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新闻圈里的年轻人碰到一起,互相打问:嗨,你又在弄什么呢?如果说是某月某日在本报写了一篇什么报道,引起什么反响,这种回答已经不大提精神了,时髦的回答是:正在写一本什么什么书,某家出版社准备出版! 对书本还怀有敬意的朋友不禁要问:难道写一本10多万字的书比写一篇上千字的报道要容易不成?笔头子写顺了的记者或许很有一部分要给予肯定的回答,特别是面对所谓的热门话题时。如若不信,试举一例为证。比如说报道物价问题吧。经过10来天马不停蹄的采访,又用三五天找资料,这时,你掌握的材料要用来写一部10来万字的纪实文学已不太难了。你可以把你采访来的每一个细微情节都用上,下脚料都可以加工成花边贴上,然后再用你学得拉拉杂杂、一知半解的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等等把这些材料串起来,再来一些幼稚的或深刻的分析,发一些不痛不痒或振聋发聩的议论,还可以从你某一个深刻的思想出发,进行充分的合理想  相似文献   

2.
假若让你去采访报道一个会议,或者一个庆祝典礼、一个剪彩仪式,你准备从何处写起? 你可以开门见山;某月某日,某地举行了一个什么大会,某某领导同志出席并讲了话,他说……你也可以首先渲染一下气氛:战鼓咚咚,红旗猎猎。某月某日,多少多少群众汇集在什么什么地方,庆祝什么什么……当然,你还可以写得轻灵一些,优雅一些:一带红绸,一把剪刀。“咔嚓”一声,剪出了一个新的世界……你能说这样的会议新闻写得不对吗?充斥于报刊和广播电视中的会议消息不就是这么写的吗,它们事实俱在,五要素俱全,哪一点儿不符合新闻写作的“规程”呢?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新闻报道像射箭一样,每发一篇稿子都像射出一支箭,能不能射中,就看你写稿前明不明“的”,心目中有没有靶子,这靶子就是稿子的针对性。许多稿子未被采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针对性。写稿不能老凭热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前,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稿?这篇稿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再把你要写的东西拿到全局去比较去  相似文献   

4.
留心身边事     
我在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写新闻稿件不需要什么特别“天份”,主要是看你能不能认真地采写,处处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些初学者,写什么,怎样写?他的唯一依  相似文献   

5.
无论写什么内容,首先须从结构入手,把握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部分,把这三部分吃透了,写好了,你这述评也就成功了。  相似文献   

6.
时下,新闻圈里的年轻人碰到一起,互相打问:嗨,你又在弄什么呢?如果说是某月某日在本报写了一篇什么报道,引起什么反响,这种回答已经不大提精神了,时髦的回答是:正在写一本什么什么书,某家出版社准备出版!对书本还怀有敬意的朋友不禁要问:难道写一本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什么题材都想写。可一位老报道员对我说,初学搞报道,应多写身边的兵的故事,不要写部队中心工作的稿子。对此,我迷惑不解,果真如此吗?清指点。81252$队荣吉民范奋民同志:我翻看了不少文件和有关规定,屯问过一些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从未见到或听到初学写稿者“必须写什么,不能写什么”的规定。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讲新闻自由的。只要你写的稿子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内容又真实可靠,且不违反各种规定、法纪,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完全由作者自己来决定。如果你对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8.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9.
由受众到网众(1)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总是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你写什么,他们就只能读什么;你讲什么,他们就只能听什么;你播什么,他们就只能看什么。他们只能在媒介每天为他们“设...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采访记者,本身就是一件难事.何况你又是《解放军生活》杂志社堂堂的副主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当笔者拨通你的电话时.你一听使哈哈笑了起来:“写我?我有什么好写的?”也许是出乎你的预料吧,当笔者突然闯进你的办公室,面对面向你发起“进攻”时,你仿佛一下子乱了方寸:“真的,我真的没什么好写的,……”  相似文献   

