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国内对网民信息传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极化行为方面,细化的、深层次的研究还不充分.本文通过在线问卷调查、辅助SPSS软件以及人工手段,分析了包括自我认知、信息获取与传播、线上围观和线下围聚等在内的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网民的行为表现,结论是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不平衡性,社会底层需更多人文关怀;官方媒体仍能获得较大信任,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待完善;群体极化现象显现,网络环境也需理性表达.  相似文献   

2.
刘郁 《传媒》2021,(20)
随着互联网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海量信息充斥着网民的视野,这极易混淆网民视线,影响网民对社会事件的真实判断.青少年在网民中的所占比例较大,是网络信息传播负面影响的直接承受者,网上不良信息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必须把握网络信息传播机制,聚焦青少年心理发展,提升青少年网络信息素养,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由李志专所著的《网络信息传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一书从以上问题入手,探讨了网络信息传播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利影响,提供了青少年健康心理维护的有效举措,对青少年心理促进工作有重要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伴随迅速扩大的网民规模,互联网对舆论形成、公共治理等方面的影响力愈发突出,本研究力图从网民的互联网使用偏好出发,探究不同互联网使用偏好对网络信息环境感知的影响,以期为政府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公共管理及政府治理等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显示,BBS、博客、网络游戏、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使用偏好与网络言论自由度感知呈正相关;博客、网络游戏、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使用偏好与网络信息安全性感知呈正相关,购物网站使用偏好与网络言论安全性感知呈负相关;购物网站、新闻网站等使用偏好与网络信息失范化感知呈正相关;与此同时,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及居住地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对网络信息环境的感知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我国网民数量已成为全球之最,互联网普及率已上升至34.3%。如何使众多的网民有效地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当前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用户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提出了一些提高用户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效率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网络媒体在中国已发展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不只是网络机构和网络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网民的责任.互联网的应用,要求每个网民都要有自觉的意识:当你在互联网这个公共平台上享受发布信息、发表言论的自由时,你也同时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和服从网络规范.网络媒体在享受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高度自由和无限分享的同时,更需要坚持媒体操守,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践行一个媒体的社会守护职责.  相似文献   

6.
日渐深入的社会网络化不仅在改变人们的健康信息检索方式和求医模式,也对人们的患病经历产生微妙影响。本文以近年来网络上"未知病毒感染者/阴滋症”事件为例,将患病视为文化翻译的过程,并将患病分为生理迹象、症状认知、病痛体验、疾病认同、症状解释和身体迹象等五个主要阶段,详细考察了每个阶段的患病行为和网络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网络的社交可供性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医疗健康信息,更为病人之间共享患病经历、获取健康认同提供了可能。所谓“网络化病人”,即主要通过互联网经历而获得认同的病人身份。它越来越少地嵌入在群体当中,而越来越多地成为因健康认同而有联系的个体。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本文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描绘了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探寻了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两个主要因素:工具层面/心理层面的瓦联网使用和网络社会交往.研究结果表明:一,网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二,上网时间、网络政治信息接触、社会列络规模、网络社区归属感、开放的人际讨论模式均对网络政治参与有着积极影响.这说明公民的政治冷漠在网络中也得到了体现,但随着公众对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社会交往的熟稔和认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重要性将凸显.  相似文献   

8.
廖建国 《新闻界》2013,(15):45-49
众声喧哗的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介叙事文本的内部结构一致性,存有差异甚至相互冲突的多个事实复写文本增加了网民的信息来源,扩展了网民的信息视界。这种多文本性特征激发了网民符号解读的主动性,有助于网民完成自我启蒙,提升自我信息获取、解读、反思等能力;但同时,也增加了网民信息处理的负担,导致信息异化,削弱建构生存意义系统的信心,增强生存焦虑感,甚至极化现代个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9.
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为了在网络的自由言说空间中表达观点、意见和建议,努力对政治事件、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并获得身份认同。网民的身份认同对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案例分析中,研究我国网民身份特征及加强网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带给现实生活巨大的影响.网民线上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民的各种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利他行为也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本文在文献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对唤起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如何促进网络利他行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短短的一二十年间,互联网发展迅猛,并通过它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场.笔者将舆论场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新闻舆论部分,由新闻媒体发布自采新闻或转发新闻;二是网络舆论部分,网民通过互联网所建立起的平台,自我发布和传播各种信息.二者之间联系紧密,互相交织.  相似文献   

