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事     
吕游 《围棋天地》2006,(18):74-74
我第一次接触围棋是从与我老公谈恋爱时开始的,现在算来已经有十六年了。十六年来,打谱声、棋子碰撞声成了我们家业余生活的主旋律。读《围棋天地》上的棋闻棋事,也成了我每月的必修课。在我们家,围棋就是一瓶酿造发酵多年的美酒,猛喝一口还有一些辛辣,细细品尝却回味悠长。  相似文献   

2.
任进 《围棋天地》2004,(19):9-9
笔者是个水平不高的围棋爱好者,喜欢买棋书看棋书。前不久购得了一套孔祥明八段翻译的《吴清源对局全集》,看书打谱之余,颇生感慨。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业余围棋爱好者,学棋一年, 自己认为棋力提高较快。现将自己的体会简介如下: 一、苦学棋理。有了一定围棋基础知识后,关 键要认真探究棋理。主要途径是:1、勤打谱。反复打名人的谱,就会看到高手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和关键环节上走出的妙手,每打一谱一定要认真总结,切忌靖蜒点水,浅尝辄止;2、看讲解。打谱靠自己琢磨分析,而看讲解,则是亲自聆听高手讲棋,时间一长自然受益匪浅。我除看 重大比赛外,中央台《纹枰论道》、贵州台《弈海方 圆》、山东台《中国围棋报道》等节目每周必看; 3、多学习。针对自己在布局、中盘…  相似文献   

4.
张丽 《围棋天地》2005,(18):55-55
“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以此来形容围棋的博大精深,动静相宜,是很贴切的。于是,归纳修改,一副漂亮的小楷“动静方圆,围棋天地”便在2002年的夏天贴在了我专门为《围棋天地》辟出的书架上。  相似文献   

5.
杨晓华 《围棋天地》2005,(10):69-69
1998年3月去非洲埃塞俄比亚参加路桥工程建设,作为一个围棋迷,我忘不了带上一副棋具和几本《围棋天地》杂志,心想在国外那漫长寂寞的岁月里,围棋将是我的一位好伙伴。  相似文献   

6.
读后编后     
《围棋天地》2006,(21):95-95
偶然看到中央台的鉴宝节目《走进内蒙古》,只见一个持宝人拿来的是一副元代围棋,棋子上有阴刻的花纹,很好看。全名叫压模阴刻花纹瓷围棋,棋盒是两个像大碗的容器。令我吃惊和感动的是这副围棋361个棋子,一个不缺,也没有一个是后配的,完事的原装正品。  相似文献   

7.
张如安 《围棋天地》2007,(13):92-93
大约在两年前,陈祖源说起他在收集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资料,并约我讨论《敦煌棋经》,我畏其艰难而不敢应承。想不到去夏他来宁波即把一部图文并茂的《围棋规则演变史》书稿送到了我面前。我是探索过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在拙著《中国围棋史》中,对每一个时期的围棋的棋制棋规也都有介绍。  相似文献   

8.
寻缘记     
2004年初春,我应邀参加了一个环保朋友组织的活动,来到了若尔盖县。晚饭之后,我谢绝了组织者的安排,一个人来到县里一家藏式风格的旅馆住了下来。其实,当时我真的没什么特别的事要做,之所以要一个人独住,是打算利用空闲时间打谱拆棋,因为我那时正在为一个网络比赛而沉迷。就这样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正在拆棋,那个一向不爱理我的旅店主人走了过来和我打招呼。我一度以为旅店主人的突然来访,仅仅是一个孤独老头闲极无聊时突然对棋产生了兴趣,可是事情却绝非如此。主人谈起象棋轶事来,简直口若悬河。他说他的先祖曾随清朝远征军来到这里,后来  相似文献   

9.
天地征稿     
棋书与我 点评自己喜爱的棋书,讲述自己与棋书的故事。 围棋地理 大到编写一地围棋志。小到记录当地围棋有分凝的一人一事均可。  相似文献   

10.
棋迷俱乐部     
一、围棋推广者我的一位棋友是铁杆棋迷,自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11连胜后便迷上了围棋。每逢围棋电视转播必看,每次中国棋手在国际比赛走麦城,都能让他心痛不已,他最欣赏的棋手是我国去日本的围棋巨匠吴清源。他先后花了数千元购买围棋书籍、VCD,自己潜心研究、做死活打谱,在围棋上花了很多精力。由于无师指点,且没有对手,加上工作忙,平时很难下上一盘,即使下也是下卫生棋,落子如飞,且对手比他弱,根本谈不上提高,所以棋力在业余三级左右。刚工作时,单位会下棋的人很少,即使有也不如他这般痴迷,他便下决心培养一…  相似文献   

