代的经营,而形成"城-村"体制。在旧辽东、玄菟、乐浪地区,修建山城,并沿用了部分汉魏旧城,基本形成重要军镇对附近平地城、小城的统辖格局。在旧五部核心区,曾一度试图恢复五部体制,但是,随着兴起于征服地区、军事对峙地区的"城-谷"制的发展,王权对城的直接支配日益成为主流;而五部之民被派往各地城邑戍守,则进一步加剧了部落民的离散。因此,五部体制走向衰落。当然,在城、谷的基层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千(小兄)-百(百头)-十"的半部落半行政的民户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筑丘人     
孙力 《孩子天地》2013,(5):20-21
密西西比河东部的林地是北美洲最肥沃的地方。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有人开始在这一带打猎和耕种,他们是北美洲最早的原住民。因为他们习惯生活在一种土堆式的屋子里,因此他们被称为"筑丘人"。最早的一批筑丘人是阿德纳人,他们以狩猎和耕种为生。公元前200年左右,霍普韦尔文明发展出一个密集的贸易网络,人们将产品通过  相似文献   

7.
东瓯国是西汉初年在今浙南温州、台州、丽水一带建立的地方性封国,最早被载入《史记.东越列传》。公元前192年东瓯立国并建都,开启了温州行政建制历史的先河,对今天温州行政区划具有深远影响。通过史料文献和考古资料考察,东瓯国都城在今温州城区,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但疆域面积有限。其西界疆域当难逾越飞云江流域,界限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金陵邑城是金陵邑之治所,系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败越后所筑,至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城废。金陵邑辖域主要包括今南京主城区及周围的江宁区,旧说金陵邑隶属楚设江东郡并无确证。六朝之前的金陵有二,一为江东之金陵,一为茅山之金陵,金陵邑实得名于金陵山(即后谓之钟山)。金陵邑城规模不大,孙吴在其基础上起建了石头仓城,所谓"周七里一百步"乃属石头大城。金陵邑城位于南京城西之石头山,其故址推测在今清凉寺及其南侧一带。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0,(4):F0002-F0002
奥尔梅克文化遗迹湮没于墨西哥的荒野之中已达数千年之久,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被部分发现。奥尔梅克文明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其极盛时期约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  相似文献   

10.
道国是周代淮河上游的一个小诸侯国,姬姓。它处于中原腹地的南端,南临淮河,北接中原,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当楚人北进淮河流域时,道国成了楚国实质上的附庸,约在公元前500年前后,被楚昭王所灭。道国故城即汉晋时期的阳安县故城,在今确山县北、驻马店市区南部的古城镇一带。20世纪80年代在周代道国故地确山县竹沟镇出土的"嚣伯匜"与道国无关。  相似文献   

11.
升天塔是荆门市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始建至今,已达370余年。升天塔建筑史历时219年,共有三位不同历史时期的官绅对其建设作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1642年致仕乡绅胡化创筑水口塔,1751年荆门知州舒成龙续建水口塔并取名升天塔,1861年荆门知州黄昌辅改建升天塔并至此定型,传承至今。升天塔融铸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砌进了"三公"造福一方的人文情怀,见证了荆门这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过往,值得珍惜、保护、研究、宣扬。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742年至公元前688年这五十多年间是和氏三次献璞的年代。楚文王"伐申过邓"到南阳,才见到了抱璧而哭于楚山之下的和氏。文王让玉人理璞得璧。出产名玉的独山,山下有和庄,和姓至今生繁不息。以其时、其地,其山、其人论之,和氏璧必当出于南阳独山,和氏璧是今天的独山玉。  相似文献   

13.
在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社会(距今约5000年),荆门已有了沙洋县五里铺镇的"马家院"、后港镇的"城河"等原始文化古城。此后五千年文明史,连绵有序,分布密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原始文化,楚文化和明帝王文化。几者间,又以楚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在国内外影响最大。大薛家洼王陵,是我国发现的唯一的楚王陵园;郭店楚简,是我国最早的原装书;战国女尸,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湿尸,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尸",它们都是荆门历史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埃及素有“金字塔之国”的美名.因为从公元前3150年完成统一,到公元前332年被古希腊征服的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中,古埃及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而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被称为“一个地球伟大文明的遗嘱”的金字塔.  相似文献   

15.
古都西安,历史上曾有11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时间之长和文物胜迹之多,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被誉为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历史博物馆”。现今耸立于市中心地带的西安古城垣,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其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宏大,均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宏伟的汉代“斗城’西安城墙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将都城设在今临潼县以北的栎阳。后在谋臣张良的建议下,迁都长安。新营建的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城以北的龙首原北麓(今西安城西北5公里处的汉城乡一带)。因地形原因,城廓形状为不规…  相似文献   

16.
番国,为祝融八姓中己姓的一支,春秋以前在中原北部立国,至春秋前期南迁至淮河上游的信阳市平桥区一带,或称"鄱"、"潘"。后世出土为数较多的番国青铜器,铜器铭文多自称"番君"、"番伯"、"番子"等。番国在春秋时期较早归于楚国,从信阳市的平桥区向东迁移至固始县。公元前504年吴人伐楚,获潘子臣,取番地,番国最终灭亡。番国贵族在春秋中期便入楚王室为官,如潘崇、潘尫、潘党等。尤其是潘崇,在春秋时期楚国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番国文化呈现出中原文化、淮河流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特征。  相似文献   

17.
赤嵌楼是台南市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赤嵌一带曾称赤嵌社.相传明代永乐年间郑和远航南洋,副使曾在此登陆取水.1624年荷兰侵略者窃据台湾后,为了长久盘踞台湾,就调来战舰炮艇强迫台湾人民在安平县外围一鲲身岛上建筑台湾第一座城堡——安平古堡(赤嵌城).荷兰人称为热兰遮城,中国人仇恨荷兰侵略者,又称它"红毛城".赤嵌城在今台湾台南市西郊,于1630年建成.当时三面临海,东与今台南市街区隔海湾相对.据史书记载,赤嵌城的修建"城垣用糖水调灰垒砖,  相似文献   

18.
息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方国早在商代便已存在于豫南地区,主要活动于淮河上游南岸的今信阳市罗山、光山境内。至西周时期,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在商代息国旧地重新分封同姓方国,也称为息国,文王第三十七子羽达为第一代息国君主。周代息国始为伯爵,后为侯爵,活动中心向北移至淮河北岸,主要在今天信阳市息县县境,故城在今息县县城西十里处的青龙寺。姬姓息国在公元前683年为楚人所灭,息人被迁往楚地安置,息君自称为“息子”。息国故地沦为楚的一个县,成为楚人向北与北方诸侯逐鹿中原和向东经略淮河中游地区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段堪比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1939年至1944年的5年多时间里,东起山海关以西的九门口,西至赤城县的老丈坝,北自宁城、围场一带,南到迁安、遵化,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7万个村庄、380万间房屋被烧毁,39万名劳工被奴役,35万人惨遭屠杀、虐杀,140万人被驱赶进被称为“人间地狱”的“人圈”……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伐齐而开挖"邗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背景涉及春秋吴国国家战略从"联晋抗楚"到"兴霸成王"再到"北进争霸"的历史演变。正是吴王夫差时"北进争霸"国家战略指导下的伐齐战争准备,催生并导致了邗沟的开掘。后世,"邗沟"既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之一段,更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