12.
王喆 《中国出版》2013,(4):48-50
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用户评论、推荐和网民意见在影响读者是否愿意"消费"报刊信息的决定性因素中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报刊在网络影响力上的表现,往往和读者购买、订阅实体报刊的行为有正相关关系。如果善于营造网络影响力、做好网络互动沟通,传统报刊能通过对网络影响力的持续跟踪和研究获取更多的市场战略性洞察。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对当今中国政治过程的影响日益显现。网络空间各种政治沟通和参与形式已然活跃;但拥有充分的政治知识/信息是公众介入公共事务的基本前提。本文以一项2010年全国性调查中城市公众部分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互联网使用对男女公众政治信息获取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对网民还是一般公众,男性拥有比女性更高水平的政治知识。在控制住其他因素后,互联网接入能显著影响公众政治知识的增长,但对男性的影响更大。在网民群体中,男性网民通过浏览网上时政新闻获得政治信息,女性则藉由互动的在线政治讨论而使政治知识得以显著增长。本文揭示出在传统的男强女弱的政治权力结构下,互联网时代女性的政治弱势地位可能更加弱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得到不断提升,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对社会、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网络孕育下的电子产品具有更新换代快以及受众广泛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信息,获取新闻,进行舆论监督。其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和地域交互性,网民能够实现自由的意见表达,通过这种自由化的意见表达渠道能够形成网络新闻舆论,从而对政府公共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主流媒体单一的话语空间,使得人人都有话语权,社会公众委托意见领袖,对信息进行筛选,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从古至今,几乎在任何一个重大社会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谣言都不会缺位,特别是与大多数人生存状态相关的信息,比如食品安全、医疗信息、健康保健等主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本文就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传播谣言频出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革命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全新的传播空间。在社交网络中,话题标签(hashtag)的出现和盛行,具有明显的符号化、结构化、仪式化特征,呈现出明显的仪式传播样态。本次研究通过个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发现,话题标签的使用不仅提升了社交网络空间内的信息的结构化,还有助于网友进行自我形象的系统性建构。而从心理动因层面考量则发现,网民在社交网络中的标签使用行为,是为了进行群体意见表达和自我秩序维护,从而获取归属感、安全感、愉悦感。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Web 2.0时代网络健康信息体量的激增,人们普遍对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信息质量产生忧虑,其主要原因是大量失真健康信息存在于互联网中,对信息接受者主观感知造成误导,并对消费者的健康知情决策带来潜在威胁。消费者在失真健康信息误导下所作出的健康决策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后果,因此理解消费者对网络失真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公民健康教育与全民健康促进都将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分别从信息特征与个体特征视角归纳出消费者对失真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若干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研究问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各研究问题,问卷设计利用信息话题与信息表征框架两个维度,选取八则失真健康信息作为问卷阅读素材,在对健康素养的测量上借鉴并汉化了国际通用的最新关键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在信息特征方面,失真信息的表征框架与信息话题对消费者可信度判断有显著影响,且二者存在交互效应;在个体特征方面,年龄、性别、健康素养等因素对消费者失真信息可信度判断具有显著影响。图1。 表4。 参考文献61。  相似文献   

18.
据第24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我国网民总数达3.38亿,居世界首位,上网普及率也超越全球平均水平,达到了25.5%.互联网的四大应用即网络娱乐、信息获取、交流沟通、商务交易,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积极作用.网络时代存催生了人们新的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以下主要通过分析来解决目前互联网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美好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孙光海 《网络传播》2007,(12):28-31
互联网虽然打破了地域界限,但网民对新闻信息地方性、区域性的需求目益突出。 网络媒体的发展经历过大起大落,但近几年网络又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影响力,它对整个媒体格局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互联网也对获取新闻资讯及社会舆论的态势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玉洁 《今传媒》2016,(1):55-56
网络舆情是民意自由表达的结果,能够自我纠错,因此具有珍贵的反映民意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常常和真实民意有不小的差距,这和网络舆情的引发事件、事件信息发布方式、舆情发展过程以及网民素质息息相关.社会管理者只有了解这种差距,进行有效监测和正确分析,才能让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只有增强"把关人"的作用、严格执行网络实名制、提高网民素质,才能保证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