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面向产品的集成创新管理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集成创新的研究现状,认为当前对集成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为何集成”和“集成什么”两方面,缺乏对企业创新实践进行指导的集戍管理方法的研究,即对“如何集成”研究较少。在产品创新管理绩效维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指导企业创新实践的集成创新管理工具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技术集成的产品创新和产品衍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企业如何基于技术集成开展创新活动。为此,深入分析朗科“优盘”产品的技术集成创新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技术集成创新模型和产品衍生模型;指出领先用户法是概念构建过程中可资运用的方法,而技术选择及其与新领域知识的整合是技术集成的基础,集成产品的成功还需要持续的新领域知识的植入。以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论产品创新的多层次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谈到产品创新只是一个比较模型,笼统的提法,而产品整体概念的提出,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既然产品整体有层次性,相应的产品创新也应有层次性,本文将从实质产品创新,形式产品创新,延伸产品创新三个层面论述产品创新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4.
企业互搏意愿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浩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1,29(7):1113-1120
 近年来,产品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区域产业升级的关键,企业虽能认识到原始性创新的重大意义,但具体落实到行为却很少,导致企业原始性创新不力的根本问题是企业互搏意愿不足。而目前研究尚未明确互搏意愿的内在结构,从而无法解决企业创新实践中的存在认知与行为差异的“知行悖论”。本文以互搏意愿为起点,剖析其内在结构维度,构建“互搏意愿→产品创新绩效”关系模型,并以产品支持作为调节变量,得出企业互搏意愿与产品创新绩效直接相关联。研究结论为企业产品创新或升级决策和提升产品创新绩效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块化的产品创新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模块化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模块化与创新的关系,并从模块化产品的特质出发,解析模块产品在进行创新时所采用的策略类型,并根据模块化与产品的相关理论总结出“性能满足”、“功能满足”、“性能提升”与“功能创造”四种创新策略类型。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产品创新模糊前端信息活动的规律,并就产品创新运行的时间和内容特点、创新活动中信息保障模式的建构等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现代企业产品创新集成化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庄越  胡树华 《科研管理》2002,23(1):77-83
如何使企业紧跟时代步伐,实现持续的、成功的产品创新正成为现代竞争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通过对新世纪产品特征演变的分析,介绍了产品创新集成化的内容和发展趋势,并围绕技术集成、信息集成和管理集成几个方面,提出了企业产品创新集成化的动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产品创新对于企业日益重要,而企业传统的产品创新系统无法为产品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对其进行整合势在必行。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人性化企业的概念,建立了人性化企业的产品创新系统模型,对传统企业的产品创新系统整合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以模块生产网络产品创新过程为主线,对模块生产网络系统制度、结构组成、运行机理及旗舰企业的能力要求进行整合研究,建立模块生产网络的产品创新模型。整体规则和模块规则这一共存于模块生产网络内部的制度安排及其导致的系统结构使得产品创新呈现出螺旋演进的发展态势,由此构建了基于模块生产网络产品创新的螺旋模型。  相似文献   

10.
王浩伦  侯亮  邹毅 《科研管理》2011,32(9):117-124
随着大规模定制、模块化成为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主流模式,产品平台创新已成为了局限企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瓶颈。掌握产品平台发展规律及其动力机制是企业实施产品平台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某铣床类平台、厦工轮装(轮式装载机)平台和NOKIA手机平台的案例分析,基于大规模定制程度提出了三种产品平台演进模式,进一步分析产品平台演进的内外动因和两者之间的适配关系,以及不适配性引起偏差形成产品平台矛盾问题,得出了产品平台内部创新力形成机制和产品平台演进驱动模型。  相似文献   

11.
陈元志 《科学学研究》2012,30(2):194-200
 企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考虑技术要素与其他非技术要素间的协同问题。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是在渐进式创新与突变式创新交替演进的。在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概念框架,梳理宝钢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和技术能力的培育过程,从“战略-知识-组织”三个维度探讨宝钢协同创新的内涵实质,印证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创新螺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品开发是知识创新活动,可以分为创意发现、概念原型、产品研发和组织创新四个阶段,结合个体、团队、组织和跨组织四个层次对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创新机理进行了分析,指出产品开发阶段与知识创新活动具有一一对应性。个体知识创新对于产品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个体的渐悟--顿悟现象。最后,构建了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创新模型,提出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创新双螺旋理论。研究丰富了现有的理论,也为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技术创新前后的经济效益差异,建立技术创新动因评价模型,分别对企业在被保护垄断和被威胁垄断两种不同市场状态下的技术创新模式偏好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提出在市场垄断状态下,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被保护垄断状态下,企业更偏好于过程创新;在被威胁垄断状态下,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模式的偏好性随新进入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而定,如进入者的新产品竞争力强,企业将偏好于产品创新,如果新产品竞争力弱,企业将偏好于过程创新.  相似文献   

14.
唐小飞  周磐  苏浩玄 《科研管理》2020,41(6):172-180
企业创新活动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品牌创新社区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场所。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以在线印象管理为核心概念,对用户创新参与动机、印象构建行为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证发现:追求知识共创动机和追求网络社交动机的社区成员,采用获得性印象管理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采用保护性印象管理行为;追求社群认同动机的社区成员,采用保护性印象管理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采用获得性印象管理行为。品牌创新社区成员的社龄长短对采纳印象管理行为产生影响。获得性印象管理行为较保护性印象管理行为对品牌创新社区的创新绩效有更正面的影响。本研究拓展了品牌创新社区用户研究的理论视角,也为企业识别在线用户创新参与动机,从而制定合适的激励机制以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刘俊  朱欣民 《软科学》2012,(3):20-23
在提出八大假设的基础上,构建集成创新链模型和开发3C融合产品的集成创新概念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其结果是对集成创新理论的补充,能给国内3C企业开发3C融合产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产业链分工视角下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现实出发,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的视角探讨产业转移驱动的区际技术创新协同关系,构建产业转移驱动的区际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机理模型,并以安徽承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为例,运用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2006-2013年产业链分工背景下安徽地区工艺创新系统与长三角地区产品创新系统的协同关系。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产品创新子系统和安徽地区工艺创新子系统都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的,且两地之间的技术创新协同水平呈逐年递增态势。  相似文献   

17.
供应商参与对制造商产品创新模式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明了制造商产品创新的分类和供应商参与的优势,并且基于供应商参与产品创新的阶段将其划分为供应商前期参与和供应商后期参与两种类型,分析了不同供应商参与阶段对制造商产品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供应商前期参与有利于制造商突变式产品创新的实现,而供应商的后期参与则有利于制造商渐进式产品创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孟庆伟  孙立楠 《科学学研究》2007,25(Z2):433-437
从分析以工艺创新为基础的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交互作用出发,讨论了工艺创新的扩散机制。认为工艺创新的扩散分为内部扩散和外部扩散两种形式,前者是指由一项工艺创新,以产品为中介,引发出一系列新的工艺创新,后者是指一项成功的工艺创新可以导致一系列新产品的开发成功。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无模液压胀形工艺技术开发这一典型案例,进一步讨论了这一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19.
供应链产品创新过程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迪  孙利辉  戴更新  郭丽丽 《科研管理》2007,28(4):43-48,42
"十一五"规划明确强调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我国制造企业必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提高其在价值链上的地位。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间的沟通、协调,有利于制造业的产品创新。本文通过对比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过程,提出支持产品创新的协作模式--供应链产品创新过程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的优势及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