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上海世博会作为考察“大事件”传播的案例,通过对1209名上海大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考察了他们对国内媒体世博报道的接触情况、评价情况,以及这种接触和评价对于他们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认知、情感(态度)、意愿(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获取世博信息的时间相对值不少,接触的渠道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渠道,接触最多的是实用信息;他们对世博报道总体上接近“比较满意”,最满意其速度,最不满意其批判性;接触和评价世博报道,对于他们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意愿(行为)均具有较大的影响.最后,本文还就如何实现“大事件”的有效传播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网络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大学生们可以很方便从网络中找到有用的信息,也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如色情信息。本文针对中国网络使用的现状,论述了网络色情的特点、危害,以及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防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申琦 《国际新闻界》2013,(2):120-129
本文拓展运用"网络信息隐私关注"概念模型,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的数据,探讨一般网络使用行为中的网络信息隐私关注、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状况及其理论关系。研究发现,当前上海大学生普遍担心自己的网络信息隐私安全,且自认缺乏保护网络信息隐私能力;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高,网龄越长的大学生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越低;但是,网络使用频次越高的大学生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越高;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只对隐私保护行为中的"伪造"类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对"保护"和"抑制"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需引入"信任"等因素作为中介或调节变量,来检测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网络色情中最为吊诡的事件莫过于在网络上兴致勃勃地浏览色情信息之际,居然发现自己的私密被堂而皇之地列为色情内容,供人欣赏。网络色情的危害远远超出了所谓败坏社会风气、使人腐化堕落的范畴。它已经对人生存的基本尊严带来了毁灭性的威胁。“艳照门”事件是这一判断的另一注脚。网络色情是互联网时代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4,(21)
本文以对上海市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辅之以深度访谈,考察了微博使用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微博使用者与非使用者在公民意识上差别不大;大学生微博接触的形式即强度越强、活跃度越高,公民意识反而越弱;微博使用的媒介需求和使用内容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较显著,但是以何种方式和态度参与到微博空间中去,是能否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觉醒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网络接触的现实困境 1.海量信息与有效信息使用的矛盾大学生的信息使用能力,包括信息接触、信息获取和信息认知三个方面。从信息接触的情况看,大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主要为商业动机影响下的流行文化。此类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如大学生所关注的明星、娱乐和流行音乐等等。而“流行文化推行的是一种世俗化的非精神原则,即以个体的享受、娱乐和快感为动机”,②缺乏深刻性;  相似文献   

7.
刘远军 《新闻界》2007,(1):131-132
网络色情传播,是指通过网络传送色情信息的行为。一般来讲,成立网络色情传播应具备以下条件:以互联网为传播工具;传播具有色情性质的内容;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盈利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了解两岸大学生新媒介接触的偏好,探求他们互动交流的有效途径。调查发现:媒介内容接触上两地区别不大,信息和交际互动是两大内容;媒介使用上,大陆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够多,台湾学生更偏向移动终端。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偶遇敏感影响因素,以指导大学生群体提高信息偶遇能力,继而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方法/过程] 使用信息增益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信息偶遇发生频次之间的相关性,构建敏感影响因素模型,并进一步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信息偶遇频次预测模型。[结果/结论] 与发生信息偶遇最相关的10个影响因素分布于信息用户、偶遇信息、网络环境、情境因素4个维度;模型分类预测精度达82.96%,说明SVM对预测信息偶遇频次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信息论中的“熵”和“冗余”是对系统不稳定性和稳定性的度量;而新闻学中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是对新闻的不稳定性和稳定性的描述.两组概念有着必然的关联性,信息论中“熵”和“冗余”的概念对应新闻学中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新闻真实性程度越高,冗余信息(可预测信息)越多,新信息含量越低,传播价值越小;熵值越高越新鲜,不确定性越强,传播价值越大.信息包括新闻,信息论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信息论视阈中新闻求真与求新的冲突是由“冗余”和“熵”的对立决定的.所以,新闻求真是在“变”中求“稳”,新闻求新是“稳”中求“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与类属分析,深入研究了高校女生首次接触女性时尚杂志的情况,发现:高校女生与杂志的首次接触方式可分为介绍与邂逅两种.