11.
刊林漫步     
郭梅尼谈人物通讯的采写怎样使人物通讯更有可读性呢? 郭梅尼说:“人物通讯写作要讲究细节、意境、语言、人物性格刻画等等,都对,但这仅仅是可读性的一方面,也就是仅仅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可读性应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并且首先是‘写什么’,仅仅看成‘怎么写’是不够全面的。如果你写的内容读者不关心,文采再好也没人看。如果你抓住了时代的‘兴奋点’,时代就会对你的报道产生强烈的反响,就有了可读性。我采写人物,首先考虑这个人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我感到,无论作为一个记者,还是通讯员,都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一个记者或通讯员为广播电台写稿,首先要想到你是要写给人听。广播稿怎样写才能收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摸准听众心理,知道他们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盼望知道什么,反感什么,写稿时才能有的放矢,写出来容易被人接受。就普遍而言,听众有些什么心理呢?这些心理对于通讯员和记者写稿有些什么相应要求呢?下面,分几点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玉丽同学: 你写的散文《槐树的风姿》,我读后有些想法,提出来供你写作时参考。你的文字比较流畅,散文的立意也好,想通过槐树歌颂那些在日常工作中默默无闻的人的高尚品质。全文分三小节,第一节写槐树“那么趣味无穷”,它留在了你童年的记忆里。第二节写槐树的用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第三节写槐树的品质,“它给予人们的很多,很多。却从来没有索取什么。”以此比喻现实生活中具有这种品德的人。  相似文献   

15.
搞新闻,免不了要写述评,尤其是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述评写作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一项必备的基本功. 述评写作有什么诀窍吗?细想想,诀窍还是有一些的,那就是,无论写什么内容,首先须从结构入手,把握好三段式或者说三部分,把这三部分吃透了,写好了,你这述评也就成功了.哪三部分呢?  相似文献   

16.
掌握新闻研究的动态,了解某个方面理论研究的前沿,这是写好论文的前提。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尤其是远离编辑部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天不看报(包括电视、广播),就会闷得慌;一段时间不看报,就不知道写什么。这是因为没有媒介给你提供外界的信息,不知道当前在宣传什么,难以选准自己要报道的方向;不知道哪些已经作过报道,哪些还没有作过报道,失去了判别新闻事实价值量的参照系。 论文写作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第四媒体的论文,你起码要粗略了解理论期刊近期有关这方面的论文发了些什么,研究已经拓展到了…  相似文献   

17.
美国名记者麦尔文·曼切个在他所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提出了消息写作十条原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以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采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相似文献   

18.
子午 《新闻采编》2001,(1):35-35
什么是思路?即是写文章时思考过程的“线路”,这是比喻的说法。任何人写文章,都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组织材料的,但作者的思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丰富的生活材料为基础的。比如我们要写某个先进人物,如果你对这个人物十分熟悉,掌握了不少典型材料,这样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到哪里转个弯,到哪里结束,一步步写下去,思路是会很快打开的。反过来,你如果对这个人缺乏了解,甚  相似文献   

19.
文艺编辑对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说只有两句话:一日适应,二日提高。所谓适应,就是要把自身一切工作都建立在满足读者阅读需要这一基本点上,把读者奉为“上帝”。从表面看来,在整个艺术生产系统中,读者似乎受作家与编者的双重控制,只有作家写出来,编辑编出来,读者才能阅读。因而,过去长期以来,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把艺术生产单纯地看成一种宣传任务,在艺术消费上,则表现为“供应文艺”政策,似乎是我写什么,编什么,你就得看什么,我怎样写你就怎样看,文艺作品的效果是一厢情愿式地“我打你动”。这些系统观念是反科学的,就在这种政  相似文献   

20.
积累素材适时而发有些通讯员手头上有什么线索、素材,立刻写成稿件抛出去,总想以数量取胜,但事与愿违,碰上运气的机会总是很少。这是因为新闻单位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宣传重点,新闻单位目前不需要的稿件,你投得再多写得再好也是白搭。如果你写的是报社急需的稿件,你写得一般化编辑都会精心修改发排。要想提高命中率,不必把手头的材料都抛出去,要善于积累素材和新闻线索,看准时机发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