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第十二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围论文进行文献分析,从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数字媒体与媒介融合、新闻生产与专业主义、新闻法制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综述了年会的主要研究进展.文章认为,本次年会从多个方面剖析了新传播革命背景下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为创新新闻传播理论开拓了空间,为新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第十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的文献分析,从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受众研究、社会责任、媒介呈现、大众文化、人际传播、健康传播等方面综述了年会的主要研究进展.文章认为,本次年会的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为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话题,为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新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钟怡  覃琴 《新闻大学》2015,(1):140-144
本文通过对第十四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围论文进行文献分析,从城市传播与城市空间、城市传播与大众媒介、城市传播与新媒体、城市传播与社会变迁等方面综述了年会的主要研究进展。文章认为,本次年会从传播学出发,勾连多个学科探讨城市议题,描绘了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幅丰富的传播图景,为新闻传播学科探讨城市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的大语境传播背景要求中国传媒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只有打破目前国际不平等的新闻传播秩序,才能使媒体发挥其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等。这就对中国传媒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提升提出了要求。在阅读过的大量对中国传媒走向世界的研究著作中,笔者不甚同意里头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2014,(2):126
2013年中国传媒大会召开2014年1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中国传媒大学等10所传媒院校,共同举办的中国传媒大会2013年会在北海开幕,近200位传媒界专家学者及来自各地媒体的负责人参加了年会。大会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为主题,邀请学界专家分别以"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的理念与实践""对主流媒体在舆论格局中话语权的思考""从新闻学界到新闻业界,我们应该为公共关系贡献什么""在延伸纸媒平台中创造效益"为题,发表了演讲。大会还举行了"报刊媒体改革创新"与"广电新媒体改革创新"两个平行论坛。参会代表围绕报刊媒体大整  相似文献   

6.
我国所处的新媒体语境有利于法治新闻的进一步传播,然而当前我国法治新闻传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改善法治新闻报道,促进法治新闻传播的一些途径,重点介绍了我国对该方面的政策及新媒体的优势,希望为我国法治新闻的进一步传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柳斌杰 《传媒》2017,(14):8-11
媒体融合是当代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既是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解决中国传播力、公信力和文化影响力问题的治本之策,因而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传媒年会三次聚焦融合发展就是证明,第十二届中国传媒年会仍以“媒体深度融合”为主题,这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数字新闻语境下,情感作为人与数字媒介的连接,重塑了新闻传播流程的全过程。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新闻也将情感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新闻生产实践中,以唤起用户情感共鸣,强化数字新闻时代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能力。本文基于数字新闻语境,聚焦《人民日报》抖音平台短视频新闻内容,从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渠道、新闻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情感转向的成因;从短视频新闻的选题、叙事、文本三个方面探讨了情感表达的具体实践路径,为数字时代短视频新闻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变革,更多的受众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与评论者,大大增强了信息传播能力。本文通过对众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变化发展与传播变革进行研究,以期为新闻评论的发展从选题、立论、评论主体和传播渠道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传媒》2015,(4):81
《传媒》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新闻核心期刊,内容涵盖传媒行业各领域,始终密切关注中国传媒业发展进程,致力于为行业发展服务。由传媒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传媒年会是传媒行业卓具影响的年度行业盛会,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中国报协、中国广电协会、中国新闻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第十届中国传媒年会将于2015年4月11日在武汉召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11.
媒体融合是当代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既是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解决中国传播力、公信力和文化影响力问题的治本之策,因而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传媒年会三次聚焦融合发展就是证明,第十二届中国传媒年会仍以"媒体深度融合"为主题,这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15,(5):81
《传媒》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新闻核心期刊,内容涵盖传媒行业各领域,始终密切关注中国传媒业发展进程,致力于为行业发展服务。由传媒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传媒年会是传媒行业卓具影响的年度行业盛会,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中国报协、中国广电协会、中国新闻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第十届中国传媒年会将于2015年4月11日在武汉召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13.
《传媒》2015,(3):81
《传媒》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新闻核心期刊,内容涵盖传媒行业各领域,始终密切关注中国传媒业发展进程,致力于为行业发展服务。由传媒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传媒年会是传媒行业卓具影响的年度行业盛会,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中国报协、中国广电协会、中国新闻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第十届中国传媒年会将于2015年4月9日在武汉召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播》2011,(9):86-86
2011年8月26至28日,2011中国传媒投资年会暨颁奖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近200位新闻文化部门负责人、资深媒体人、国内外投资家、实业家欢聚一堂。在年会发布的“2011中国传媒和思想界榜单”中,《中国广播》杂志获得2011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媒体品牌。  相似文献   

15.
传媒资讯     
《新闻前哨》2011,(2):5
2010中国传媒年会在京召开李东东要求全面推进传媒业创新发展综合新华社电1月8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出席"2010中国传媒年会"并发表主题演讲。李东东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不仅是新闻宣传的主阵地,也是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第十三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围论文进行文献分析,从新媒体与社会热点事件、新媒体与人际交往、新媒体与城市传播、媒体自身发展、理论与研究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年会的主要研究进展。文章认为,本次年会从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新媒体所重构的社会,以及在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改变,描绘了一幅新媒体时代社会各要素在变化中发展的新画卷,从新媒体视角切入,为当下社会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语境下,新闻传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与此同时,新闻传播教育的价值挖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实际,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三方面入手,分析台湾新闻教育的特色,以及对大陆新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周娟 《新闻知识》2012,(4):14-15,31
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中中国传媒的新闻观念逐步实现从宣传向信息传播、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型。具体表现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从单纯的党的喉舌转向开始注意信息服务功能的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开始得到张扬,民生新闻成为众多媒体的主打产品,新闻消费主义开始盛行;新闻价值取向上,由单纯提供事实转向同时提供多角度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受众定位上,由争取规模受众转向争取目标受众。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首先阐释了推动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三大因素 ,并对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社会现实基础与基本内涵进行了梳理与概括。在此基础上 ,提出新闻传播的价值诉求将向资讯提供和意见表达两个方向转型。最后 ,从我国传媒市场的基本特点 :评价指标体系的变革、产业经营重点的转型与模式的变革等四方面对当前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传媒》2014,(24)
正《传媒》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新闻核心期刊,内容涵盖传媒行业各领域,始终密切关注中国传媒业发展进程,致力于为行业发展服务。由传媒杂志社主办的巾国传媒年会是传媒行业卓具影响的年度行业盛会,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中国报协、中国广电协会、中国新闻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己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第十届中国传媒年会将于2015年4月9日在武汉召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