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五代画家顾闳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卷,是一幅历史纪实性绘画作品。画中局部绘有青白瓷器31件,从其器型,釉色和烧造技艺来看,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堪与北宋的青白瓷器精品媲美。这足以说明中国的青白瓷器起码始烧于五代以前,以往认为青白瓷始烧于北宋的观点应予纠正,从诸多要素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青白瓷器,当属五代时南唐景德镇窑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历代学者对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的研究侧重于版本的考察、作者的考订、构图模式、空间探讨等,而屏风图像作为此幅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却缺少比较细致的分析。本文以北京故宫本为范本,着重探讨《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的屏风图像在参与绘画语境和意义传达中所彰显的独特价值与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3.
<正>《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写实性较强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  相似文献   

4.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唯一传世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据《宣和画谱》卷七记载,《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后主之命,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窥其放浪的夜生活,仅凭目识心记所绘成?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作品,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5.
《教学随笔》2010,(6):F0004-F0004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多样统一在艺术作品中是一项普遍使用的审美法则。我国五代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可谓是体现这一法则的杰作。它以现实主义的高超技法 ,生动刻画了南唐大官僚韩熙载一次夜宴的场景 ,也揭露了当时上层社会腐朽的生活 ,在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描写我国五代时期的现实生活,根据真实事件而作的艺术性极高的绘画作品。作者顾宏中,是五代享有盛誉的人物画家。江南人,南唐中主、后主时入画院为“待诏”。他的作品多以贵族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善于把握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捕捉在特定的环境下和情节中的人物心理情感,揭示社会的本质,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丰富内容。《韩熙载夜宴图》正是顾宏中体现这一创作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画中主人公“韩熙载”投顺南唐后,深受南唐中主李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因对北方籍官员的猜忌,屡借故毒杀不少北方籍大臣,…  相似文献   

8.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试验修订本)宋元部分,共有历史地图5幅、历史图片2 2幅、文字史料10则。【例1】材料一 (闽王王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旧五代史》材料二 《韩熙载夜宴图》(部分)图文释读材料一引自《旧五代史·僭伪列传》。它概括总结了王审知治闽的主要举措、原因和影响,表明五代十国时期一些统治者采取的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二《韩熙载夜宴图》为五代时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出身望…  相似文献   

9.
《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五代南唐时期一幅经典的人物绘画作品,描绘了南唐重臣韩熙载在家中聚集宾朋、观赏舞乐表演的场景。画面中韩熙载对于音乐的热爱和投入、画家对于乐队成员位置、演奏指法等细节的准确描绘及历代收藏和鉴赏者对于画面舞蹈的准确辨识都表明,他们所代表的我国古代文人群体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  相似文献   

10.
余辉先生撰文认为现存《韩熙载夜宴图》并非顾闳中所作,而是南宋画院画家为规劝史弥远而作。文章针对余文,从衣冠服饰、乐舞礼仪、家具、有关器用及画风进行了针对性的考证,认为余文有误,该画非南宋作品,而是五代画作。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