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百泉书院是我国古代一所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书院。自魏晋时期孙登在苏门山隐居开始,到元代的太极书院、明清的百泉书院,最后至清末被改为现代学堂退出历史舞台,百泉书院前后历经1 700多年,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在宋元时期一度成为全国理学研究中心,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随着不同时期儒学大师的出现和官方逐步介入,百泉书院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场所,具有学术研究、传播文化、针砭时政的功能。创建于后周广顺元年(951年)的百泉书院,是我国古代创办的存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一所书院,是宋元明清时期具有全国性规模的文化教育中心。北宋时期,邵雍曾在此创建了百源之学,百泉书院成为理学的发祥地之一。在战乱频繁的宋元之际,百泉书院成为理学复兴的教育中心,开创了理学风行全国的局面,促使理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明清更替之际,百泉书院又成为全国规模的理学反思和批判的中心,主导了理学向实学发展的方向。由于百泉书院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和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研究百泉书院,对于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遗产、承继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上,百泉书院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邵雍、姚枢、许衡、孙奇逢为代表的百泉儒士不仅创立了宋明理学,也发展、传播了宋明理学,使百泉书院成为宋明理学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4.
百泉书院始建于公元951年,其独特的教育和管理模式,给中外教育史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宋末元和明末清初的两个历史时期,百泉书院作为全国的化教育中心、全国三大最高学府之一,地位特别重要。研究和探讨百泉书院两次复兴的沿革和教育规律,对于当代的大学改革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百泉书院的前身为太极书院,其兴起与邵雍等诸位理学大师倡道苏门山密切相关。至元,理学名家姚枢、赵复、许衡、窦默等纷纷栖居苏门讲学,使书院很快成为北方理学传播的中心。明代经多次修葺,书院制度日臻完善。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任主讲多年,使书院再度成为北方人文荟萃之地。因而,百泉书院在中国理学及书院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百泉书院是元初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在战乱频繁的宋元之际,百泉书院以复兴中原文化为己任,致力于理学的践行,积极用世,践履于时,促使元政府确立了汉化政策、重农政策,开创了理学风行全国的局面,并促使理学成为官学,为元初中原文化的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徐勇(笔名徐梓)副教授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书中论述了朱熹开创的书院传统的精神及其历史贡献和教育价值,探讨了元代统治者对书院的矛盾的心态及书院政策演变的历程,详细考察和分析了元代在书院创办程序、山长委派、拨置学田、官府直接创建等方面的措施,揭示了元代书院官学化的发展趋势及实施状况。全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是书院研究中的一部力作《元代书院研究》出版  相似文献   

8.
元朝政府文教政策的调整,各处地方官的积极推动,南宋遗民儒士、理学家、普通民众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及宗族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上述各方力量所形成的合力,促成了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按所在地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特别是淮河流域一带,书院创建较少。按创建年代分,元代中后期安徽境内新建书院较多,也有不少前代所建而在元代得以留存的书院,经过修复被重新利用。按创建主体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绝大多数为民办,官办相对较少。由于元朝政府对书院控制的加强,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官学化趋势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9.
元代庆元路是书院教育发达的地区,有书院十二所,分布于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慈湖书院以外,庆元路绝大部分书院传授程朱理学,反映了元代理学逐步一统天下的情况。从书院建筑布局和书院管理来看,元代书院出现了明显的官学化倾向,反映了元朝国家对书院管理和控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     
国权先生对北方书院,尤其是河南书院不断研讨,孜孜以求,近日又有《百泉书院探微》问世,读后获益良多。国权先生推测,百泉书院的前身为太极书院,可能是邵雍的的讲学之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推论。邵雍是理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人物,他“基本上用自己创造的像数学体系来概括宇宙间的一切”(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上册,第183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书院在学术史上便有着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中国唐宋以来重要的地方教育机构。在处州地区风俗习尚改变和教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书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文主要是对各时期的多种方志、其他文献和一些碑刻材料进行分析,勾画了处州地区宋元时期的书院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12.
苏天爵是元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从籍贯家世、国子求学、任职翰林、秉公执法、为官江浙等几个阶段对苏天爵的生平加以考述。  相似文献   

13.
在飞天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道家飞神羽人相结合,逐渐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敦煌飞天图象,敦煌飞天的发展始于十六国,终于元代,跨越了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现存六千多身,大体可分为雏形期、成熟期、瓜沙曹氏画院时期。  相似文献   

14.
莆田文学是明代福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福州、晋江等地不同,莆田文学较为传统、保守,带有浓郁的理学背景和士大夫色彩,一向被学界所忽视。这一文风的形成,远溯宋元理学传统,近以明初翰林应召为契机,以强势的地方科举文化为依托。通过翰林官员和其他政府官员的言传身教,借助诗学师承、致仕耆老会等途径,将馆阁文学、京城文学中的一些官方元素注入地方文学活动之中,这既是儒家思想引导下的一种对地域公共社会的文化控制和文学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央文学与地域文学之间的积极互动。  相似文献   

15.
"六书"研究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许慎《说文解字》为载体的"六书"理论自其问世以来,至今已近两千年。纵观整个研究过程,其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即东汉为其研究的创立期、宋元明为中兴期、清代为鼎盛期、近代以来至今为新时期。这种演变展示了各个时期独特的成就、独特的学术风气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6.
阮元是清代乾嘉道时期的名臣、著名学者,于嘉庆二十二年八月(1817年)至道光六年夏(1826年)任两广总督。其间又多次兼任广东巡抚、学政以及粤海关监督等职,对清代嘉道年间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抵御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加强海防、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方面;而最重要的是对岭南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学海堂的创立。学海堂继承两汉以来的学术传统,在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上均有许多创建,它不仅是一所"专勉实学"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发表学术成果、促进学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出版机构,对岭南地区的教育、学术文化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7.
学界虽对关羽信仰关注较多,但对蒙元时期的关羽信仰却探讨较少。关羽这一汉人信仰在少数民族统治的蒙元时期同样流行且被广泛信仰;元文宗对关羽的册封虽带有极大的偶然因素,但用意深远;元杂剧的繁荣推动了元代的关羽信仰。对比宋明和元清对关羽信仰的不同利用,可以洞悉他们不同的文化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18.
庙学却是各级儒学,元代在儒学教育上继承了两宋以来的高学合一制度,使祭祀与教学相结合的庙学制度更加完备,朔望祭祀、讲书是元代各级儒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祭祀是元代庙学制度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元代诗论研究过去多以传世的元代各种诗话、诗谱为研究对象,且不说这些书有一部分是伪书,其理论价值也不高。我们以新出版的《全元文》为研究对象,认为元代诗论厚古而不薄今,师古而不泥古,注重性情,同时又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推崇清新自然的诗风,追求恢弘深远的意境,真率自然而又典雅含蓄的语言。元代诗人转益多师,诗歌理论实是外宗唐,内崇宋,在学习唐宋的基础上求新变。  相似文献   

20.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