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吴王不听大臣们劝告的情况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终于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相似文献   

2.
正一、说说主要人物和大概内容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一文,谁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生:吴王和少年。师:对。这两个人谁为主?生:少年。师:我把"少年"写得高一些。现在黑板上有三个词:少年、吴王和螳螂捕蝉。谁能用上这三个词,把课文的大概内容给大家讲一下呢?  相似文献   

3.
【片段一】与“螳螂捕蝉”对话——悟寓言之意师:“螳螂捕蝉”是个成语.我们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四个字,能念出来吗?  相似文献   

4.
<正>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初看课题"螳螂捕蝉",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八字成语,想必课文就是讲这则寓言故事的。读完全文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篇文章故事中有故事,它先由历史故事引出"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再由寓言故事又回到"吴王攻楚"这个历史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像这类型的课文学生在中年段就接触过,如《争论的故事》《天鹅的故事》。那么到了六年级了,这类型的课文  相似文献   

5.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的内容,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成功地促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相似文献   

6.
<螳螂捕蝉>是北京版语文六年级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说苑·正谏>,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一意孤行决定攻打楚国,一位年轻的舍人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委婉劝谏吴王,不要"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使吴王打消了进攻楚国的念头.  相似文献   

7.
一 预习汇报—— 说说主要人物和大概内容 师:今天我们学习《螳螂捕蝉》。(板书:螳螂捕蝉)大家已经做了预习,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细致入微地解读文本,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文本的内涵,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下面,我以《螳螂捕蝉》一文为例,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螳螂捕蝉》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寓言故事,文章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  相似文献   

9.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执教《螳螂捕蝉》时,为追求有效教学.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和富于创造性的重组.将教学设计为三大板块进行.这些板块既是相对独立的故事“细件”.又是一个个富于张力的讨论话题.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师教<螳螂捕蝉>,教学即将结束时,他设计的教学环节是: 1.出示<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读,读后讨论:这个故事中"人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隐患"是什么? 2.出示相关古地图,讲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在进行《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某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  相似文献   

12.
胡修新 《辅导员》2013,(16):91-91
<正>《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的内容,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成功地促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诵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为起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的内容。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把书"读薄"  相似文献   

13.
正《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下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储备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劝阻吴王,说服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文章以对话为主,叙事生动传神,突出前因后果的照应。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成语故事,我见证了螳螂捕蝉的实情,却没当黄雀。那是一个夏日星期天,我和一群小朋友来到小树林里玩。刺耳的蝉叫声,把我逗引上了  相似文献   

15.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少年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进谏。本文文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尤其是对话部分,言简意赅,很有特色,非常适合朗读。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三月天,小孩脸,说变就变。但比天气变幻更迅速莫测的,是大中电器的并购案。几天前的消息,还是大中电器"外嫁"苏宁电器,但到12月12日,却风云突变,苏宁电器宣布放弃收购大中。12月14日晚,国美宣布36亿"天价"收购大中,比苏宁电器的报价整整高出6个亿。应了又一句俗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相似文献   

17.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侍奉昊王的少年巧妙地向昊王讲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文章的语言文字浅显易懂,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体会少年劝说的巧妙.在本课的书后习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听了少年的话,昊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的安排,正是反映了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可以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以下的分层教学.  相似文献   

18.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少年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进谏。本文文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尤其是对话部分,言简意赅,很有特色,非常适合朗读。  相似文献   

19.
按教学进度该上《螳螂捕蝉》。一想到该上这节课,我心里就不禁一阵窃喜--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因为就是凭着这一课,我在全县课堂教学达标评估活动中获得了"A"级。要知道,这个"A"级是多少教师梦寐以求的呀!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作业。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也是教师、学生家长评价学生学习的一种依据。一、作业有利于课堂巩固,激发思维碰撞《螳螂捕蝉》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