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小学生时代》2013,(12):F0002-F0002
在祖国的东边,有一座美丽的岛屿叫“嵊山”,那里有辽阔的大海、蔚蓝的天空、纯净的海风、淳朴的渔民,还有渔家孩子的天堂——嵊山小学。这里书声琅琅,歌声悦耳,孩子们尽情玩耍,积极锻炼,认真阅读,开心生活。学校每年会给孩子准备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充满海味,溢满海韵,让孩子们激荡智慧,感受海纳百川的情怀。享受童年的快乐,品味成长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在《登鹳雀楼》古诗的教学中,我常听教师将诗中的“白日”释为“太阳”或“傍晚的太阳”;“白日依山尽”为“落日衔山,余辉欲敛”的意思。翻阅教参,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中对“白日依山尽”提供材料如下:白日: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  相似文献   

3.
“白日”辨     
许多评论文章对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白日”没有加注或没有明确详细的注释、历来笼统地认为是描绘落日的全过程,其实,应该把“白日”理解为一个时段——白天。  相似文献   

4.
(一)尽王之焕《登鹳鹊楼》(第四册):“白日依山尽”,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教学参考书》(下简称《教参》注:“尽,尽头。”全句意译为“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尽”,是陈述“白日”还是陈述“山”的?照编者的译意推断,“一直到天边”的主语承前省略,指的是“中条山”,尽,自然是陈述“山”的。这种译释是不合诗意的。  相似文献   

5.
王之焕《登鹳鹊楼》(第四册):“白日依山尽”,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下简称《教参》)注:“尽,尽头。”全句意译为“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尽”,是陈述“白日”还是陈述“山”的?照编者的译意推断,“一直到天边”的主语承前省略,指的是“中条山”,尽,自然是陈述“山”的。这种译释是不  相似文献   

6.
王崧舟是一叶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意语文,有如江水,滚滚东去,掩卷而思,余味无穷。王崧舟是一棵松——“咬定青山不放松,专注只在语文中”,十年面壁,十年参禅,读罢崧舟,慨然而叹,几人如此?王崧舟是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几番重读  相似文献   

7.
每年笔者都要带师范生到小学实习,而几乎每次都有人问: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见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31课)中的“白日”写的是夕阳还是朝阳?老师们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经过了解我们发现:现在老师们手中有好多种参考书,对“白日依山尽”的解释很不统一。有的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明亮的太阳”,“依”是“从”,“山”乃“中条山”,“尽”是“山的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太阳从中条山的尽头升起”。有的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苍白无力的太阳”,“依”是“靠着、挨  相似文献   

8.
嵊泗列岛     
《中等职业教育》2004,(13):9-10
素有“海上仙山”之称的嵊泗列岛,是我国惟一一处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以“碧海奇礁、金沙渔火”的海岛风光著称于世。这里海域广阔,岛屿密布,有沙滩、海礁、奇洞、悬崖、险峰等自然景观,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品尝海鲜和海上运动的好地方。嵊泗列岛可以分为四大风景区:泗礁景区、嵊山一枸杞景区、花绿景区、洋山景区。其间约有60多处景点,景观较集中的有泗礁、黄龙、嵊山、花岛等岛。推荐理由:海边是众人向往之地,可开展多项海边运动项目。嵊泗列岛已是比较成熟的景区,各方面设施比较完善,安全系数高。它位于我国的“东大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人文古迹,有较大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小语第五册)一诗中首句“白日依山尽”,人教社参考资料解释为:“白日:这里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或靠着。山:这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山,而泛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尽头,这里指太阳快要落山了。”全句解释与其他有关鉴赏分析一样,为“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我以为此解甚不妥。  相似文献   

10.
每当提起老师,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其比喻为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吐尽银丝是为了给别人抵御严寒。如今,这些美丽的光环似乎在一个个被击碎。特别是近几年来,关于教师不端行为的新闻不时被披露和曝光,教师声誉频遭“滑铁卢”。因此,理性分析教师声誉下降的原因,寻求提高教师声誉的对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怎样在跳槽时做常胜将军?本文会让你“山重水尽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相似文献   

1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这些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寄寓其中的深邃思想、崇高理想、广阔胸襟、美好情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叙述的是一头石牛“独处——受捧——摔碎”的故事。起初,石牛因“笨重丑陋”、“黯然无光”而久受冷遇;偶然间,它套上了“稀世珍宝”的光环,于是宠幸加身,在“拉直”了的“惊奇”眼光中出尽风头,最终却“宠”极生悲,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它被人冷落时,实际上  相似文献   

14.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谓脍炙人口,千古流芳;但倘要问什么是“白日”,可能就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来了.按常识这“依山尽”的夕阳应说“红日”才对,那么“白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5.
姜泓冰 《山东教育》2014,(11):61-62
上海的中小学新学期还没开始呢,新教材刚发放到学校,网络、媒体上已吵嚷成一片。有心人发现,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里,原有的8首古诗不见了——这怎么得了?中国的孩子学知识,都是从“鹅鹅鹅”“白日依山尽”“离离原上草”之类发蒙的呀。  相似文献   

16.
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及注释 ,完成 1— 3题。独坐敬亭山 ①   李 白众鸟高飞尽② ,孤云独去闲 ③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注释】①敬亭山 :又名昭亭山 ,在今安徽宣城北。②飞尽 :飞光了。③独去闲 :独自去偷闲。1 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在于一个   字 ,但却从   字写起。点出似乎“山”和“我”在彼此依托 ,相随作伴。2 解说诗中一二句“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的含义。答 :                                    3 解说诗中三、四句“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的含义。答 :    …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地方写到了雪,由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使相同的一种事物——雪,有了不同的含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作《长征》中的一句。岷山,山高地寒,荒无人烟,千年积雪,飞鸟难  相似文献   

18.
《浙江教学研究》2010,(3):F0002-F0002
舟山市定海区舟嵊小学座落于镇螫山下,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近年来,本着“让每一个舟嵊人获得更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着力开发“自主开放式”特色课程,让每一位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表,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文化、道德、审美等素养。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中有不少词的意义,从古至今是有发展变化的。同一个词,古义和今义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如果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就会陷于谬误。特别是那些古今词义已发生了变化的常见词,容易忽略过去,容易弄错。如: 穷现代汉语里的“穷”是指“贫困”,而在文言文中是指“不得志”或“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鹊楼》)一要想尽目力而向远看,再上一层楼吧。回现代汉语里的“回”是指“返回”,而在文言文中是指“拐弯”。“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青绿色的水向东流到这儿拐弯儿了。江现代汉语里的“江”泛指一切江,古人所谓的“江”,专指“长江”。“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楚国有个过长江的人。  相似文献   

20.
提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们就会想到——“超越极限”的勇气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一种应该被人类世代传承下去的精神品质。即使我们的肉体终将有消失的一天,但顽强拼搏的精神却将与天地同在。正如影片中老人的那句让人难忘的话语:“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