11.
孙桦 《篮球》2000,(16)
女篮国手们的训练是艰苦的, 也很枯燥,但是她们的业余生活却又是丰富多彩的……迷恋围棋的王玲在国家队,王玲迷恋围棋是出了名的,虽然比赛、训练非常繁忙,但王玲却总是忙里偷闲,只要一 有空就会与教练陈德春 比试一番。王玲的围棋水平虽然 不高,但她却下得很认真。王玲 说:“我不是单纯地为下棋而下 棋,我下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 好地打球。也许人们会认为棋和球之 间没有关系,其实只要稍作研究,就 能领会到棋和球有许多相同之处。当 我的棋艺长了的时候,我的球技也长 了,下棋用脑子,打球更要动脑子。”陈丽莎English…  相似文献   

12.
第一讲利用棋软复盘学习象棋,可选择的打谱工具有很多种,如棋软、东萍棋谱仓库、象棋桥、兵河、纵马奔流、象棋演播室等等,在学习打谱之前首先要了解棋软,棋谱在打谱拆棋的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软件使用功能向爱好者们简单介绍一下:棋软的基本功能键图一:从左到右的功能为:开始新的一局棋、打开棋谱文件、保存当前的棋局、翻转棋盘(红黑双方位置对调)、显示或隐藏时钟、自动演示、电脑走红棋、电脑走黑棋、分析模式(无限分析)、立即走子、悔棋。  相似文献   

13.
《围棋天地》2004,(18):54-54
就在那天我与小陶下完第三盘二子棋时,一个小个子旁观者冲着小陶说,“你们还下吗?我们来一盘吧?”小陶跟我客套了半句,他们俩就干上了。开始我心里还略感不快,但看到他们是分先,而且棋局的进行似乎对小陶不利,才明白那家伙也是高手。后来知道他叫彭致力,以前在广州市体校学过围棋,82年移民来美。  相似文献   

14.
天地征稿     
苏汉见 《围棋天地》2014,(18):21-21
棋书与我 点评自己喜爱的棋书,讲述自己与棋书的故事。围棋地理 大到编写一地围棋志。小到记录当地围棋有分量的一人一事均可。围棋初体验 第一次接触围棋,第一次领略围棋魅力,记录自己围棋之路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我其实有两局棋终身难忘:一局关乎个人,一局关乎集体——往小了说,关乎北京新闻界;大了说,关乎中日新闻界围棋孰强孰弱。既然《围棋天地》征稿征的是“一局棋”,只好“舍小就大”。  相似文献   

16.
学习象棋,可选择的打谱工具有很多种,如棋软、东萍棋谱仓库、象棋桥、兵河、纵马奔流、象棋演播室等等,在学习打谱之前首先要了解棋软,棋谱在打谱拆棋的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软件使用功能向爱好者们简单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7.
读后编后     
《围棋天地》2008,(11):102-103
教棋心得 心得,总是上苍赐予的智慧。 作为一名少儿,甚至学龄前孩子的围棋向导,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扇围棋之门,十分狭窄。拓宽自己对围棋的体悟,哪怕仅仅几公分,在孩子们的心灵上就多出了几米的阳光。  相似文献   

18.
刘斌 《围棋天地》2005,(19):69-69
我今年六十岁,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棋龄的老棋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开始购买围棋杂志,当时全国只有《围棋》月刊一家围棋刊物。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1966年8月号的《围棋》,前半本是文革动员的“战斗檄文”,后半本才是围棋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围棋事业蓬勃发展,围棋图书出版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特别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十一连胜,掀起了神州大地上的第一次“围棋热”。一时间,我们当地大小书店里的围棋书籍竟然要排队购买,而且还经常脱销。  相似文献   

19.
能量     
王元 《围棋天地》2005,(8):82-84
“天地讲义”进行到现在,经过了第一期《有空吗?下盘棋吧》、到第六期《打谱》的这两种途径、或者把迄今为止所能接触到的哪怕是有限的、概括性的围棋知识,来一番发酵、来一番梳理,再坚持对局的实践,相信一定有朋友(复数形式的)已经会下围棋了。  相似文献   

20.
如果问李昌镐最难缠的对手是谁,我想他一定会回答是崔哲瀚,这位外号“毒蛇”的青年棋手屡屡用独树一帜的厚实派下法向李昌镐发起迅猛的挑战,在2005年10月-2006年2月短短5个月间,两人竟然在两大头衔赛上交锋十次,堪称韩版当湖十局,两人共同谱写了围棋史上的一段佳话。尽管时过境迁,尽管最近国际比赛中最红火的是中国棋手而并非他们,但是回顾起这十盘棋,依然似醇香的老酒,令人陶醉。国庆长假,放弃出去旅游,而选择了在家欣赏这精彩的十盘对局,我想作为围棋爱好者,这依然是一种享受,下面我就把打谱时对对局的一些思考和猜想提供给大家,如果本文能够让读者重温对局的精彩或者对围棋有所启示,本人将不胜荣幸。言归正传,让我们拿出棋子,一起回到对局时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