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电视节目低俗化与“污名化”: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译文  郑欣 《新闻界》2012,(10):24-30
电视媒体低俗化屡禁不止,并引发广泛关注,在学界曾经持续掀起一股批判热潮。本文尝试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电视节目低俗化的诸多争议,重审"低俗"之义、之过、之治,并重新发掘电视传播场域中青少年受众的主体性。研究发现,电视节目低俗化是信息全球化、传媒市场化、文化后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歧途及大众娱乐过度解放的误区。对于低俗化的审视需要"当事人"视角的解读,尤其是要考虑青少年亚文化存在的抵抗空间。  相似文献   

2.
李付斌 《青年记者》2012,(14):50-51
近年来,电视媒体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电视人自身社会责任感的下降,造成了部分节目内容低俗化.对于电视节目低俗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截然不同的界定. 电视节目的低俗化 目前电视媒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收视为上,娱乐为王"的倾向,有很多娱乐节目仅仅为了娱乐而娱乐,并引发庸俗、媚俗现象.  相似文献   

3.
天气转凉的时候,出版社送来了《电视节目低俗化批判研究》. 2007年,广电总局设立社科课题,我申报了课题——抵制广播影视低俗化研究.申报获得批准后,一个偶然的场合碰到了当年的评委,他跟我说:“批判低俗化,不给时统宇给谁呀?”五年后,同样的课题我又申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课题,结项后获得了我们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45万字,三个人写了整十年,如今总算画上了一个句号.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 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新媒体语境"一词被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借助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都可以看到不少相关题目的论文,例如"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新媒体语境中的广播应对之策"、"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新媒体语境下的品牌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传播策略"、"新媒体语境下的危机传播与应对策略"等等.然而细察之下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都将"语境"一词一般性地等同于"背景"、"时代"、"环境",而未对"语境",尤其是"新媒体语境"进行必要的界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6.
庄屿瑞 《东南传播》2011,(8):163-166
真人秀节目源于西方,经过本土化改造着陆于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吸引了大量观众,获得了较大影响力。由于文化工业、消费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中西方呈现的不同特征,使这种根植于西方文化的节目类型在国内引发了“低俗化”的争议,产生了中国语境下的“文化不适应”。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真人秀节目低俗化批判的比较和梳理,从文化分析的新视角对于其产生背景、批判根源、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寸洋 《青年记者》2009,(16):47-48
在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贴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8.
朱贞凡 《新闻世界》2013,(7):99-100
【摘要】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批判。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一方面与媒体自律有关;另一方面与法律、法规、政策监督有关。近年来出现了政策法规与地方电视台博弈,这种政策与实务之间的矛盾,也是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如何协调者两者的关系?本文试分析电视节目娱乐化与制度化的困惑,探讨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以期更好促进电视节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电视节目低俗化是中国电视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迷失的一种表现。针对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中国政府开展了多次综合治理,但总体效果不能令人满意。针对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中国政府需要构建科学的传媒规制体系,让监管成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0.
赵斌 《今传媒》2010,(11):114-115
美国是世界上对电视节目实行监督和管理制度最早的国家。其所形成一套独特的电视节目低俗化监管体系,对中国防止电视节目低俗化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漾 《视听界》2013,(4):115-116
一、我国法制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1.节目内容低俗化一些法制电视节目为了赢得更多的收视率,在电视节目预告、标题制作等方面,采用耸人听闻的方式。低俗化还表现为人性价值的缺失。一些节目高高在上,成为道德的独裁者,在引领社会价值导向时出现了偏离。2.编辑记者队伍非专业化  相似文献   

12.
监管与自律并重:香港电视避免低俗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节目低俗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在香港地区曾经非常严重。但是,在抵制低俗化的长期实践中,香港电视业形成一套比较规范、成熟的体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分析总结了香港电视业他律与自律监管并重的行之有效管理办法,这为我国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传播虚假化、低俗化、恶俗化成为了一种显性常态,不断地受到诟病与质疑。当人们把批判的目光转向新媒体的弊病之时,媒介素养教育被提上了日程。媒介素养作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刻度与标尺,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新媒体文化传播语境下,开辟媒介  相似文献   

14.
电视节目娱乐低俗化已是不争之事实。娱乐节目已超出怡情悦性的初衷。电视节目娱乐低俗化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它不仅容易助长社会浮躁、奢靡、浪费之风,容易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而且还容易催生娱乐低俗的文化环境,容易脱变为贪欲的催化剂。电视传媒应认清娱乐化是西方文化渗透的隐蔽方式;要考虑国情、文化包括宗教信仰的差异;要以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把握好审美习惯、趣味和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提高广大观众的思想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5.
麦克唐纳曾经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当下的电视节目就呈现出很鲜明的"大众文化"的表征:庸俗化、低俗化,即媚俗倾向.  相似文献   

16.
追踪近几年来治理、整顿电视节目低俗化的轨迹,一个现象值得深思,那就是低俗化倾向屡禁不止。努力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是当代电视人的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17.
高瑞 《今传媒》2020,(2):56-58
本文以"天府事变"组合的嘻哈说唱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社区——百度贴吧、网易云音乐、微博等进行网络民族志观察,基于文化研究、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等相关理论,重新审视青年亚文化的嘻哈说唱,对其进行符号再现与解读,探求"天府事变"说唱文本中的话语秩序,并对嘻哈说唱风格背后的意义进行解读。同时,通过嘻哈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探讨嘻哈亚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的低俗化一直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批评,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规章致力于对低俗电视节目的整治。在不断总结国内监管低俗电视节目经验的基础之上,探析国外的一些监管举措,特别是美国所形成独特的低俗电视节目监管体系,对中国防止电视节目低俗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世界上电视行业最发达、商业化程度最高,同时也是对电视节目实行监督和管理制度最早的国家。其所形成的一套独特的电视节目低俗化监管体系,对中国防止电视节目低俗化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高祥 《大观周刊》2012,(28):66-67
亚文化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而犯罪亚文化是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有着天然的影响性和倾斜性。导致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对犯罪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和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了解.对青少年犯罪予以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