无论哪一种方式,接触者均未主动去寻求、获取时尚杂志存在的信息;首次接触后,杂志一般要经受住“翻翻”这一评价、筛选环节的考验,才能被接触者接受,成为其稳定、持续阅读或购买的对象;以人际互动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口碑传播对诱发“翻翻”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网络接触的现实困境 1.海量信息与有效信息使用的矛盾 大学生的信息使用能力,包括信息接触、信息获取和信息认知三个方面.从信息接触的情况看,大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主要为商业动机影响下的流行文化.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是成长在“电子媒介”的一代,但是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需要他们具有一双“慧眼”,从信息海洋中选取真正有价值的“珍珠”,而不是一钱不值的“沙砾”。对我国大学生特别是鞍山地区大学生接触和运用媒介现实情况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高校应该加强媒介素质教育的必要原因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严峻形势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和意见。通过定量调查研究对鞍山师范学院大学生的媒介素质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统计数据得出客观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专利引文评价是当前专利情报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基本原理是:依据某项专利被其他专利引用的频次来评价该专利的价值和影响力,依据某企业专利被其他企业专利引用的频次来评价该企业的行业地位,这当中所蕴含的基本假设是:专利被引频次与专利价值正相关。然而,通过实证研究在美国注册的中国专利2548项及其被引信息11522条,本文发现专利被引频次与专利价值基本不相关,高被引专利中仅有少数具有较高专利价值。同时通过实证研究31355条施引信息,本文发现专利施引频次与专利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负相关。通过解读各国专利法对“引用”的相关规定以及对“引文”所赋予的法定功能,本文阐述了专利被引频次与专利价值不相关以及专利施引频次与专利价值负相关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旨在回顾应急信息质量评价研究,梳理相关研究结构及内容特征,并展望未来研究。[研究设计/方法]基于“全评价”体系的评价六要素对21世纪以来国外应急信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结论/发现]国外应急信息质量评价研究集中于医疗健康领域,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包括来源、交换获取、内容、表达、效用五个维度,主要指标有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及时性。未来研究趋势是大数据环境下网络应急信息质量评价、混合评价方法、构建完善的应急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创新/价值]从“全评价”体系角度系统梳理国外应急信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有助于从信息质量方面提升国家公共危机应急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在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上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手机和网络这样互动性更强,信息发布和反馈更及时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本文在对大学生的新闻接触使用状况的凋查基础上展开研究,分析大学生新闻接触状况的特点和倾向性,以及这一群体在新闻传播媒介和内容的选择偏向。并就建构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刘湘毅 《视听》2016,(1):128-129
互联网在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后,现在已经成为了众多用户了解世界、沟通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相伴而生的网络色情信息所带来的冲击也是各国所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网络色情信息的特点、传播现状等方面研究现阶段网络色情信息类型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如何保障社会公正的实现,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极为迫切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理论和社会公正的理论内涵及现实形态,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以上海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与社会公正认知、态度及社会权利表达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呈现出以新兴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为主的显著特征.大学生群体认为,目前中国社会表现最为不公正的领域依次是“言论表达”、“民主选举”、“财富分配”和“职业选择”,而法律和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则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网络、手机)和社会化媒体(微博)对大学生的社会公正认知程度、态度偏向和社会权利表达行为的影响更加直接;大学生的社会公正情感态度偏向对社会权利表达行为有显著影响,社会公正态度对社会未来发展信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生信息能力教育评价进行了研究。简述了大学生信息能力教育评价的理论参考;界定了大学生信息能力教育评价的主要方面,即信息知识、信息能力(技能)、信息道德;阐述了评价大学生信心教育能力的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谐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杨行 《图书馆学刊》2011,(8):131-134
以CSSCI(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来源刊文献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1998-2009年国内有关信息素养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发表年代分布、基金项目情况、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及合著情况、高产机构、关键词频次分布情况;结合关键词频次和相关论文的摘要及主要内容,总结近12年来我国信息素养研究现状和热点内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