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周作人的鲁迅研究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关于鲁迅的著述颇多,鲁迅生前,周作人写过论《阿Q正传》的文章,鲁迅逝世后,由于许寿裳的邀请,他参予了《鲁迅年谱》的编纂;又由于杂志约稿,他写了《关于鲁迅》等文。解放后,他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写了大量有关鲁迅的文章,并结集为三部专著《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和《鲁迅的青年时代》。其《知堂回想录》、《知堂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王吉鹏在鲁迅比较研究领域开垦出一片沃土,在鲁迅与外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同李春林合作的学术著作《鲁迅世界性的探寻——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在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学术著作《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鲁迅与中国作家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3.
名家寄语     
《快乐阅读》2012,(17):2
刘运峰,1963年出生,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人。毕业于南开大学,法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传播学系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出版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编著有《鲁迅佚文全集》、《鲁迅序跋集》、《鲁迅自选集》(校注)、《鲁迅先生纪念集》、《鲁迅全集补遗》、《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孙伯翔谈艺录》、《芸斋小说》、《书林独语》、《文房清玩--笺纸》、《鲁迅著作考辨》、《中国书法全集》(10、11)、《藏书--因鲁迅而展开》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对《鲁迅手稿全集》和鲁迅博物馆馆藏鲁迅书信的附件进行考释,指出鲁迅书信中的一些附件都是鲁迅原来书信的组成部分,应当和鲁迅的书信一起收入《鲁迅全集》e_q-,这样才能保存鲁迅书信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评述了段国超著《鲁迅家世》的意义、特色和成就。认为,《鲁迅家世》打开了鲁迅世界的大门,从这里可以便捷地走进鲁迅世界;《鲁迅家世》具有资料翔实、思想线索清晰、感情色彩浓烈的特点;《鲁迅家世》的问世标志着鲁迅家世研究进入系统的综合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三年三、四月间,鲁迅和瞿秋白曾合作写过《王道诗话》等十一篇杂文,另有一篇合作的杂文《中国文与中国人》则是十月所作。前边十一篇杂文中《王道诗话》是瞿秋白同志在鲁迅家中避难时所写,《伸冤》(瞿秋白原题《苦闷的答复》)、《大观园的人才》(瞿秋白原题《人才易得》)等十篇是秋白与鲁迅住在邻近的地方时所作。这些杂文都是瞿秋白与鲁迅交换意见后执笔写成,经鲁迅作了修改,并请人誉抄后,署上鲁迅的笔名寄给《申报·自由谈》和《申报月刊》发表,后来分别收入鲁迅杂文集《伪自由书》和《南腔北调集》。后一篇杂文是秋白夫妇已离开大陆新村鲁迅寓所②斜对面的东照里③十二号,迁居别处,邮寄给鲁迅,同样由鲁迅修改后发表。  相似文献   

7.
一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这副挽联巧妙借用鲁迅的作品组织成句,概括出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生平功绩和去世后举国悲痛万众彷徨的情态。一语双关,贴切自然,别具特色。二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此联采用对比、反复、反复中语意翻新的手法,赞颂鲁迅虽不是孔子,却胜过孔子,他的影响无与伦比。三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陨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两位文学巨匠鲁迅和高尔基,相差四个月…  相似文献   

8.
鲁迅散文蕴含丰富的人学思想,生死之间就是鲁迅散文人学的一个精神体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狗·猫·鼠》《父亲的病》描绘了生机盎然的乐园与隐鼠、父亲的死,这是鲁迅最初的生命意识与死亡体会。鲁迅在《无常》《女吊》中赞扬了这两种鬼物,映衬的是民众对生与死的达观与不屈不挠的态度,从侧面展现鲁迅的生死体认。面对青年人美好生命的戛然而止,鲁迅著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感到珍爱生命与正视死亡的必要性。《死》中,鲁迅诠释了自我的生死体悟,生要"赶快做",死是"随便党"。  相似文献   

9.
你知道吗     
鲁迅作品有哪几部被搬上银幕? 继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被改编成电影上演后,最近北京电影制片厂又将鲁迅小说《伤逝》改成电影文学剧本,并已开拍。长春电影制片厂把鲁迅的小说《药》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北京电影学院编剧进修班也把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根据《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也已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宽银幕影片。  相似文献   

10.
黄延勇 《山东教育》2011,(25):32-33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上承五年级上册"走近毛泽东"的人物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样就可以使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中的  相似文献   

