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陌生化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处理以移植原文本的陌生化特质,延长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增加审美愉悦.文学翻译对陌生化语言的恰当处理,其实质是对源语语言文化异质性的追求,也是文学翻译满足读者期待视野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和当然要求.文学翻译对陌生化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的解读与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使译语读者能够顺利理解源语语篇的陌生新奇之处,又要充分照顾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充分尊重源语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对陌生化的处理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避免文化冲突或文化错位等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李小霞 《文教资料》2013,(25):30-31,33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本文借鉴翻译文化学派的意识形态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讨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选材的影响。以中国文学翻译史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将中国文学翻译史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探讨意识形态和当时阶段文学翻译选材的关系,从而得出在文学翻译选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翻译选材都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因素对异国文化的过滤是一种常的现象,而对外来文学的过渡在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强调在文学翻译中应特别重视理解和把握语言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翻译。正确理解文化语境是文学翻译的关键。因此翻译中应充分考虑到文化语境,从而向译文读者传达清晰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世界文化交流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翻译在单纯的语言转换的基础上对原文也进行了一定的再创作。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下的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文化误读,为了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必须要慎重对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因而文化误读也是目前翻译理论界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就文化误读的产生及接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是一种语言与另外一种语言的转换。为了能更好的践行翻译实践活动,译者应首先分清楚文本类型,以及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从而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化语境在对语言的使用以及语言功能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文学翻译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翻译来说更加复杂,它同时涉及了相当多的文化因素,所以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文化语境下原文所特有的含义。本文以文化语境为切入点,从感情色彩、源语言、译入语与译者等方面探究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因为文学翻译属于文学范畴,所以文学翻译家们的文学翻译是再次的创造。在文学翻译的创作工作中,它涉及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许多因素。翻译作品时,原文的含义适当不适当,内容准确不准确,语言流利不流利,文化特色是如何表达的,这些问题是文学翻译编辑们应该特注重的。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编辑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策略的相互运用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21世纪,文化交流作为文学翻译的重要历史使命推进着文化发展的进程,从而要求我们采取更有利的翻译策略,而这一策略需要更好的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运用好顺畅的汉语,更好地译意外国文化。本文通过对翻译策略的叙述,用动态和辩证的观点对文学翻译中策略的选择做分析,得出:不同环境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是与文化、语言、翻译目的、读者、译者等因素相结合的,也只有把这些因素相结合才能达到文学翻译真正的目的,即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由于语言文化存在差异,翻译活动存在时翻译损失便与之相伴而生。较之其它类别的翻译,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尤为明显,翻译中更是有得有失。在文学翻译中,对因各种因素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的。《德伯家的苔丝》原著不论在语言内容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独具特色。张谷若先生在其中译本中大胆运用各类补偿方法,在语言、文化、风格上都较好地表达了原文。  相似文献   

11.
高悬于夜空的月亮由于其月相变化蒙上了神秘色彩,成为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母题,它积淀了浓郁的人类文化情蕴,反映不同民族文化视野,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月亮自古以来就是女性的象征,月神也以女性形象出现;而日本的月神"月读命"却是位男神。通过对神话形象的比较研究,对两国月神的性别进行对比并探究其异同的原因,指出中日神话中月神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特征以及地理环境不同所决定。  相似文献   

12.
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观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重要的关键词,曾被许多英美女性主义研究者研究。在关键词"androgyny"的译介中,它经历了一个文化碰撞和文化对话的语义演变过程,词语的意义不是由西方理论规定的,而是在不同文化场合中游走。  相似文献   

13.
方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著名的小说作家,她被论者归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已是定论,同时,方方小说中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其市民题材经典作品《风景》中,显现出棚户区生存环境所反映出的棚户区文化特征:痞性文化;在其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湖年谱》等中,折射时代环境对知识分子的文化投影;在其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奔跑的火光》中,展示出当代商业时代都市和乡村女性所处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环境。初步探讨方方题材各异的小说中的文化意蕴,以便深入认识其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坛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初期,酷儿理论作为继女性主义之后一种新兴文化社会理论在欧美思想界极为盛行。queer是性别文化研究的关键词,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对关键词的翻译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对关键词queer的译介经历了文化碰撞和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西方学理论和化语境中,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本”这一词成了一个非常玄奥的概念,本,作为学之具体表现的实体,成为批评家和学理论家批评活动和心智活动的场所,对它的理解和阐释方法,构成了西方学理论嬗变和转型的晴雨表,本以历史线性的方式,参照当代学批评理论,围绕“所指”,“能指”,“化本”等概念,演绎了学客体在批评主体那里的增生和变化,即学由作品到本到学化的转变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艺传播是横亘于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之间的一个审美中介,是完整文艺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传播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接受效果的差异。文章在介绍西方现代传播学与文化传播理论的基础上,考察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文艺传播行为及观念,以发现人类传播的演变轨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指出文艺传播方式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三个阶段,反映了其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文艺传播的进步,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艺术发生双向互动;新世纪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更应理解和运用好文艺传播这一中介。  相似文献   

17.
"风骨"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蕴含着深远文化传统和当时社会风尚的关键词,由一个普泛性概念逐渐演变为美学范畴进而成为文学理论批评范畴,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风骨"是一种整体的美,向内与"气"贯通,向外则与"采"连缀,是对文学作品之情志蕴涵、体性特征与艺术及审美感染力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张华对陆机甚为知赏,对其文学创作亦多批评,其中有句“才多”之评。张华“才多”之评切合陆机文学创作实际和文学理论主张,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张华自身的文学风格背景,且此评对后世陆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抒情主体的转移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本文从抒情主体转移的角度,来考察词“别是一家”的文体特质。首先,比较了诗、词中抒情主体转移现象的异同,由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所限制,导致了词的抒情主体以歌妓为主。其次,本文从文化背景和创作主体两个角度,考察这种现象之所以形成。认为:燕乐风俗、歌妓制度是词之抒情主体转移的文化背景;文人士大夫的双重性格是词的抒情主体转移的必要条件。最后,分析了花间词和“花间范式”,认为“花间范式”是抒情主体转移所造成的词体定型,由于后代词人皆以花间词为“鼻祖”,由此确定了词的那种“要眇宜修”、幽隐深微的文体特质。  相似文献   

20.
"红"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眼目"。本文分析了"红"这个中华文化重要意象对表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以及霍克斯在翻译中改"红"为"绿"对原作意义造成的巨大损失,指出译者在翻译处理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词语及意象时,应该树立并实践"文化融合"观,以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