11.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初识鲁迅”的专题集中编排了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文章可分为两类,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后面三篇是写鲁迅的文章。后三篇文章虽然同是写鲁迅的,但写作视角各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哗从儿童和亲人的视角写的“伯父”鲁迅;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材中,作品入选最多的当推一代文豪鲁迅。除鲁迅自己的作品之外,关于鲁迅的文章也不少,有:阿累的《一面》,唐弢的《同志的信任》、《琐忆》,吴伯箫的《早》,臧克家的《有的人》,郭豫衡的《鲁迅的自学方法》。如何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鲁迅的作品,正确地认识鲁迅,一直是语文教师力图解决的课题。今仅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略论一二。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课本选用鲁迅作品很多。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也是鲁迅著作的爱好者及业余研究者。近年来,鲁迅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一批有一定质量的新著陆续出版。现作简要介绍: 小说方面,王富仁的博士学位论文《〈呐喊〉、〈徬徨〉综论》,杨义的专著《鲁迅小说综论》,陆耀东、唐达晖的《鲁迅小说独创性初探》,屈正平的《论鲁迅小说的人物》等都是公认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杂文方面,阎庆生著的《鲁迅杂文艺术特质》,王献永的长篇论文《论鲁迅杂文的结构艺术》、《论  相似文献   

14.
1924年,重庆酉阳学人郑宾于(学名孝观)在鲁迅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之后,针对该文所附记的孙伏园的意见,曾撰写《雷峰塔与保俶塔》一文,就雷峰塔是否即保俶塔加以考辩,主张雷峰塔就是保俶塔,从而坐实了鲁迅的观点。对此,鲁迅曾有《致郑孝观》表示感谢。其后,两人亦有书信往来,见诸《鲁迅日记》者,主要有两则。1956年,时值鲁迅逝世20周年,郑宾于再作《我和鲁迅先生的一段文字因缘》,对此有所回顾。不过,由于郑宾于后半生的失意寥落,学界对其生平事迹知之甚少,直到《鲁迅全集》,相关注释至今未能完善。至于《鲁迅大辞典》所摘录,则颇多错谬。  相似文献   

15.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是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文本,它不仅记载了鲁迅的探索足迹,而且记述了鲁迅复杂的心态与幽深的情感历程。这部文集凝聚着鲁迅深沉的爱,是鲁迅“爱”的心灵史上的路碑。《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无常》、《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等篇目都是鲁迅情与爱的记录。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三年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合作撰写了十四篇战斗性很强的杂文。据许广平和冯雪峰同志回忆:这批杂文中有些是秋白与鲁迅相互交换意见后由秋白执笔写成,再由鲁迅修改并托人誊抄后,署上鲁迅自己的笔名,在《申报·自由谈》和《申报月刊》发表的。鲁迅和瞿秋白用这种方式合作写就的杂文,后来由鲁迅编入自己的杂文集的,有《伪自由书》中的《王道诗话》、《伸冤》(原题《苦闷的答复》)、《曲的解放》、《迎头经》、《出卖灵魂的秘诀》、《最艺术的国家》、《内外》、《透底》、《大观园的人才》(原题《人才易得》),《南腔北调集》中的《关于女  相似文献   

17.
张伟 《甘肃教育》2023,(3):118-12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好的故事》是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这个单元分别由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周晔回忆伯父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组成。为更好地教学《好的故事》,本研究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带领学生走近鲁迅、搭建学习支架、写小练笔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终于读完了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今晚当我翻过最后一页时,心里的畅快无以言说。以前无论是读朱正的《周氏三兄弟》、孙郁的《鲁迅与胡适》,还是曹聚仁的《鲁迅传》,虽不至于枯燥,却总是兴奋不起来,鲁迅总是那一副面孔,更不用提孔庆东的《正说鲁迅》。待读了《人间鲁  相似文献   

19.
萧红将鲁迅尊为师长,在先生逝世后的两三年间,陆续写了三篇纪念散文——1938年写了《鲁迅先生记》(一)和《鲁迅先生记》(二),1939年10月又写了长文《回忆鲁迅先生》。《记》(一)是忆写鲁迅生活片断中的点滴印象,尊爱之情犹如温暖、深沉之泉从记忆中涌出;《记》(二)是写鲁迅逝世后对一群庸人的反应所持的态度,充满了孤愤、郁闷之情。而《回忆鲁迅先生》,则是  相似文献   

20.
将鲁迅《伤逝》与森鸥外《舞姬》作对比,解读《伤逝》的空白部分,探寻鲁迅《伤逝》中的留白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